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讀畢淑敏散文有感(一):心若幽蘭遠

  宮淑琴

  心若幽蘭遠,我很喜歡這句話

  在這部散文集的自序里,畢淑敏通篇寫的是蘭花。開頭便寫道:"在中華文化中,什麼是天下第一香?是蘭花香。""古人贊‘蘭之香,盞一國’。蘭花以它特有的葉、花、香獨居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其香也淡,其姿也雅,給人以高潔、清麗的美好形象,被喻為花中君子。"

  作者倡導向蘭花學習,要有一點精神,"希望每個女子的精神世界,都是遍植蘭花,香氛悠遠。""望你在心靈深處,埋下蘭花的種子,終於有一天,你的心靈的香氣,會曠日持久地飄蕩和遠播。"

  以上幾段文字讓人心生蘭韻,似乎聞到了蘭花淡淡的幽香,悠遠綿長。

  我們何嘗不去做一個心若幽蘭,香氣四溢的女子呢!

  蘭之香氣,不是胭脂粉黛,不是穿金戴銀,不是嫵媚艷麗。蘭之香氣是與生俱來的高雅,是心靈深處的豁達,是散發書香的氣質。

  高雅,是內在氣質的一種外在表現,言談舉止有較高的風雅度和令人欣賞的情趣和風格。在這些優良的表現中,最能打動人的是微笑。一個微笑,足以震撼一個人的心靈。這微笑猶如蘭花的花蕊散發的香氣,沁人心扉;這微笑,能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親切感;這微笑,能撫慰人的心靈,傳遞信任和溫暖;這微笑,能化解糾結化干戈為玉帛。淡淡的微笑,是女子高雅的極致。只要我們以發自內心的微笑面對生活,我們的生活便會充滿陽光和芬芳。豁達,是一種品格和美德,是大度和寬容,是樂觀與豪爽,是開朗與洒脫,是人生中最高境界之一。

  豁達,更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和自信的氣度。作為一名女子,面對社會和生活,必須學會堅韌和自信,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具有開闊的胸懷;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包容這個世界;相信自己的力量,才會穩健前行。正如畢淑敏寫的那樣"愛慕自己,你就是夏日裡的香氣。"

  氣質,泛指一個人的姿態、相貌、衣着、性情、行為等結合起來的整體表現,源自內心深處的修養。它體現在一個人適宜的服飾,儒雅的言行,智慧的頭腦,慈善的心靈。這裡最重要的是內心世界的純正和潔凈。正如畢淑敏在《內心的潔凈》一文,寫了關於參加時裝發布會的體會,她不追求時尚的華服和知名的品牌,而在意衣着的整潔和高雅。她寫到:"華貴表達着你的財富,而潔凈證明着你的品質,衣服只是外在包裝,內在的精神潔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覺得,一個女人的氣質來自於自身的經歷、閱歷和歷練。勤於讀書,勤于思考,勇於實踐,才會高雅、聰慧、淡定、從容,散發著濃郁的書香。這樣的女人才是蘭心蕙質,馥郁芬芳,美麗清芬。

  畢淑敏在《柔和的力量》一文中說道:"女人需要美麗。美麗,是女人最初也是最終的魅力。""美麗的女人是和諧的…柔和的…持久的。"美麗的女人擁有善良、智慧、堅韌、果敢、頑強。所以,我們應該做一個有香氣的女子,心若幽蘭,必芳香持久。

  讀畢淑敏散文有感(二)

  蘇桂萍

  "我喜歡愛讀書的女人。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這就是畢淑敏的文字,神閑氣定,字裡行間流露的是她的冷靜與善意。她擅長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一連串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這更能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和思考。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於平常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修飾,但卻總能觸及人的心弦,讓人有所感悟。讓疲憊、煩躁的心總能得到找到一處最寧靜最溫馨的港灣。總會在心靈最陰霾時刻尋到風雨過後的陽光。

  畢淑敏被譽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她教給我們愛,同時教給我們理性,面對殘酷的世界陰暗面與不可理喻的社會黑暗角,我們應當怎麼樣的調整自我的心理,正確的看待,走向光明與燦爛。累了、倦了、厭了,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找到合理的途徑,給心靈放個假。我們都是可以的,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可行的。畢淑敏教給我勇敢,賦予我理性。我就其中的兩篇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畢淑敏不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樣是一位慈祥而又可愛的母親。在《混入北圖》這篇文章中,畢淑敏的母愛與她對兒子的教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那時,北京圖書館是最大的圖書館,哪裡有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圖書,但那裡卻有規定:只對成年人開放。不知是不是遺傳了畢淑敏,她的兒子從酷愛看書,對文學充滿了好奇心與求知慾。當他長到十幾歲已經是個小夥子的時候,畢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帶兒子"混入"北圖,滿足孩子博覽群書的願望。

  本文主要講述了畢淑敏到兒子進入北圖的過程和看書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進入的過程。在過程中,運用了心理描寫和生動的動作描寫,表現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識破的心情,但兒子也急切想去看書的複雜心情。在好不容易進去后,兒子恨不得把全館的書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閉館才依依不捨的離開。

  所謂: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畢淑敏的這篇文章中,充分的體現了兒子對讀書的渴望,甚至把博覽群書為理想。的確,在我們少年時代的時光是很寶貴的,我們在學習上,不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多多去闖闖,在豐富的經歷和閱歷下,就能夠讓你體會到世界是包羅萬象的。在青春時,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領域,為夢想努力,像畢淑敏的兒子一樣,有志氣:"長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從正門走進北圖,因為那是貴賓的通道!"

  《附耳細說》中引用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韓國的相國,微服私訪路過一片農田,在休息時,看見一農夫駕着兩頭牛耕地,隨問農夫兩頭牛哪一頭更棒呢?農夫一言不發,待將牛牽到一旁吃草時,走過來附在相國的耳邊輕聲說:"邊上那頭更好些。"相國很奇怪,問,你那麼小的聲音幹嗎?農夫回答:我若大聲回答,牛雖然不說話,但它們還是會從我的手勢聲音中看到我在評價它們,評價低的牛雖然不夠優秀,但也儘力了,它知道會難過的。

  讀到此處,我心揪然,一個農夫對待一個不會說話但是任勞任怨的牛,是那樣的愛護和尊重,極力的維護着它們的自尊。牛何其有幸,遇到這樣一個仁慈惻隱、深明大義、體貼入微的主人。古人常用"對牛彈琴"的話來恥笑一個人的笨拙和愚蠢,但是,農夫用行動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牛再笨,也有感情,也有尊嚴,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去詆毀它和輕視它。

  推及到人,推及到己,遇到這樣的處事之際,我沒能夠心平氣和的也來個"附耳細說",做的不夠好。面對非常頑固的學生違規行為,我總會情不自禁的提高嗓音。多了幾分怒氣,少了幾分理解和寬容。面對學生一次考試中覺得自己反覆強調的問題,一些學生仍然出現的時候,總是少了份耐心多了幾分憤慨,那時的言詞總會顯得有些犀利,無形中總是傷害到學生。傷害了學生那已經因成績不理想而自責苦悶的心,我沒有做到農夫般憐惜學生那道柔弱的尊嚴。

  人的心是脆弱的、是柔軟的,不象鋼鐵一般的堅硬耐火抗烈,正因為人心是柔軟,所以人才有別於其他事物會感動、善良、仁愛和多情,也正因為如此,人更容易受到傷害。我們要學會正視別人的所有優點和缺點,不鄙薄、不鄙視、不誇張,切合實際,用愛去感知着一切。多學會"附耳細說",尊重一切。

  經歷了這次心靈的長途跋涉,更讓我感觸到人要為自己活着,要活得坦蕩,活的瀟洒,羨慕別人是沒有用的。生活不是連續劇,它不會在該浪漫的時候,就響起煽情的音樂;它不會在你傷心難過的時候就正好出現一個陌生的肩膀給你依靠;它不會在這樣需要溫柔和甜蜜的時刻,就打翻一杯濃濃的蜂蜜。因此人要活得踏實,活出自己的獨特風采!

您正在瀏覽: 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網友評論
讀畢淑敏散文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