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金剛經》誦讀心得

《金剛經》誦讀心得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金剛經》誦讀心得 標籤:軍訓心得

  佛學之道,博大精深;國學之體,綜為儒、釋(佛)、道三學。余自幼好讀,儒家著述,前三十餘載淺嘗涉獵,於“修身、齊家、治國”之說,務得人生貴取天行之健,自強自勵;道學尚自然,一部《道德經》,感悟萬物同流、天道自然的君子慕“地載萬物”之大厚德。但人近不惑,總有一個問題圍繞心際而不得解,“君子自強,何堪群小落寞?君子厚德,奈何同流而去?”於是,年初以來即對佛學產生了研讀之意。佛雲人皆有佛性,自小即聽聞祖父傳講“輪迴報應”之說,足見佛學在國人心中影響之深。記得幼時登泰山,曾見《金剛經》之摩崖石刻;又在典籍中屢見《金剛經》為佛經之“母”。於是,借拜謁能仁寺之際,求得一本誦讀之,初感晦澀,籍以己之國學修養,后漸知句讀,漸識經意,漸為佛學之精深而攝受。

  佛學尚“無為法”,尚“空我法相”,自得菩提之心智。“非法非非法、眾生非眾生”,等等,意似深奧,其實意旨為引人自見佛之本性,達無上遍正覺。佛學深奧,余尚不能深解,且自認很難達到“空空”之境,但唯覺佛學之修,實際上對中和之道,自利利人等人的修為大有裨益。儒學尚中庸之道,但引人多偏於“功利”之心、之行;道學倡“包容”之心,後世卻偏於“遁世無為之行”。佛學卻以“自度度人達彼岸”為要義,以大慈悲之心,懷平等之佛性,歷百千萬劫而明心見性,以證菩提。唐代佛學盛行,武則天誦讀《金剛經》后寫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回視五千年之華夏歷史,身名大成於史籍者,必懷“大慈悲心”,去執着之意,去一己之私,懷濟世、利生之心。執着於個人之窮達,必不成身業之增長。從此意講,儒、釋、道三學其本源是相通的,天道自然、萬物一同、中道之道。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個不斷修鍊的過程,這在儒家講“功成而身退”,在道家講“飛生羽化”,而佛家,則講“歷劫而生”。從這一意義上,余比較推崇佛學的“歷劫”論。大成者,必先受大劫。大劫之度,在自度度人的過程;度的過程,譬如“禪修”,實施一種自我的精神境界的“反思”。劫的歷練,精神的反思,得以自度,進而以“空空”之心度他,則世間自清凈也!余之理解,佛學之“施”、“戒”、“忍”於圓滿的人生實是裨益良多!儒學講“達則兼濟天下”,“施”之表象;“日省三身”以正己,“戒”之體現;而“天道自然,包容萬象”的胸懷,則是“忍”的表象。“施”、“戒”重於自我激勵和修養,而“忍”則是較高的修養過程。佛學之“忍”的基礎,是“大慈悲心”,即對萬物的憐憫之心、平等之心、包容之心,“施”、“戒”形成了自我的好形象,但看到別人的不好的習慣、不好的行為時,怎麼辦?“忍”以度之!“忍”非不動,而是不以己之修為標準要求他人之等於自身,“忍”去貪、嗔、痴,重於自行,以待他人之自悟,自然世間平和,萬物祥和了。在人在己,自是大功德之一件啦。

  金剛之意,言學經之堅心;讀經、修禪,以修鍊的形式達以般若智慧的自悟。其實人的修鍊也應如是,“行為成習慣、習慣成性格,性格定命運”,小善每為之,小惡漸棄去,久而行之,人自然成為真人了。而其中更為重要的,就如佛學將“發菩提心”般,關鍵要有善念,要有一個漸悟“空我法相”的心性,自利利他,自達達人,則自然是人世間一真佛啦!從此而言,“施”以養心,“戒”以去惡,而“忍”則求世間之大同了!

  (11月5日讀《金剛經》心得》

您正在瀏覽: 《金剛經》誦讀心得
網友評論
《金剛經》誦讀心得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