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得得9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標籤:社會實踐 暑期培訓 軍訓心得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這幾天的天氣還是比較不錯,只是第一天上午零星地下了些小雨,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們活動的進行。

  這一次我們進行活動的地點是望叢祠,望叢祠主要是關於三國傳統文化和望帝從帝的愛國故事,所以它也是一個弘揚愛國文化的景點。在這三天,我們主要有對遊客進行義務的志願者勸導服務工作,祭拜望帝從帝墓,自製民俗遊覽文化路線圖並進行志願活動,和當地的遊客交流心得,舉辦卡片展和幫助婆婆打掃太極拳訓練台,學習中華文化和太極拳等。通過這三天的志願服務活動,我們不僅自己學習了中華的傳統文化,了解了蜀都故事,同時還向別人宣傳並弘揚了我們的文化,這令我和我的小夥伴兒都非常滿足。

  很快,三天的工作結束了,說不上辛苦,但是收穫不少,以至於現在寫這篇小心得的時候還心有餘悸。人生的旅途漫漫,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現在就應該抓緊時間,一步一步地踏實前進,不要留下遺憾。我們現在正是人生中最艱苦的時刻,但每個人又必須堅持,必須清楚,如果不好好珍惜現在,將來就要面臨更艱苦的歲月。

  這可能就是社會實踐所能帶給我們的最珍貴的東西吧,我喜歡這樣的活動!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機會加入社會實踐基地,我是一個樂於實踐樂於展現自己的人,對於社會實踐這種提高自己素質、培養自己能力、服務社會、服務學校的活動十分積極,十分嚮往。因此,我很希望能給我一個加入的機會,來品味這種美好與喜悅,從而展現自我,體現自己的價值,為這樣優秀的集體爭光添彩!

  赴望叢祠心得體會

  經過幾天的努力,三下鄉活動終於圓滿結束。在這幾天中,有過心酸,有過汗水,也曾勞累不已,但我也收穫了很多,收穫了知識,收穫了更多的友誼,收穫了沿途的歡聲笑語。我終於明白,三下鄉活動的意義不僅是讓我們體驗生活,幫助他人,弘揚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我們究竟從中學到了什麼。

  在整個三下鄉活動中,我們也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提前做好卡片,上網搜集資料,了解望叢祠的歷史淵源,小組討論方案,力求把活動做得更好。到達望叢祠后,畫好了地圖,以備給遊客講解遊覽路線。我們一行人來到望帝陵和叢帝陵拜祭,並給遊客講解瞭望帝和叢帝的故事。在此期間,我們還向在望叢祠里鍛煉的爺爺奶奶們請教了太極拳和道家拳,更有利於我們活動的開展,也增長了知識和見識。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們繼續給遊客做講解工作,弘揚和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讓遊客把他們所了解的關於望叢祠的歷史寫在卡片上。我們與遊客分享交流,相處融洽。其次,我們還了解了位於望叢祠內的郫縣博物館,見識了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同時也順利完成了遊客的諮詢工作。

  忙碌又開心的時間總是短暫的,轉眼就到了活動結束的時候了。大家依依不捨的告別了本次的目的地望叢祠。這次三下鄉活動讓我學會了許多從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不僅增長了閱歷,豐富了自身的內涵,更讓我們部門變得更加團結,更加凝聚。

  心得體會

  關於本次三下鄉我收穫了很多,明白了很多。這次活動通過我們到郫縣望從祠志願活動。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我又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

  這次三下鄉活動,我們第一天去瞭望從祠,由專門的人員為我們介紹了關於望從祠的來源和故事,在這裡我們深刻的認識了楊雄這個英雄。

  在這三天里,天氣都是還挺多變的,在這裡每天早上都有人來晨練,來晨練的老人家很多都是練太極的,太極是我們傳統的文化,修身養性,在跟着他們練習的時候我們感覺到心裡要靜,那時候我們才感受到太極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魅力何在;在這期間我們製作了小卡片來介紹景區,同時附上了遊客們的感想,在於遊客交流介紹的時候,我覺得我需要克服自己的膽怯,大膽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景區,以及其傳統文化,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有義務去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更應該把這個作為一種責任。

  三天里,天氣有很炎熱的時候,但是當我們看到我們為遊客介紹,他們感到很滿意的時候就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們辛苦付出的背後,一定有其他的收穫。三天里我還學會了集體榮譽,當我們穿着志願者的衣服出來的時候我們的一言一行就不再是我們個人的了,我們做事也要多加思考,三思而後行,在以後的工作中也要學會這樣,在活動中我們還要學會和他人合作,我們是一個整體,大家需要相互幫助才能使我們的工作順利進行。

  大學生三下鄉心得體會

  維持了三天左右的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結束了,辛苦而充實,沉重卻又充滿欣慰。幾天的奔走,受益匪淺。我們團隊十二人前往坐落在北郫縣縣城西南部的望叢祠,盡情享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盡情去感受了屬於這個夏天的一份充滿繾綣書香氣息的三天。

  望叢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蘊。據遠古的傳說,在古蜀郫縣,望帝教民務農,叢帝鑿山治水,為成都平原的早期開發作出了突出貢獻。二帝遺愛於民,後人尊祀。原來二帝分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邑令趙可度將望帝與叢帝合祀,建望叢祠。下車的那一刻我們立馬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文化氣息。

  亭台小榭,蜿蜒的石子路,幽謐的樹林,無一不向我們彰顯着這座古老的建築的深厚內涵底蘊。我們去的時候天氣並不是很好,下着淅瀝瀝的小雨,在這迷迷濛蒙的雨簾之中,望叢祠就像一個帶着面紗的江南女子,一雙笑意盈盈的眼睛吸引着你去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短短三天,我們領略瞭望叢祠的美麗、莊重、神秘、溫婉,因為時間的緣故,我們去的時候名滿成都的荷塘的荷花已經謝了,只留下一片青翠的荷葉,仍能看出滿池荷花盛開是美麗。

  美景固然吸引人,但在那裡的三天,和當地的居民進行深入交流之後,我們更覺得望叢祠以及他背後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的魅力有多麼的美好。打太極的老人,充滿活力的小孩,隨手給你來一段文化故事的叔叔,這一切給望叢祠增添了更美的標籤,也更讓人覺得其可愛。

  三下鄉“心得體會

  ”我們是西華大學管理學院赴望從祠小分隊,我們出發啦!“伴着響亮的口號,迎着晨曦的光芒,我們踏上前往郫縣望從祠的道路。經過三天的活動,我收穫頗多,感觸頗深,不僅讓我對”三下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讓我學到了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

  當我們到達望從祠是,大片鬱鬱蔥蔥的樹林打破了初夏的喧囂,微風吹拂下的枝幹似乎在和我們友好地打着招呼。”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塘里蓮花正嬌艷綻放,水波泛起漣漪。望從祠公園每天都會迎接許多遊人,大概是因為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風雅靜的自然環境,格外受到小朋友和老年人的青睞。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我們了解到望從祠歷來是蜀中風水之一,據說立碑的初衷就是為了化解風水。望帝杜宇、從帝開明是先後創業,開發蜀地的兩位著名古蜀國皇帝。杜宇發展農業,開明平治水患,為蜀地榮獲”天賦“美名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受到蜀人世世代代的崇敬。今天的望從祠奉祀望帝、從帝,輪奐崇閎,巋然千載,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祭拜過兩帝,我們一起打掃瞭望從祠,還同打太極的婆婆們學習,修身養性,望從祠是個好去處。在望叢祠博物館,透過被歷史刻上深深烙印的古文物,我彷彿回到過去,看見了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一切。而這裡,只是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個縮影。還有在荷花池旁遇見的叔叔,他給我們講解了許多關於郫縣的歷史故事,從古至今,一個個歷史片段川流不息地奔騰過我的腦海,映射出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文化傳統,時時刻刻影響着後人。為先賢立起豐碑,釀造一段佳話,為自己樹一個榜樣,學習一代雋永。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同擁有不同閱歷的人交流,與傳統文化近距離接觸,只有了解過去,才能更好地塑造未來。我很高興能參加本次”三下鄉“活動,活動后的反思與感悟是我在這一人生階段,無比寶貴的財富。

  管理學院三下鄉之心得體會

  我所在部門組織的三下鄉活動是去望叢祠三天。三天的汗與淚讓我學會了很多。

  首先,我學到了一些知識。望叢祠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祠廟。原祠是按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禹陵規劃而建,祠門不是單開單向,沒有大門,而是對稱地開為東西二門,兩門之間,直接照壁,照壁正北三個石刻塗金大字:”望叢祠“.現在新修的大門,一進門即見這三個大字。祠內園林,完全按望帝教民務農、叢帝率民治水之意,精心安排樓台亭閣、池榭拱橋,布局小巧別緻。特別是池中的水是岷江活水,更為增色。帝陵祠內有望帝陵和叢帝陵對峙,可說是四川最古老的帝陵。祠的大殿,原有望帝、叢帝像,現已不存。據說這只是後人為懷念他們所建的祭祀殿,並非原有陵墓。二陵墓高10米、陵圍長205米。古柏陵上古柏森森,共有清代所植柏樹207株。現有的祠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佔地21畝。現已擴大為80多畝。目前,佔地4.81平方公里的望叢產業園順勢而生,成為了千年蜀文化的演繹場所,與三星堆、金沙遺址等文化遺產一道構成了蜀人祭祖、祭天的聖地,望叢祠成了蜀人祭祖、尋根勝地,集蜀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的綜合性園林式紀念祠。其次,這次望叢祠三下鄉活動讓我懂得了助人為樂的樂趣以及要有保護與尊重文化古迹,遺址的意識的重要性。最後,與附近居民的互動以及引導遊客參觀望叢祠的過程讓我們更加的友好,團結。

  總之,這次三下鄉活動圓滿結束了。感觸頗多,希望大家都能更好地參與遺址的保護吧!!

  三下鄉活動感想

  時間如流水,轉眼間,三下鄉就結束了。三天的時間很短也很長,長的是我們充分的了解瞭望叢祠文化,短的是快樂的日子就要結束了。我們本次活動地點是郫縣望叢祠,一個有着豐厚文化背景的地方。

  郫縣古為蜀都,相傳望帝杜宇教民務農,叢帝開明為民治水。二帝遺愛於民,後人尊祀。原兩帝分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邑令趙可度將望帝與叢帝合祀,建望叢祠。此後各代均有修葺。1985年擴建后,望叢祠佔地面積為5.5萬平方米,望帝陵高15米,叢帝陵高12米。祠內樓亭池榭錯落起伏,遍種翠柏,枝繁葉茂。每年清明前後舉行賽歌會,起源於”杜鵑啼血“的故事。祠前門屏牆上鑲嵌有刻石《望叢祠》三個大字,為辛亥革命志士但懋辛手書。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參觀瞭望叢祠的博物館,自製了有關望叢祠文化的各色卡片,並向遊人們介紹宣揚望叢祠文化,這次的三下鄉活動,不僅僅是一個好的學習平台,更是我們鍛煉自己、感觸社會的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這次的三下鄉的活動,在許多方面我都得到了提高。簡略總結有四個方面:第一,團隊合作,本次活動有許多環節,因此活動順利展開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在活動中,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我們共同面對,一起解決。這是我跟深刻的了解了集團的意義。第二,動手能力,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自製了很多文化卡片,還畫了一幅望叢祠的地圖,這讓我的動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不斷學習新知識,在活動前,我們就已經通過網絡了解瞭望叢祠相關文化,而在活動中,當我們在給遊客們講解有關知識時,我們自身的文化素養也在提高。第四,應變能力,計劃趕不上變化,早上望叢祠下起了綿綿細雨,但我們還是堅持下來。很多事出乎我們意料,但我們隨機應變,過關斬將,總算圓滿完成了此次任務。

  望叢祠之行之心得體會

  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芬芳,每個人也有自己成長的道路,就在這個碩果累累的暑期,我們這群奮發向上、青春陽光的大學生積极參加了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把我們的知識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能力,我們開赴了我們的目的地——望叢祠。

  望叢祠位於成都市西北郫縣縣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區23公里。以望叢祠為主,包括中國”農家樂“誕生地—農科村、都市水鄉---三道堰鎮、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遺址,已成為一個新的旅遊熱點。它是紀念古蜀國兩位著名君主望帝和叢帝合葬的墓地和祠宇,近年重修。殿宇陵墓之間,水池環繞,碧波蕩漾。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台亭閣。墓地及周圍二百多株古柏,鬱郁蒼蒼。

  經過了3天的三下鄉活動,我們製作五顏六色的宣傳卡片、當導遊、打掃衛生、參觀郫縣博物館等等。通過這些活動雖然有時會感覺到累,但最多的還是收穫。我自己了解了郫縣的歷史、了解了郫縣的傳統文化,當導遊的過程中,自己加深了對這段歷史的印象、也宣傳了郫縣的傳統文化;這次活動也增強了我們的凝聚力、團結協作能力,活動過程中雖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敗在了我們大家的智慧。3天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但是我們收穫頗多。這次活動應該是我們體育部最後一次集體活動了,大家十分珍惜,十分積極,我們收穫了能力,增進了友情。

  或許下鄉前的準備很辛苦,或許下鄉時活動的開展很累,但是,我想,收穫了如此多寶貴的東西,一切都值得了。

  三下鄉心得

  今天,我們部門結束了為期三天的三下鄉活動。經過這三天的活動,我對三下鄉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我總是以為三下鄉就是去那些貧困的地方給當地的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我們這次並沒有走這條路。

  我們這三天走進瞭望叢祠,去感受了那裡濃厚的中國古文化,特別是蜀地文化。望叢祠里不管是環境、風景、人文等等都非常地符合巴蜀地區的文化底蘊。望帝、叢帝的陵墓,充滿了對古代賢者的崇敬;望叢祠博物館中,古代遺留下來的各種器物、繪畫等等一切都給人一種回到古代的感覺;裡面的人彷彿都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我們一路詢問的人都非常了解這些,說起來都是滔滔不絕,充滿了古韻味。

  這次三下鄉,對我的身體、身體都是一次巨大的衝擊,它帶給我的不僅是來自千年前的文化的陶冶,更多的是明白了自己能夠做的有多少。我們不是領導人,也不是商業大亨,我們只是普通的大學生,我們雖然沒有可以左右時代的力量,但我們讓我們周圍的事物和人文環境變得更好。以這次三下鄉為例,我們走進望叢祠,打掃了衛生,讓人們能夠在更乾淨的環境里享受來自文化的感染;我們走進景點,為經過的遊人講述景點裡蘊含的古韻,讓他們能更容易的吸收古蜀地的文化;我們走進博物館,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了更多有關自己生地的人文、地理……這些,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大事,只是我們身邊能夠伸手觸及的小事,但我們並不把這當成小事,我們的小夥伴們都認真的對待這次活動,這讓我們明白,就算我們不身居高位,也可以為我們身邊的人提供我們的幫助;讓我們頓悟,即使我們平凡,但我們可以做一些讓別人認為我們不平凡的事;讓我們知道,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多麼深厚且神秘!

  通過這幾天的活動,我真的明白了太多,以至於我都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我還想說,大學里能擁有一次這樣的經歷是值得的,是從以後繁忙的生活中得不到的。願每一位能夠參與這種活動的小夥伴們珍惜,它帶給你的太多太多!

  望叢祠之行

  在離開學校的前幾天,我跟隨部門的其他人去望叢祠進行了為期三天的”三下鄉“活動。

  從外面看,望叢祠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但是走了進去后,一個字—靜。我們來到瞭望帝叢帝的陵墓,在繚繚香火下祭拜了他們。而從鐫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我們知道了一些東西。望帝,名杜宇,相傳於春秋時期,帶領蜀族的祖先由山林遷移到平原,建都郫縣,教民務農,首創按農事季節耕種的制度,使古蜀民完成了從游牧生活向農業生產的過渡。叢帝,名鱉靈,相傳原為望帝之相,善於治水,據說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經開始建設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望帝因其治水有功,效法堯舜,禪位於他。鱉靈繼位后國號開明,但他像也禹一樣,沒有禪讓,而是傳位於子孫,傳到第九世時,他的後繼者將古蜀國都城從郫遷到了現在的成都。

  然而,在這三天的活動里,不管是製作宣傳卡片,還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什麼的,來這裡的人的主要目的不是來感受這種古文化氛圍,大多數只當這裡是個避暑勝地。中國人在這種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傳承上有很大一部分的缺失,他們顯然對直接利益的事比較關注。雖然這種傳承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是,這是對人之根本的追溯。在參觀祠內的博物館時,這裡面的遊客寥寥無幾。難道這些泛着歷史記憶的文物只是一件陳列品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說,我在本次活動中,了解到了很多東西。對於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我也有一番新的感受。

  三下鄉心得體會

  為弘揚與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俗風情,我與部門同學參與了為期三天的三下鄉活動。這次的活動,我們把地點選在了文化氣息濃厚,民間風味足的望叢祠。剛剛進入望叢祠,方能感受到一種傳統的園林氣息。

  我們用簡單的卡片和講解服務的方式向大家宣傳傳統文化與當地民俗,大家聽得很認真,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以為遊客或許會排斥;這讓我感受到,其實大家對傳統的東西既珍惜又渴望。我們把傳統文化與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了解到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對人們的精神影響。歷史造就文化,相同的文化早就一個民族。發揚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詞,也可以是很多有形的東西,比如園林里大家在打的太極拳,比如在湖邊歇息泡的一杯綠茶,比如有聲有響的”賽歌會“等等。我們青年志願者們可以通過參與進他們的活動,養成良好的習慣等方式傳承這些活生生的傳統文化。在我看來,文化是什麼,文化就是人們的生活,是人們生活中所體現的一種精神。這種生活不應該只體現在老年人之中,更應該在我們青年人之間流行,這樣才算的上弘揚與傳承吧。

  這次的活動,讓我們受益頗多,我將永遠銘記於心,並時刻激勵着自己投身於弘揚傳統文化行動的決心。了解到傳統文化與民俗文化對人們的精神影響的重要性。感受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俗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三下鄉“心得體會

  白駒過隙,為期三天的”三下鄉“活動就這麼快結束了,回想起這三天的事情,真的是五味雜全。

  面對如此眾多的地方,我們最終選擇了歷史悠久的望叢祠。這三天是我大學生活最有意義的三天。它不僅讓我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更讓我體會到朋友這個詞語的深刻含義。這三天有苦也有甜,我們遇到遊客不理睬我們的尷尬,遇到被遊客問到無語的臉紅,找不到路時的焦慮,睡不好吃不好的煩惱。但是這一切的不好都被圓滿完成任務的喜悅給沖刷掉,一路的煩躁都被歡笑擠走掉,分享這三天的歷程。

  第一天,我們準備充分向望叢祠出發,一路上我們歡歌笑語,隊長還不忘重申第一天的任務和注意事項。到瞭望叢祠,我們首先找館長安排的講解員向我們部員講解望叢祠的歷史背景和所有景點的故事,並自主的熟悉望叢祠的景點。第二天,我們在望帝陵墓上香祈禱,用早已製作好的宣傳卡片向群眾講一些傳統文化和當地習俗,為路上需要幫助的遊客提供幫助,與當地居民暢談當地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第三天,今天是我們三下鄉活動的最後一天,早上八點我們開始了第一個活動,即與資深太極愛好者一起打太極拳,並與他們交流太極和道教文化。 10:00,我們來到郫縣博物館內,向遊客講解一些與博物館內容相關的歷史文化,並向他們講述傳統文化的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傳承傳統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 吃過午飯,我們向著觀稼亭出發。途中利用卡片向遊客展覽一些簡單的民俗風情與相應的傳統文化。 在走之前,館長為我們寫了感謝信,歡迎我們再次去進行志願者活動。 最後,我們在望叢祠門前合影留念並滿意地踏上回程。我們的三下鄉活動就此圓滿結束了。這三天將是最有有意義的三天。

您正在瀏覽: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網友評論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