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觀后感

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得得9

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觀后感

  看了《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后,心情凝重但又覺得它是偶然中之必然。

  首先,蘇共黨內自身的腐敗、墮落已滲透到了當時蘇聯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角落,蘇共及其各級各類官員所作所為完全為全蘇人民所痛恨,實際上蘇共已失去其執政根基—人民。腐敗導致黨衰國亡。蘇聯各級幹部的特權現象早就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形成的特權階層,享有各種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形成一個個“官僚氏族集團”,這些集團內部兒女聯姻,官官相護,貪污瀆職,使執政黨與民眾之間隔閡越來越大,民心盡失。有一種觀點認為,搞垮蘇聯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國敵對勢力,就是這些官僚特權階層為維護和擴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具體地說,20 世紀80 年代末,這個集團羽翼已經豐滿,他們已將大量國家財富佔為己有,此時,他們急切希望共產黨的垮台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劇變,以便通過國家制度的公開變更,在新制度下從法律上承認他們攫取的財富合法化,並能名正言順地將這些財富傳給子孫。基於這樣的認識,有的學者認為,蘇共的垮台和蘇聯的劇變,是“一次來自上層的革命,舊統治集團中的主體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對自己藉以統治的體制的忠貞,掉頭而去” 。國內也有學者認為,蘇共黨內官僚特權階層“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聯既得利益集團的‘自我政變’”。

  其次,蘇共選人用人沒有真正選到用到具有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來執政,也就是從中央到地方接班人出了政治上的問題,“黨的組織是由黨員構成的,黨的權威是靠領導幹部樹立的”。蘇共在選人、用人、培養人的過程中出了問題,培養選拔了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葉利欽為代表的一批失去共產主義信仰、失去基本政治立場、失去黨性的、丟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領導幹部,這就為蘇共內部埋下了定時炸彈。他們最終成為蘇共自己的掘墓人。這些歷史教訓警示我們,選用什麼樣的人,培養什麼樣的幹部,事關黨的生死存亡。

  第三,蘇聯當時國家經濟發展沒有跟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經濟基礎出了嚴重問題,上層建築也必然倒下。體制僵化、經濟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勝利,固然不一定像過去蘇聯教科書所說“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但無需諱言,它也絕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權轉手,它的世界意義在於,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開闢了一條非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嘗試。在蘇聯,這一偉大的社會實驗曾經取得過輝煌,但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史稱“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經濟、文化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和集權的體制。這種體制,為應對國內外緊張局勢,能集中一切人力、財力、物力,適應備戰和應戰的需要,取得工業化和增強國防實力的顯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時間裡使蘇聯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然而這種體制嚴重背離現代經濟的發展規律,壓抑了地方、企業和勞動者的積極性,加上它在政治上無情地消滅各種反對派和壓制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嚴密控制,使整個社會處於僵化、封閉和麻木的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時代主題逐漸向著和平與發展轉移,這種體制使經濟發展緩慢,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更加嚴重,制度性的弊端進一步凸現。顯然,這種體制不但不能完成把蘇聯建成現代化民主國家的歷史性任務,反而使蘇聯在同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競爭中處於弱勢地位。如果說十月革命后出現了“一球兩制”的新格局的話,那麼,半個多世紀的比較和競賽,沒有顯示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種體制未能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來越多的民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蘇共垮台、蘇聯解體的根本性原因。

  第四,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保障事業管理沒有與國際接軌,沒有及時採用人類一切先進文明成果管理國家,所以各項法律法規等不能為人民群眾創造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生活環境,所以也必然使國家陷於混亂。大多數蘇共領導人把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歷史過程看得過於簡單,對資本主義的生命力估計不足,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過於盲目,認為通過上層建築的變革、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可以輕而易舉地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的民主,並能夠順利地解決資本主義未能解決的各種問題。這種理想主義認識的不斷發展、演變,到斯大林時期導致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經典作家豐富理論遺產的簡單化、僵化和教條化理解。反映在具體的社會主義實踐中便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對資本主義缺乏客觀的認識,強調與資本主義的對抗和鬥爭,對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經濟上的、特別是政治上的成果一味否定和排斥。對資本主義所創造的文明成果的排斥,談不上學習和借鑒國外行之有效的經驗,造成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閉關鎖國、與世隔絕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社會主義從包括資本主義在內的所有人類文明中汲取營養,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第二,對社會主義所面臨的任務,特別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困難估計不足,往往在強調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優越性的同時,忽視了基本政治制度優越與現實實際狀況落後之間的差距,不能始終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從而制約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完善。

  第五,蘇共的改革並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沒有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戈爾巴喬夫時期推行民主化、公開性,驟然間打破了多年封閉的國門,使人們看到了外部世界,看到了蘇聯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經濟、科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在新形勢下又是激情和理想主義左右了蘇聯社會,蘇共黨內和蘇聯社會普遍出現對迅速改變國家現狀,趕上並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一次激進的改革使蘇聯迅速成為“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這種右的理想主義和浪漫情緒造成了新的“幼稚病”。不少蘇共理論家寄希望於國際範圍內的階級調和與合作,認同西方的價值觀,希望化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對立,陷入浪漫的理想主義,甚至完全是幻想、空想。在當今世界,即便不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出發,僅從國家利益出發也不可能得出這種幼稚的結論。這種改革就是以攻擊執政黨、討好西方為目的,沒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致使蘇共完全處於被動,所以必然倒下。

  第六,沒有處理好與各少數民族、各加盟共和國的關係,很快國家被分裂。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雖然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起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但是舊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國家共同體及其民族問題卻歷史地遺留給了蘇聯。蘇聯黨和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績,但由於歷史上傳襲下來的民族問題的嚴重性和民族關係的複雜性,加在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使民族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蘇聯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問題可謂頭緒紛繁、盤根錯節。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提出了在全國廣泛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是切中要害,抓住了黨的根本,可使我們黨長期依靠群眾,取信於民,永葆青春,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二一四年三月十日

  (本文作者:萬源市教師進修學校支部書記、校長 張忠祥)

  篇二:《蘇聯亡國亡黨二十年祭》觀后感

  修文中學 劉興剛

  2013年3月14日,學校組織全校教職工觀看了《蘇聯亡黨亡國20年祭》大型記錄本。感到心情無比沉重,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二戰後在世界上曾經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作為第一個擁有社會義體制的國家,擁有數千萬名的世界第一大黨,卻喪失了執政地位,黨和國家瞬間四分五裂,叫人痛心疾首,同時也引入了我對這件事的深入思考,同時表達自己的幾點觀后心得:

  一、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才是立國利民的根本

  蘇聯共產黨自建國后經歷了五個領袖集團,對亡黨亡國造成最大危害的是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徹底否定黨的歷史和黨的領袖人物,這就使得他們自身在淪落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最大叛徒的同時,導致了黨員理想信念的坍塌 和黨的形象的毀損,由此動搖了黨和國家的根基,產生災難性後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蘇聯亡黨亡國20年祭》告訴我們每個人,要牢記宗旨,不辱使命,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和純潔性,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強黨員幹部居安思危的意識,我們要倍加珍惜,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萬眾一心,齊心協力,不辜負黨和人民。蘇共的歷史悲劇昭告人們,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不能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能動搖,否則就會失去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在當前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的情況下,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就更加具有重要而現實的意義。只有在理論上保持清醒和堅定,才能在政治上做到清醒和堅定。

  二、堅持共產黨的核心領導地位不動搖

  “蘇聯共產黨”1917 年建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經歷了國內白衛軍和 14 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進攻,以及希特勒法西斯入侵的生死考驗,但“蘇共”的執政地位沒有動搖,黨組織還日益壯大。而在1991年,那個沒有戰爭硝煙的年代,“蘇共”卻喪失了執政地位,被迫解散,也被他原所代表的工人階級和蘇聯人民拋棄。

  “蘇共”喪失執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蘇共”內部、特別是領導集體出了問題。戈爾巴喬夫修改憲法第六條,不再確認共產黨是蘇聯的領導核心,成為蘇共亡黨和蘇聯解體的法理性原因。蘇共領導集體背離馬克思、列寧主義,否定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奉行資本主義“民主化”“自由化”,搞“多黨制”,全盤西化,從而加劇削弱、放棄、喪失了“蘇共”的執政地位。

  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應該從自身做起和現在做起。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實踐一再證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在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關鍵在於黨始終保持先進性。由於赫魯曉夫搞全民黨降低了黨員標準和黨組織的先進性,由於蘇共中央領導的混亂,由於主流媒體被“自由派”把持並進行錯誤導向,由於盲目地亂搞多黨制多元化等,當時蘇共黨內黨外信仰缺失,社會瀰漫著過激和茫然的情緒,黨員群眾對蘇共不再信任,以至於天下大亂,蘇共消亡,聯邦解體。

  三、始終團結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周圍,才能國強民富

  儘管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對外開放后西方思潮的進入、在改革進程中部分社會成員的地位和家庭財產比其他社會成員相對下降、國際共運處於低潮、過去黨的領導人也曾經犯過錯誤等等因素的影響,黨內黨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想信仰危機。我們要高舉旗幟,用科學的信仰、理論、目標來統一思想,樹立黨的領導地位的認識、民主的認識、國家領土完整的認識。蘇共在大民主中消亡了,蘇聯在大民主中解體了,社會在大民主中一片混亂,無限制的民主顯然不可取。另一方面,權力過分集中,個人崇拜在蘇共歷史上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也留下了瑕疵,給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以攻擊的口實,也給了領導者把全黨引向錯誤的可能。

  我們必須把蘇聯事件作為我們的慘痛教訓,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矗立於世界之森,實現中國“夢”而努力,這也是我們作為一名教師今後的工作中必須加以借鑒的客觀事實。

您正在瀏覽: 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觀后感
網友評論
蘇聯亡黨亡國二十年祭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