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抗戰電影觀后感

抗戰電影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pp958

抗戰電影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鬼子來了觀后感(一)

  新聞評論學課上,老師給大家放映了姜文導演的電影《鬼子來了》,一部以抗戰為背景題材的電影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黑白電影、壓抑的山城、掛甲台的唐山人和“日本子”是影片的主題元素。含淚微笑式的幽默敘事,講述的是一段遠去的歷史;真實無華、原生態的解讀,剖析的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鬼》的色彩是獨具藝術魅力的。影片採用的是黑白膠片拍攝,“黑白”傳達出了全彩色難以營造的和陰雨天一樣的陰暗、壓抑、沉重和不安的情調,令人產生無可逃遁的逼仄感。這不僅傳遞出對歷史的還原,也把遠去的痛苦記憶變成黑白,營造了一種很好的回顧和反思歷史的氛圍。

  看《鬼》,我們不時會被唐山人特色的腔調、幽默的語言以及因語言障礙製造出的各類荒謬滑稽的笑點所逗樂。甚至,我們不自覺地會被貫穿始終的日本海軍軍歌吸引。但笑過與歡愉過後,思考這種幽默的方式,不免感到深刻的疼痛。或許,當幽默淡化了人物命運的歷史印記,在大喜和大悲的對比中,痛才更顯得刻骨銘心。這幽默是“愁人”的。

  唐山人的憨直和幽默也在他們的各種對話中時時流露出來,他們還懂一些民間技藝,在“軍民聯歡會”上,他們還可以不失時機的“露幾手”。《鬼》中的插曲是日本海軍軍歌,影片中反反覆復奏響的樂曲,看似歡樂喜慶,深深體會後,那重複奏響的曲調不免讓人覺得壓抑、噁心。因為,這些音樂曾經伴隨着當年日軍屠殺中國人的血腥味在中國土地上橫行。洋洋自得的日軍統領,出行還帶着樂隊,招搖在中國的村落。在影片的結尾海陸軍聯歡盛會上,海軍軍歌再次奏響。掛甲台的百姓們天真地和這些友善的“日本子”聯歡,卻絕望、悲憤地在軍歌中遭到大屠殺。樂與悲的對比呈現,表達入木三分。

  在心理動力學中,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鬼子來了》採用的正是運用了精神分析的視野來解讀抗戰中的中國農民。掛甲台的孩子們正是“本我”人格的體現,而唐山村民正是傳統審美模式下“自我”人格的典型。

  在影片中,出現了一些民族代表——“馬大三們”,他們是“自我人格”的化身。他們雖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但遠遠達不到民族大義、“超我”人格的高度。他們並非什麼英雄的化身,也沒有什麼真、善、美的高尚人格,他們有着自己的算盤,只為生存打算。狹隘的道德驅使他們只知道“我們沒殺人,不殺人,殺不了人”,也驅使他們為了一己私仇對手無寸鐵的“日本子”砍殺報復。就像俗話說的,農民是最簡單的,也是最複雜的。

  一部《鬼子來了》,就是一個民族性格的切面。這個切面打破了主流電影意識形態的枷鎖,打破了陽春白雪式的集體合唱和完全為受眾期待的“超我人格”量身定製的模式,奏響了下里巴人的人性化呼喊和展現原始的“本我、自我”人格的生命個體。或許,只有回到本源,才可以更好更清楚地剖析我們的民族。

  南征北戰觀后感(二)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體現在畫面上的戰爭氣勢十分壯觀。它主要講述了在1947年時我軍和國民黨為爭奪土地而不惜一切代價去打仗的故事。

  在建黨九十周年裡,爸爸講起他參軍時的經歷,他所在部隊是陸軍第28集團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它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是我黨領導的一支抗日勁旅。"排炮不動,必是十縱”。這句當年國民黨軍隊中流行的一句話,今天也時常掛在了一些年輕人的嘴上。10縱堅守的陣地固若金湯,再強的對手也休想越雷池一步。1947年5月,10縱組建后的第一場大戰就是萊蕪戰役,也就是電影《南征北戰》活捉李軍長的那個戰役。爸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支軍隊的歷史就是對昨天的總結,對今天的激勵,對未來的昭示。

  正是這些英雄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安寧和平的生活,這是多麼無私的奉獻啊!我要以解放軍叔叔為榜樣,奮發圖強,長大后一定也要為祖國做貢獻!

  太行山上觀后感(三)

  抗戰電影《太行山上》這部歷史巨片中所展現的一幕幕氣勢磅礴、感人至深的場景,使我再一次的體會到中國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信念。

  《太行山上》 主要講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太行山區與日寇奮勇作戰的史實。電影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酋“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影片精彩疊現,其所表現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員的鮮明形象,更是引起了現場全體觀眾的共鳴,熱烈的掌聲不時地在全場響起。影片中戰士們不怕犧牲的英勇精神深深感動着我,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場景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腦海中,其中記憶猶為深刻是:一名已經丟了刺刀的八路軍和一個日本鬼子肉搏,鬼子把刀頂進了八路軍的肚子,八路軍嘴裡噴着血往前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動彈;鬼子背後同時衝來兩名八路軍,兩把刺刀同時捅進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戰鬥。鬼子跪着死了,手裡還握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勢撲在跪着的鬼子頭上。這些無名的戰士前仆後繼、戰死沙場,就是為了自己祖國能夠和平,為了家人、百姓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這種視死如歸、為國家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深深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感,也讓我感受到今天安定生活的來之不易,在多少戰士的流血犧牲下我們才能有現在這麼高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我們絕不能理所當然地去享受,我們必須要珍惜,要用現在的好條件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才不辜負革命先烈們灑下的鮮血。

  在電影結束后,我激動的心情還是久久無法平靜,影片中所體現出的我國老一輩革命家的優秀品質以及他們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在抗日戰爭的最前線英勇無畏、為保衛自己祖國而戰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通過這次觀看《太行山上》,使我腦海里原有的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變得立體起來,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雖然我現在還不是一名正式的中國共產黨員,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信念早已深深刻在我的心中,我會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進一步加強學習,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為標尺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達到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要求,早日加入黨組織,為黨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九四二觀后感(四)

  1942年,抗戰的第5個年頭。因為一場旱災,河南,發生了飢荒。餓死、病死的人不計其數。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了滔天罪行,但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的河南災區,卻是這些殺人如麻的侵略者救了三千萬中國人,這是事實。電影《一九四二》是根據着名作家劉震雲《溫故一九四二》小說改編的。電影以1942年抗日戰爭中的中原河南大飢荒為背景,在那場飢荒中,當地農民餓死300萬人,3000餘萬人逃亡。出身河南的劉震雲經過實地調查和對老人的採訪,創作了這部紀實色彩強烈的小說。小說通過中國農民的糧食被中國軍隊奪走,反而由日本侵略軍“返還”的奇怪現象,來揭示戰爭的愚蠢荒謬。這部小說於1993年發表,並導演馮小剛拍攝成電影剛剛公開放映。之所以這部電影能引起關注,我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第一,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無數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無數次的割地賠款,日益腐朽的清政權已無力抗拒歐風美雨的敲打,遂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的境地。1942年,據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已經過去5年了。過去5年,日本佔領了東三省,佔領了華北,攻破了首都南京,蔣介石只好躲到重慶去了。經過5年抗戰的中國,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民不聊生。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河南其實是當時中國的一個縮影。

  第二,忽視民眾的力量與侵略者的險惡用心。通過電影也有助於觀眾了解中國的現代歷史進程。國民黨蔣介石政權的失敗原因是因為他忽視了尊重農民的必要性。日本為什麼用六萬軍隊,就可以一舉殲滅三十萬中國軍隊?在於他們發放軍糧,依靠了民眾。日本發軍糧的動機絕對是壞的,心不是好心,有戰略意圖,有政治陰謀,為了收買民心,為了占我們的土地,淪落我們河山。為了生存,逃荒的饑民吃了日本的糧,回過頭就支持日軍,支持侵略者侵略我們。就像當年八國聯軍進攻中國的時候,有人幫助列強攻打清政府一樣。是誰人造成了這樣的局面?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這樣的結果?這就是當時的統治者自釀的惡果。

  第三,珍惜幸福生活,立志報效祖國。1942年,世界上還發生着這樣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又有多少人能記住那些在飢荒中餓死、病死的河南災民。70年過去了,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一躍成為經濟實力全球第二的國家。經濟欣欣向榮,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如今太平盛世,和平富足的生活彌足珍貴。8年後,我國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一名河南人,我們一定要銘記歷史,好好學習,熱愛勞動,發明創造,長大后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您正在瀏覽: 抗戰電影觀后感
網友評論
抗戰電影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