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魔戒》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觀《魔戒》有感
在《哈利·波特》系列的魔幻小說出現之前,《哈比人》與《魔戒》更為人們熟知。
《魔戒》是《哈比人》的續集,但與《哈比人》輕鬆,歡快的兒童故事不同的,是《魔戒》更接近於一部文明的創世神話,充滿了正邪善惡,是一部經過長時間醞釀而得到的產物。
人們常說,應當先看書後看電影,這樣才不會錯過一些精彩的畫面,在看電影時更容易對某些事物產生更多的感想。同樣,有些長篇巨制的電影往往因多種原因不得不刪去一些場景或片段,導致一些精彩或感人的劇情變得不倫不類。
但在看完這部《魔戒》電影后再看書,我卻絲毫不覺得有所混亂或遺憾,不得不感嘆導演彼得。傑克遜的偉大。能將3本,並且每一本400多頁的厚書濃縮成不足4小時的電影,卻不令我感到嗦或不解,而成功地將它們壓縮成精華,給我以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刺激。使我無論看電影還是看書都津津有味,抱着一種止不住看下去的好奇心理。不過電影最觸動我的,是在於不同故事間的銜接。
總所周知,《魔戒》存在殺戮,猜測,恐懼,不安等一些因素,但導演卻能使這部電影在拍攝這些時不會顯得過於沉重。比如將另一些人的不同經歷插入其中,使得我們不必長時間盯着戰場觀看。相比於作者只需翻一頁便可由沉重的戰鬥轉為歡快搞笑的段子,導演則更需要學會取捨、完善,善於安排不同事件的出場順序,並在關鍵一刻將許多看似無關的事物穿插在一起,比如在無數個雜亂無章的點之間連線,最後鋪出一張整齊交錯的大網,由中心蔓延至四周。
《魔戒》中的主人公其實較多,而大部分文章圍繞“魔戒遠征軍”九人展開,分別為“精靈勒苟拉散,矮人金靂,人類亞拉岡和波羅莫,“巫師甘道夫”以及4名哈比人——佛羅多、山姆、皮聘和梅里。隨着他們不同的遭遇導致被迫分開后,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甚至一度散落在四個不同地方,並引發一系列不同的故事並相應地牽扯出更多的人物。所以,既不能讓人物過多導致故事情節混亂,又不能遺漏過多人的經歷不講而使故事總體線路偏移,作者巧妙地將部分人物暫時置於“失蹤”、“被抓”等諸多情況不明的現況中,使得讀者們為之提心弔膽不會忘記,在下一次他們出現時能立刻想起其人之前經歷的事。
我很崇拜作者的這一點,因為相比許多其他小說作者因貪圖省事一次性“殺掉”許多其筆下誕生的認為人物,托爾金對大多數人物始終“不離不棄”,即使波羅莫等看似有些重要的人物死去了,也會給人們以極深的觸動,認為他們的死不是無緣無故的被作者“抹殺”。當然,托爾金極為善於把握住人們內心的善惡,這在波羅莫及其弟弟和咕嚕身上有極大的體現,他們都內心存在善良,但卻往往被仇恨、嫉妒等眾多心理折磨下一度為人不齒,可他們的離去卻往往令讀者唏噓不已,頗有感觸,對人性的善惡有更深的理解。
不過,遺憾是托爾金之前從未有人能寫出像他這般充滿幻想又富含人生哲理的長篇巨着,至今也沒有。即使是《哈利。波特》也缺乏這種打動人心的文字,甚至不能讓我產生像讀《魔戒》那般手不釋卷的衝動。要知道,在哈利。波特》之前我曾讀過任何魔幻小說,可是只有《魔戒》才刷新了我對魔幻小說的認識,這套書才能真正算得上是“經典”!


相關範文
- ·讀柳宗元《三戒》有感
- ·觀電影《魔獸》有感
- ·讀《魔法仙蹤》有感
- ·魔戒觀后感
- ·《魔法小仙子之天使的鈴鐺》讀後感
- ·《魔鏡俏女生》讀後感
- ·《魔術與做人》
- ·觀《小孩不笨》有感
- ·觀《小鞋子》有感
- ·觀《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 ·觀《跑出一片天》有感
- ·觀《洛克王國聖龍騎士》有感
- ·觀《爸爸的三輪車》有感
- ·觀《紅色故事匯》有感
- ·觀《珍愛生命,預防溺水》有感
- ·觀《最美孝心少年》有感500字
- ·師德師風心得體會——觀《廉潔從教,以
- ·觀《在太行山上》有感
- ·觀《雨中的樹》有感
- ·觀《王懷忠的兩面人生》有感
- ·觀《向幸福攀登》有感
- ·為人民服務永存——觀《張思德》有感(
- ·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感
- ·觀《美麗人生》有感:愛,綻放的姿態
- ·觀《奇幻森林》有感
- ·觀《超脫》有感
- ·觀《消防大本營》有感
- ·觀《返老還童》有感
- ·觀《蝴蝶君》有感
- ·觀《死亡詩社》有感600字
- ·觀《偏離的坐標人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