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失控》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失控的社群,不確定的傳播
——讀《失控》有感
一個文科生讀理工類的書,常常是一場災難。我大學的時候不自量力,讀霍金的《時間簡史》,認為自己看懂了,還興奮地用熒光筆劃出寓意深遠的句子。結果那時我讀理工科的女友在桌頭偶爾看到這本書,讀了後跟我說,"書真不錯,就是不知道誰讀的,重要的沒看出來,不重要的反而都標下來了。"
之後,我就常常跟理工類的書保持距離。然而在看完《三體》三部曲以後,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三觀盡毀,決心重新用科技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我是一個科技盲,然而今天,連科技盲也能意識到互聯網科技對於人類的意義。過去大家覺得科技和人文是兩件不相干,甚至是對立的文化領域,但是現在互聯網的發展開始告訴我們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科技和人文正在往高度整合的方向前進,未來是否出現超級人工智能,甚至替代人類,不少人都相信會出現。KK就是其中一個。
KK是《連線》的創始主編。第一屆世界黑客大會的發起者。1994年就出版了這本《失控》,2010年出版中文版。人們感嘆的是,書中很多關於二十年以後的預言,現在大都實現。不過讀此書的目的,不是追星的艷羨,而是理解網絡和數字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存狀態,乃至思維範式。這種思維範式的革命跟我們這些東方人的古典思維方法其實息息相關。KK說"亞洲改變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樂天派,飛速的發展就發生在我眼前,我開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整本書似乎到處都展現出東方神秘主義和整體主義的調調,這是我所熟悉的,但是它不是通過言簡意賅的哲學,而是通過對科技進展的描述來呈現,這是我所驚訝的。不少朋友反映不好懂。"不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人們用通常的線性思維慣性來理解這本書的觀點,而這本書卻似乎刻意用東一榔頭,西一斧頭的敘述筆法來展示另一種思維方式的可能性:理論上說就是并行分佈式計算,通俗點說,就是蜂群思維逐漸替代中心化的思維範式。
所謂蜂群思維實際上是對蜂巢的認識:十萬多隻蜜蜂的蜂巢秩序如何形成的?蜂群的靈魂在哪裡?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統治者並不是蜂后,而是滾雪球似的舞蹈投票,最大蜂群獲勝。這是一個類似白痴組成的選舉大廳,但是效果驚人,這種徹底的分佈式管理卻讓昆蟲群體形成了一個彷彿有意志的有機體。這是一個由兩萬個群氓構成的有機體,或者叫超級有機體。蜂群思維展示的是群體的"湧現"的思維。
蜂群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在控制它,但是似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從愚鈍的成員中湧現出來的手,控制着整個群體。更神奇的是,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渡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當大量蟲子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複雜到某一階段,"集群"就會從"蟲子"中湧現出來。"我們從蜂箱中發現的一切,都潛藏在蜜蜂的個體中,但是從任何一隻蜜蜂都永遠不能找出蜂巢的特性。"
當整體的行為從各個部分的有限行為里有規律地湧現時,身體與心智,整體與部分的二元性就真正煙消雲散了。但我們不知道如何從底層湧現的。KK進一步指出:低層級的存在無法推斷出高層級的複雜性。要想洞悉一個系統的湧現結構,最直接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運行它。當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數量帶來本質性差異。"記憶就是許多離散的、非記憶性的碎片匯總起來而從中湧現的事件。"蜂群思維是能同時進行感知和記憶的分佈式內存。
這種思維範式和我們通常對於思維產生的理解是很不同的。我們過去假定有個大腦,或者有個社會的中心在做出設計和規劃,然後大家遵守和服從這些規劃,就能夠實現社會的秩序。但是現在蜂群思維是在互聯網和數碼科技的條件下,人類不再通過中心形成規則和秩序,而是在大規模似乎"無意識"的集體行動中,形成人類社會的秩序。互聯網如同原始人的一把斧子,或者火,它使得人與工具融合。不過互聯網比斧子或者火這樣的工具厲害,那些工具被單個人使用,而互聯網則是眾人一起使用,並進而產生了所謂蜂巢效應,你不知道是怎麼形成集體行動的秩序,但是當大家去中心化的自下而上地構建事務的時候,秩序藉助最少的規則完成。完善的計劃已經不可能了,也不需要。人造的(文化)與自然(nature)已經不再是斷裂的,而開始呈現出連續性。
在KK看來,(我覺得也是我們理解社區實驗對於今天世界秩序的意義的關鍵),世界的秩序按照兩種邏輯發生,一種是按照順序操作的思路來構建系統,另一種則是許多系統平行運作拼湊起來,從彼此並無關聯的事件中產生。從群體中湧現出的不再是一系列起關鍵作用的個體行為,而是眾多的同步動作。後者的群體模式更重要,這就是集群模型。兩種極端的組織方式的混合構成現實生活的所有系統。
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社區或者社群,我們就發現這樣的系統就是兩種極端組織方式的混合體,一方面政府系統或者市場組織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秩序的建設,另一方面,它同時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系統。它自然彙集着許多自治成員。自治意味着每個成員都根據內部規則及其所處局部環境而各自做出反應。這與服從中心命令,並根據整體環境步調一致的反應截然相反。這些自治成員形成一個對等網絡,而在互聯網條件下,它的特點是:沒有強制性的中心控制;次級單位具有自治特徵;次級單位之間彼此高度連接。點對點間的影響通過網絡形成非線性因果關係。
這種分佈式系統的好處是具有很強的可適應性;彈性;無限性;新穎性,具有可進化的特徵。當然,同時它常常不是最優,它不可控,不可知,不可預測,不能及時反應。
對社區這樣的認識對我們的社區實驗提出了新的策略思考,可以說,從終極來看,社區需要的是失控的集群,而在NGO或者發展機構干預的過程中,對於必須絕對控制的工作,還是要採用可靠的老式鍾控系統。多數社區實驗都是在控制與適應性尋找一個平衡。"最有利於工作的設備就是部分鐘控裝置和部分群系統組成的生控體系統的混血兒".而我們過去模模糊糊意識到自發的群系統的作用,但是還沒有找到很好的機制將兩者融合。這是下一步實驗需要明確的方向。
KK在書的最後提到了如何無中生有的九律,類似於老子的《道德經》。他再次說明21世紀的科學圖標不是原子,而是網絡,網絡背後是沒有權威、沒有中心的控制。由複雜性而生的凌亂之力並非能夠杜絕錯誤,但卻具有容納錯誤的能力,這使得分佈式存在成為學習、適應、進化的沃土。它與其說是一個物體,不如說他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其實在社群的形成中可以清晰地觀察到。
我們真正能夠看到的,只有無常。
對我來說,這種古老哲學和當代科技的融合,並嵌入到我們的人文生活中來是對我
最重要文化震蕩。我們對於社區或者社群得思考已經不能不總是要引入互聯網的生態條件了。這種數碼科技的嵌入究竟是給了社群中的人們更多賦權,還是剝奪了人們思想的深度和多向度的可能性,還很難下定論。但是在我們的生活操作的策略層面,它卻有着重要的影響。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對社群傳播的顛覆性的變化。
在安德森那裡,現代傳播構成了我們想象的共同體的重要要素。而這種傳播往往被國家意識形態有效地把控着。但是廣袤的互聯網跨越了國界和族群界限,權威機構控制的強制傳播曾經被認為天經地義,現在卻幾乎一文不值。互聯網時代傳播的第一個特點就是:我們進入了真正的自媒體時代,即使你堅持讓每個電視台都放《新聞聯播》,人們也只看自己的朋友圈,甚至在朋友圈,人們也只看自己有興趣的。
第二,在自媒體時代,消費者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關心的內容,營銷只是附帶的。因此在自媒體時代,傳播的要義是"利他",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具有利他精神的公益性傳播作品才能在互聯網真正存活下去。所以所有的傳播者考慮的不應該是如何想着賣自己的產品或者思想,而是需要專註於受眾的需要和閱讀願望,甚至去創造這一的需要和願望。
如何做這樣的社群的傳播?在這個信息已經遠遠超過人的智力支配的世界里,有效的傳播要發生,最重要的是創意。互聯網時代的第三個特點是:創意為王,沒有創意的傳播寧可不要生產。有了創意,還要生產出精益求精的作品,這個產品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任何可能的媒介。有了作品,還要有有效的傳播的管道和方式。粉絲眾多的大V的推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動員方式。
寫到這裡,突然發現自己還是走題了。一篇想討論科技的札記還是變成了對於人文的隨想。"重要的沒看到,不重要的都標記上了".還是失控了,就此打住。
相關範文
- ·讀《失落的一角》有感
- ·讀《失落的世界》有感
- ·公司《成果管控》學習培訓心得
- ·觀《失而不得》有感
- ·失控讀後感
- ·“qq群友”讓女強人的情感方向盤失控
- ·李世民時代的高麗問題(10):魔已失
- ·釣魚島你叫誰情緒失控?
- ·我失控了(二)
- ·《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讀後感
- ·《失落的一角》讀後感
- ·《失蹤的女孩》讀後感
- ·《失落的一角》讀後感
- ·《失德之害》觀后感
- ·電教片《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
- ·《失眠的海》讀後感
- ·《失街亭》讀後感:孔明斬馬謖談起
-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觀
- ·《失憶佔據空白》
- ·《失眠》
- ·讀《教出樂觀的孩子有感》有感
- ·讀《三國演義有感》有感500字
- ·讀《水滸傳》有感650字
- ·讀《正能量》有感
- ·讀《夏洛的網》有感
- ·讀《湯姆叔叔的小屋》有感500字
- ·讀《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 ·讀《致加西亞的信》有感1500字
- ·寒假讀後感——傾聽心靈的歌聲讀《狼王
- ·讀《昆蟲記》有感400字
- ·讀《秘密花園》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