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柳宗元《三戒》有感

讀柳宗元《三戒》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柳宗元《三戒》有感

  關於“三戒”,我知道有孔聖人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還有宋太祖的勒石三戒:“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賦。”

  前者是中華道德的基礎之一,既教人如何做人,也教官如何為官;後者可以說是保宋一朝三百多年的大憲章,也可以說是同時代世界各國中最開明的大憲章,從根本上確保了宋朝所以成為中國文明的最高峰。此兩件太高大上了,我等小民既鮮有如前者的高尚德品,又無如後者那般經世才智,實在是不敢有所言說。近日,無意間又翻閱到另一版本的《三戒》,是柳宗元的,頗感有意思。

  柳氏的《三戒》是三則寓言,分別是《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鼠》。

  柳先生寫這幾則寓言的警世用意,在序言中已經說得很清楚:“吾恆惡世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於禍。”

  這三則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永某氏鼠》。說,永州一個人,怕犯禁忌到過分。因為自己的生肖屬鼠,因此就任憑老鼠在家橫行,既不養貓也不許人傷害它們。致使老鼠晝出入與人同行,夜啃咬物什肆無忌憚,簡直成了老鼠的天堂。

  過了幾年,那個人實在是無法居住搬家離開了,房屋換了新主人。老鼠依然跟先前一樣猖獗。新主人就借來五六隻貓,關上門,翻開瓦片,用水灌鼠洞。最後被殺死的老鼠屍體堆積得像小山一樣多,發出的屍臭飄得很遠,很長時間不散。

  這則故事之所能流傳了以一千二百多年,我以為除了暗喻小人得志雖能囂張一時,終究不能長久的中華民族樸素的價值觀外,對於現實警示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首先,故事告訴我們“紀律挺在前面”的重要性。貓捉老鼠是天性,是本分。紀律對於小惡小錯就是像貓對於老鼠一樣,時時盯緊及時處置。只要紀律一直在前面挺在那裡,鼠類就不敢有大作惡的可能。如果像寓言中的主人一樣“不畜貓犬”,那麼鼠類自然就橫行無忌了,以至於變成“盜暴尤甚”了。

  其次,故事告訴我們搞“人身依附”終究是不可靠的。文中主人翁因為有“拘忌異甚”的嗜好,鼠輩們就抓住主人的心態,迎合主人的嗜好。於是就出現“晝累累與人兼行”的“和諧”的假象。然而,鼠輩畢竟是鼠輩,它們夜間是要“夜則竊嚙鬥暴”的。可是最後,主人換了,鼠輩們還以為“態如故”,那等待它們的只能是“假五六貓,闔門撒瓦罐穴,購僮羅捕之”的結局。

  再次,整個故事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幅病態生活圖。永某氏完全是一個病態人格的形象,他的“齊家”方法和態度就非常病態。然而,因為他是一家之主,他喜好老鼠,所以他就有權力“不畜貓犬”。鼠輩們也就可以仰仗其庇護為所欲為了。永某僅是一家之主,最多禍害的是他的家庭。但是,如果這樣的人是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系統有絕對決策權的高官的話,那禍害的恐怕就是老百姓,禍害國家了。縱觀歷史上趙高、蔡京、嚴嵩、和珅……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便是也。

  溫州市公安局戒毒所 供稿

您正在瀏覽: 讀柳宗元《三戒》有感
網友評論
讀柳宗元《三戒》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