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思想鉤沉 > 文學作品中的筆調氣質

文學作品中的筆調氣質

手機:M版  分類:思想鉤沉  編輯:小景

文學作品中的筆調氣質 標籤:雨中的樹

  人類文明創造了文字,從殷墟的甲骨文到青銅時期的鐘鼎文,從春秋的大篆到東漢的正書……文字在歷史的演變中豐富,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更是詮釋和升華了文字的魅力。

  觀妙齡女子,或清新、或淡雅、或俏麗、或端莊、或樸實、或華貴。文字亦如此,任何一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風味,不同的筆調呈現出不同的氣質。

  筆調一:言簡意賅、雋永含蓄、韻味無窮、發人深省、字裡行間飽含人生哲理,大有儒家學者的深沉、睿智,掩卷后仍有與之再度交流的慾望,貨真價實的良師益友。

  筆調二:語言清新、優雅、詩意盎然,如沐春風,又恍如置身鶯飛草長的曠野,神怡到極致,是茶餘飯後詩意的享受。

  筆調三:樸實無華,如訴家常,娓娓道來,於平凡的點滴中濃縮生活的真諦。雖是布衣一族,卻將平民化的生活耐心和平民化的生活智慧演繹得淋漓盡致,彷彿一長者講述陳年舊事,觸動心尖。

  筆調四:言語詼諧、妙趣橫生,令人啞然一笑中茅塞頓開,世事煩雜煙消雲散,此樣筆調更展示了此樣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筆調五:氣勢磅礴、鏗鏘有力,極盡豪放、粗獷之美,似有君臨天下之心魄,更有“彎弓盤馬、一觸即發”的痛快和撼動靈魂的力量。

  筆調六:纏綿、哀怨、如訴如泣,宛如“二泉映月”之煽情,又有竹林洞簫之神韻,自覺性情中多了些許清靈。

  曾有一朋友私下問我:行文筆調有何講究?我答曰:別無他法,自然最好。如刻意追求某種筆調反倒會有“東施效顰”的效果。漢末魏初時一度盛行華文,以“建安七子”最為典型,孰不知晉末陶淵明的田園風格依然可人,唐代詩仙李白的豪放派作品更是餘音繞梁。

  行文之筆調氣質全在於個人文學素養的積累和個人性情的取向,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好比演員更換角色類型時,越是自然越能揮灑自如,引起大家共鳴。文章同樣如此,筆調可變,筆調氣質亦可變,重在真情實感的顯現,這樣才能做到“行雲流水”,至於採用何種筆調不是行文前刻意考慮的事。

您正在瀏覽: 文學作品中的筆調氣質
網友評論
文學作品中的筆調氣質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