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李爾王讀後感

李爾王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李爾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李爾王讀後感

  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人深省。作為一部流傳百年的經典劇作,內容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為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人都喜歡聽好話,都喜歡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總喜歡居功自傲,也因此總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讚中自封為“十全老人”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地渲染,令這位不列顛國王陶醉了,醉得飄飄然,醉得一塌糊塗,醉得忘乎所以。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不列顛與我國相去甚遠,大概很難懂得這個道理。於是那個講真話、說實話、向父親真誠坦白的小女兒成了悲劇。這似乎和我國的一個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眾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貴”“此子長壽”“必有大才”謂之。唯一人曰:“此子終為死焉。”眾皆愕然,鄙視之。說了實話而慘遭厭棄,而那些虛情假意、口沫橫飛、恨不得將所有溢美之詞基於此子一身的人卻廣受歡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講真話趕出門外。這與考狄利亞慘遭兩位姐姐的鄙視和父親的厭棄如出一轍。人性的弱點也正在於此:人都喜歡被讚美,都喜歡溢美之詞。但人們還希望這些話都是真誠的。於是乎,就又形成了悖論:美言絢爛而多虛假,真話逆耳而多誠意。正如飲料和白開水之於人,飲料儘管味美如飴,但真正解渴的還得是白開水。李爾王最後總還是依靠着自己的小女兒,不正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孝義”和“貪婪”的問題了。身為中國人,在看待子女對待父母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地要從“孝”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好像在我們眼裡也只有這一個角度。

  當然,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語騙得了李爾的國土之後,對待自己的父親就不僅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忤逆與大逆不道了。從大女兒高納里爾要求裁減父親的侍衛,到二女兒里根對父親避而不見,一直到最後李爾在暴風雨之夜衝出宮廷,終至瘋狂。這中間兩個女兒的冷酷與無情表現的可謂淋漓盡致,在這些情節中,還穿插着一個“小李爾王”的故事:愛德蒙為了奪取繼承權,誣陷兄長,陷害父親,終至父親流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起,將利益世界中人的貪婪本性表露無疑,狠狠地鞭撻了利益世界中權利和利益的爭奪和人性的冷漠。正如愛德蒙為了繼承權不擇手段一樣,兩個已婚的女人為了爭奪愛德蒙而自相殘殺,更是給予這種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以極大的諷刺:這三個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的人聚在一起,最終“惡有惡報”,這些都是后話。作品中暴風雨的出現,恰到好處。連天的狂風暴雨,營造出一種黑暗的、恐怖的氣氛——人性泯滅了,道德淪喪了,世界成了地獄··· ···

  當然,光明終究還是會到來的,考狄利亞就是光明,就是“善”與“美”的化身。其實從一開始,考狄利亞就表現出了她真誠善良的一面。雖然父親對他有些無情,但當她得知父親的悲劇,還是興兵討伐。還有愛德伽對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雖然自身慘遭誣陷,被父親通緝,當葛羅斯特也被流放,他還是去暗中保護,這樣的情節與李爾王和考狄利亞似乎是雷同的。同前邊“惡”的重複一樣,這種“善”和“美”的重複也將人們心靈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還在,在考狄利亞和愛德伽身上就體現着這種“善”和“美”。對於父親李爾來說,考狄利亞的出現,帶着“雪中送炭”的意味,讓已經瘋狂了的李爾內心有了一絲安慰。但我覺得,在這種安慰的背後還應該有一層矛盾的心理。畢竟他曾經厭棄她,他曾經剝奪了她繼承國土的權利。不論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麼能比親情更加寶貴呢?即使在那個為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戕殺的恐怖時代,親情依然是一縷陽光。但這種幸福感終究還是短暫的,隨着考狄利亞被縊死,李爾也在這種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雖然曾遭到人們的非議,但,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現實,在那樣一個人性被泯滅、良知被泯滅的黑暗邪惡的世界中,怎麼能允許“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您正在瀏覽: 李爾王讀後感
網友評論
李爾王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