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201*年5月11日,我們帶着忐忑的心情來到了建川博物館。這兒,是歷史的重現,看着這些一座座的博物館,就如同歷史的畫卷一幕幕的從眼前略過。

  建川博物館位於四川崇州的 大邑縣安仁古鎮 ,內建有 18座博物館,其中,分為抗戰系列、紅色年代系列、地震系列、民俗系列四個系列。各個系列下又有不同的博物館供觀賞。

  沿路進入館內,首先略過的便是中國老兵手印廣場,那一個個強勁有力的掌印,那一排排鮮紅的血印,錯落有致的陳列在廣場上。相信,每一個掌印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一段傳奇的事迹,雖然,他們的故事被這時間一點一滴的給沖淡了,但是那一個個血印卻會永遠的屹立在建川博物館的老兵手印廣場。

  接着,我們來到了中流砥柱館,在中流砥柱館的側面是一面繪有萬里長城局部圖,上面還有毛澤東"指點江山"的雕像。在這館內,陳列各種各樣的抗戰文物,這些,雖在各種抗戰片里都似有無有的看過,但是在這裡看到這些,就有一種別樣的感覺,那些,是那麼的真實。

  感觸最深的或許還是得是5·12抗震救災紀念館,第二天便是5月12日,已經5年了,作為一位四川人,汶川地震這會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心裡。那一天,讓多少人就這麼遠遠地離開了,在我們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就這麼一個一個的遠走了。館內,雖然只是一些圖片,但看着這些圖片,眼睛還是不禁的濕潤了,08年那一年、那一天的一幕幕又從心底襲來。地震無情,人間有愛。在地震面前,所有人團結起來,共同抵抗這天災。當看着那些人的志願者的申請書的時候,無比的壓抑,這些,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就是5年前的事,他們和我們一樣。那教師護住學生的雕像、那救助同學的圖片、那救災是的用具,是那麼的真實,這一切,縱使再過十年、二十年、一個世紀,還是揮之不去。前不久的雅安地震,好在並沒有當年那麼嚴重,沒多久也就解決了,還在並沒有歷史重演,不然,又會給多少人烙下心理陰影,雖然,這樣也給不少人烙下了不少心理陰影。

  再之後,又看了幾個博物館,看三寸金蓮館的時候,感嘆裹腳女人悲哀,一生下來就被束縛,穿着那比手掌心大不了多少的鞋子,估計一步步都是鑽心的疼吧。或許,當時被束縛的不僅僅是腳吧,還有那些傳統的思維,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天等等,害苦了多少女子呀。看不屈戰俘館,感嘆那些戰士的堅強意志、寧死不屈的堅韌品格,痛恨日本的殘暴行徑。看紅色年代鏡麵館,那一面面的鏡子,印着燈光,照着牆面澤澤生輝。

  由於時間關係,還有一些館並沒有來得及看,這一次參觀,滿載而歸。

  以上為了應付上交的要求寫的,下面在填上一寫更為真實的情節。

  我是懷着非常不滿的心情去的,因為參觀這個博物館,我們每人交了90元。再加上坐那個車,實在是受不了沒有窗子的車,再加上那車開的那麼那麼的慢,看着一輛一輛的車從身邊略過,再加上昨晚沒睡幾個小時以及吃了早飯,終於,在車上吐了,吐了就吐了吧,吐了就好了,沒想到,這還不同與往日,還有二度來襲。坐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總算是到了,唉,坐這麼久的車,我都可以回家了,一個多小時喲,開快點應該可以到家了。

  然後,等了半天,那輔導員各種煩,要這樣那樣照相,我們壓根就是來充當背景的,就是來當群眾演員的。半天過後,我們才得以自由活動,參觀這個參觀那個,最後就只是為了蓋個章才跑來跑去了,不過,有些地方還真的蠻好的,那天腳是痛得不行,想想那些穿着三寸的鞋的人走我們這麼多的路會不會腳都斷了。其中,最滿意的還是數那天的午飯,好久都沒吃的那麼豐盛了。

  篇二:建川博物館觀后感勿忘過往,開拓明天

  歷史,一直是一個厚重的話題,不是指史料文物的厚重,更是人們心情的厚重。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的纖繩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手中傳遞,然後,勒進那些稚嫩的肩膀,拉動着歷史之船,向前,向前 ……

  和風拂面的春日,我校志願工作服務站和思政部共同組織了建川博物館的主題參觀活動,讓我們這群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大學生得以有機會重溫歷史。

  驅車一個半小時之後,我們到達了建川博物館。站在建川博物館的正門口,雖然不似想象中那般氣勢恢宏,卻也自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氣勢,令人忘記了嬉笑追打,以鄭重之心、肅穆之情傾聽歷史的聲音。

  建川博物館多是展現近代歷史,尤其是以二戰前後的歷史為主。

  遠離了金戈鐵馬的戰場,黯淡了刀光劍影的鋒芒,遠逝了馬嘶鼓鳴的砍殺,吹散了狼煙滾滾的塵埃。那曾經驚天動地的抗爭,已化為無聲的圖像,化為冰冷的文字,定格於展覽窗口中,融化於殘劍折戟中,靜靜的呈現於我們的眼前,重現着歷史的恢宏和殘忍。一遭走過,就彷彿經歷了那一段艱苦的歲月,體驗了那如火如荼的抗爭。

  我想,不論哪一個民族,定然都有過那麼一段血和淚融成的不堪回首的過往。在危難面前,那些奮起抗爭、眾志成城的民族一舉擊潰了來犯的敵人,逐漸崛起、強大,載入了歷史的華章。而那些畏懼不前、臨難自保的民族,怕早已銷聲匿跡,被歷史所遺忘。

  在中流砥柱館,在川軍抗戰館,在飛虎奇兵館……一張張圖片定格了那時的艱苦環境,一段段文字訴說了那時的不屈抗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從來都不缺乏英雄,正是有了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有了這些柔韌堅強的女子,那刻板而又艱澀的歷史才變得如此鮮活,如此生機勃勃。歲月蒼老了他們的容顏,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群雕廣場,200 多位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群體形象昂首挺立於天地之間,縱貫九州,氣宇軒昂,彷彿建立了歷史的他們,仍然守護在他們曾拋頭顱、灑熱血的地方。

  曾幾何時,我們也進入了歷史的畫卷中。依然記得那一日的天旋地轉,記得那驚天動地的哭喊,眨眼間,天翻地覆,生命的家園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衝擊:高樓大廈夷為平地,鮮活的生命在廢墟之中殘喘。那裡有母親,有孩子,有丈夫,有妻子,有鶴髮童顏的老夫妻,也有剛剛步入結婚殿堂的新人……在汶川地震館的展區中,生命從未向那時那樣脆弱,也從未向那時那樣頑強。生的意志支持者災民奮力自救,也為搜救人員贏來了時間。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不斷的上演着,牽動了億萬人民的心。多難興邦,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再一次展現了民族的力量,向世界宣告着,災難壓不垮我們,更打不倒我們!

  澎湃的熱血在靜心池邊得以沉澱。歷史不僅是要向我們展示它曾經的艱難困苦,更是要我們在這幸福的時代銘記先輩們曾經的苦難,勿忘過往,開拓明天!

  ——彭清容

  篇三:建川博物館觀后感民族魂

  中華文明延續了五千年,有蘇武牧羊鑄就的一心向國,有岳飛練就的岳家軍,有譚嗣同在菜市口從容慷慨喚醒國人覺醒 …… 代代華夏兒女以生命鑄就了我們的民族魂。

  在那個戰火遍地的年代,那個死亡的陰霾不散的年代,那個華夏民族飽受蹂躪的年代,一代代的中國人用血肉之軀抵擋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昔日硝煙瀰漫的戰場已成為繁華的都市,滾滾長江帶走了南京30 萬不安的靈魂,徒留江河嗚咽。血染九州,遍地的殷紅譜寫了歷史的頌歌。

  在抗日救亡中,大多數的人犧牲后沒能留下一個名字,他們心甘情願的做了歷史的塵埃,但是就是有他們才有了我們如今的繁榮安定。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在槍林彈雨出生入死,唯一的念頭就是:保家衛國。那個年代沒有地域差別,有的只是一顆愛國心、一份救國意。

  歷史轉個彎,我彷彿又回到了2008 年。08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年,中國讓世界見識到何謂眾志成城,何謂大愛無疆。那些感動了13 億的人,那些動容了世界的故事在眼前一次次的回放,那幅稚嫩的蠟筆畫你看到它後面曾經的笑容了嗎?大災面前,平民、總理、主席還有千千萬萬個人民子弟兵,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救援。在這場災難中我們還看到生命的不屈,生命的奇迹不斷上演。

  汶川,別哭請允許我跪在你的身旁用生命之吻對你做最有效的人工呼吸總理,別哭請允許我遞上一盒潤喉片潤潤你沙啞的喉嚨雪災、洪災、旱災、水災多少災難,我們都從死亡地帶闖出多少年來,我們都用龍的精神在大地殘酷的夾縫中求生存四川別哭都江堰別哭北川別哭茂縣別哭中國別哭哪裡有死亡哪裡就有迎風而長的生命!

  網絡上流傳的故事、詩歌,曾經見證了這個古老民族在災難中的意志。我們相信:多難興邦。每次災難都市以進步作為補償,而我也願意相信,中華民族積澱了五千年的民族魂將更加堅強。

  民族魂,不衰!民族魂,將引領我們走下去。

  -----楊肖

  篇四: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今年生日是我過得最有意義的一個生日。建川博物館,一個期待了很久的地方,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見到了它。那是一個神聖的地方,一下車見到的"中流砥柱"四個金色的大字,讓我有一種肅穆的感覺。是的,中流砥柱,是對革命先烈,壯士英雄一種最高的稱謂。當然,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不僅要作社會的中流砥柱,還要做自己親人,朋友,愛人的中流砥柱,一個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

  然後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戰俘館".那一具具堆砌的中國人民的屍體,不僅是屍體,也堆砌着中國人民的仇恨和恥辱。但偉大的中國人民不是永遠懷着仇恨,而是以一種最為崇高的姿態"以德報怨"來對待傷害過我們的侵略者。當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日本侵略者遣返回國的時候,中國人表現出一種崇高的民族氣節:不僅為他們提供各種生活所需物資還在精神上給予他們最大的關懷。我想,那時的日本侵略者心中湧起的必定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這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偉大之所在!

  還有就是"汶川大地震物資收藏館"在館外,我們見到了"豬堅強"一隻極具生命力的豬,如今在政府的照顧之下已經長得相當"結實"!

  當然,一入館,傷感就頗多了。作為一個四川人,我深切的體會到四川人民經歷了怎樣的悲壯和災難。"國旗為平民降,汽笛為逝者鳴,蠟燭為同胞燃,淚水為生靈灑。眼淚洶湧,眼光堅強。"多麼深刻的感受和觸動心靈的字句。

  還有很多的感受埋在心裡,不急於表達。比如又重新燃起了對偉大的毛主席的無限崇拜之情,對中國自古以來的偉大的女性的敬佩和崇拜之情。等等。

  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還增長了我多方面的知識。對我來說很有價值。

  ----外國語學院08日語專業熊思佳

  篇五: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當坐上返校的班車時,我們這一次的外地實地考察— 參觀民間最大的私人博物館建川博物館也就結束了,回想這一天的參觀,感想還是很多… 清晨,經過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來到了期盼已久的建川博物館聚落,比館由樊建川先生創建,坐落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安仁古鎮,已建成抗戰,紅色年代,汶川大地震,民俗四大系列十三座博物館,是國家AAAA 級風景區。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開始參觀。

  第一站是建川博物館聚落的抗戰系列,在這裡,我們參觀了中流砥柱館,顧名思義,中流砥柱館所展示的是一些關於人民頑強抗戰的文物,一根高達十來米的紅色柱子筆直地立在館中央,標誌着比館的意義,凸顯了此館的特徵,展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接下來參觀了不屈戰俘館,陳列的是一些當時在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的侵略,仍面不改色,誓死捍衛祖國尊嚴的人物塑像及畫面。其中感觸最深的是一個十歲的小男孩,在日本軍手拿刺刀,另一隻手拍自己肩膀,並且滿臉凶神惡煞的情況下,他仍然可以面不改色,一點也不害怕,極力無言地反抗;還有一個十五歲的小男孩,在其他俘虜都倒下的時候,他還可以筆直挺立地站着中國軍人的姿勢,一臉視死如歸的表情,這些俘虜,她們受盡了屈辱與折磨,更多的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可是,她們依然不屈不撓,致死都還維護着祖國的尊嚴,國人的精神面貌,這是多麼地感人啊!在對日本的憤怒中,走出了不屈戰俘館,導遊帶我們來到了一個小湖,這是一個死湖,水面是很平靜的,導遊說這座湖是專門用來平靜參觀完不屈戰俘館後人們憤憤不平的心。後來,我們還參觀了國防兵器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川軍抗戰館,這些館都真實全面地再現了中華民族半個多世紀前那場轟轟烈烈的衛國戰爭,參觀以後不禁讓我對那些在戰爭種犧牲的,傷殘的,做出過貢獻的國人肅然起敬。

  第二站是紅色年代系列。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一個兩邊高高的圍牆,圍牆上放着各種各樣的鐘的巷道。原來,這裡已經是紅色年代章、鍾、印館。在這裡,映入眼帘的最多的便是毛主席的頭像。無論是那些壁畫還是徽章,都是毛主席的頭像,連同紅色年代瓷器陳列館和紅色年代生活用品館,那些瓷器之類的,均是毛主席的頭像。這幾個館,真實再現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說明了那時大家對毛主席的崇拜,以至於床尾也印着毛主席,用來監督,暗示自己要向毛主席學習,同時,也說明了當時我們的人民是多麼的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是多麼地高!

  第三站便是民俗系列。這裡,三寸金蓮文物陳列館和老公館傢具陳列館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百年變革。一雙雙三寸繡花鞋,不禁讓我們想起以前女人的悲哀,一個女孩生下來不久便要在正在發育的腳上裹上繃帶,讓腳不能再長,其結果必然是腳嚴重變形,而且相當痛苦,那時,大腳女人是很沒有地位的。再看看現在,男女平等,女人再也不用裹腳,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好呀!不過那些小腳女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精益的刺繡,也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她們也是中華民族不可缺的一部分。所以,為了族魂,我們收藏傳統。

  第四站,也是本次參觀的最後一站,同時也是距今最近的一站,地震系列。那裡,地震似鏡,映出一個對災情反應快速的政府,一個以開放姿態反對災難的國家,一個與中國同舟共濟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博物館收集了地震中各種被砸壞了的東西,這些東西都代表了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地震撼天動地,人性,撼天動地,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剛強撼天動地。這裡展現了災難,是為了讓我們吸取經驗,為了未來的平安!

  參觀完了,我們在濛濛細雨中離開了!留下的不僅僅只是腳印,很多的是對中華民族英雄們的深深敬意與對死去國民的哀悼!

  ------羅蔡玲

  篇六:嗨,你好,那段歷史

  我出生於1989 年,一個太平盛世的時代。我的二十年與歷史長河中如微塵一粒。所以對於祖國曾經的劫難與復興都略感生疏。

  有幸於2010 年4 月25 日跟隨學校政治部到建川博物館進行參觀。儘管只是跟隨導遊匆匆一瞥,卻感慨萬千。從參觀一開始到結束,每個人臉上的表情和內心的情感都豐富無比。

  有過驕傲:

  " 眼因多流淚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滄桑",中國,這條東方的巨龍委實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在參觀紅色戰爭系列館時,我們看到在日軍的鐵蹄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但我們用小米加步槍,用磕擲出去才能爆炸的手雷,用因鋼鐵缺乏而用陶泥燒制的頭盔,還有笨拙的大刀,打敗了那個裝備先進不可一世的強盜。我們驕傲啊,驕傲於我們有意氣風髮指點江山的毛主席,有英明神武決策的中國共產黨率領我們脫離水生火熱,有鐵骨錚錚的中國軍民拋頭顱灑熱血,馬革裹屍地拯救蒼生於風口浪尖之上。

  有過憤恨:

  曾聽聞過戰爭的殘忍,卻不曾料到如此令人髮指。原來,趙一曼受的酷刑中有電擊,她死去的時候已經被燒得半焦,她還是一位母親,臨死前曾給兒子寫過那樣一封讓人心酸的信。原來,侵華日軍進行殺戮時表情不僅僅是殘忍,更多的是猙獰與猥褻:他們活埋手無寸鐵的民眾,或當取樂的射擊活靶子抑或是生物細菌的實驗品,他們虐待戰俘,更為不齒的是將中國婦女當作慰安婦,摧殘身心。瀏覽了一下觀眾留言的小冊子,對於那群衣冠禽獸我們都飽含了難以自持的憤懣。

  也有過"驚":

  驚訝於二戰期間美國飛虎奇兵的軍裝放於當下依然潮流無比,驚嘆於那個美國士兵在中國於女友失散后終生未娶,也驚異於三寸金蓮館里的金蓮鞋如此的短小精美。

  還有過不忍:

  地震紀念館的參觀被放到了最後,雖然此館尚未完全竣工,但就目前呈現於館中的物品仍能對2008 年的地震可見一斑。

  還未進館,便見到了傳聞中的豬堅強。可以說,這是參觀此館時唯一有笑聲的一個環節,此後便一直是沉寂。仔細一點會發現我們參觀時顯得步履匆匆,不是因為漫不經心,也非敷衍了事,只是一切都讓我們像回到了那個夏天,那個夏天,我們正獨佔鰲頭五月天,卻痛不欲生。在救災中犧牲軍人的血衣、遺物,還有失事飛機的殘骸……

  不想看了,不忍看了。唯想記得,我們是鐵質的蒲公英。

  記得有人評價我們這一代人缺少歷史厚重感,是去政治化的一代,將無所作為。請將這樣的詞句收回。我們不曾忘記歷史,也並非無能。或許,我們沒有一代代偉人的雄才偉略,但至少我們懂得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至少我們秉承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仰做人。

  嗨,你好,那段歷史,和你打了一個照面,親切了很多。你已漸行漸遠,但請放心,對於你,我們不會忘,也不敢忘。

  篇七:觀建川博物館有感

  對於建川博物館,我的態度是矛盾的,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個詞說,叫"糾結".我很喜歡這個地方,因為它讓我那麼親近的感受歷史,觸摸歷史,體會歷史演繹的興衰成敗。而我又是如此的怕它,歷史太厚重,那一段段不堪回首卻又無法抹去的史實,壓着我,讓我透不氣來。時間,可以洗刷記憶,洗刷感情,卻永遠不能洗刷事實。

  201*年4月25日,作為理工大學思想政治課題參觀的服務人員,我有幸參加建川博物館的參觀活動。早就久聞大名,此次能親自前往,自是十分激動。到達博物館群,天空忽然飄起小雨。這樣的天氣,跟今天的主題很符,畢竟,這是一次沉重的旅行。

  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依次參觀了"紅色年代章·鍾印館""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不屈戰俘館""飛虎奇兵館""國防兵器館""川軍抗戰館""紅色年代瓷器陳列館""三寸金蓮館""汶川大地震館""紅紅色年代生活用品陳列館".每個館的內容我就不一一說了,說起來恐怕十篇紙也記錄不完。況且,歷史的內容哪是幾句話,幾個字就能表達的。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才能了解。

  這裡,我想說的只是一些令我難忘的細節和片段。

  首先,是博物館群的布局和設計。建川博物館聚落建在大邑縣一個古鎮旁。周圍沒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沒有大型現代化工業基地。是一個清凈的地方。這正好符合了博物館的氣質"博物明志,寧靜致遠".讓我能如此清晰的嗅到歷史的味道。還有一個是中流砥柱館的地面,有黃銅鋪就而成。導遊解釋道,之所以用黃銅做地面,越磨越亮,暗示着"歷史越來越清晰,公正的展現。"諸如此類的設計還有很多,例如"不屈戰俘館"出口處的靜心湖,"三寸金蓮館"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每一處均體現了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令人驚嘆。

  其次,我想說說"汶川大地震館".這個館是我最想去,也是我最怕去的。如果說抗戰,紅色年代離我們太遠,感觸不深刻,那麼汶川大地震給我的就是刻骨銘心的記憶,特別是在我們這些80,90后的心中。我現在仍然無法找到一個詞形容我在看到那些曾經出現在抗震救災現場中的東西時的感受。它們就那麼近,那麼真實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腦海里不斷閃現當初只在電視上看到的情景。當初我是多麼渴望能前往汶川,參與救災活動,現在它們就擺在我面前,我卻有些怕了·····這種震撼,無法用言語形容。我看到那些在廢墟中找到的書包,和雜物。看到那輛曾載過"亡妻"的摩托車······如今,他們只是靜靜的陳列在博物館里,但它們的曾今,卻是如此的悲壯,驚天地,泣鬼神。心痛,悲傷,震撼。也許我能表達的只有這些。因為任何言語在這些東西面前都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千言萬語道不盡感慨,只願,天下平安。

  ------蘇靖

您正在瀏覽: 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網友評論
建川博物館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