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cmb百年華誕電視紀錄片第四集《杏林之守》觀后感

cmb百年華誕電視紀錄片第四集《杏林之守》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cmb百年華誕電視紀錄片第四集《杏林之守》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百年孤獨

  CMB百年華誕電視紀錄片第四集《杏林之守》觀后感

  觀后感一

  謝 芸

  早在今年四月,鳳凰衛視《彼岸—中美醫學慈善百年紀事》攝製組的同仁們計劃來湘雅進行拍攝。在我仔細閱讀他們的拍攝計劃之後,我就開始琢磨,以CMB近百年海內外慈善歷史沉澱的大氣,以鳳凰衛視對社會對歷史無死角關注的高端,強強聯手,這檔五集電視系列片,在CMB九月的百年慶典期間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心靈與視野的衝擊呢?

  在應對湘雅百年的瑣碎事務的忙忙碌碌中,我們很快迎來了九月。在CMB緊張籌備世紀慶典的繁華之中,這檔電視節目的播出甚至都說不上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只是,每天首播之後網絡視頻的點擊率說明了很多。

  從周一起,從世紀之交大洋兩岸的“大破大立”,到攜着新文化運動的科學大旗的“西風疾進”,從戰火連天的年月中的“強國強種”,一直看到今晚的“杏林之守”,我如願以償地看到了我所暗暗期待的史料詳實、客觀獨立而又有着極好的視聽感受的節目,演繹着我所理解的百年歷史所折射的深沉內斂、厚積薄發的醫學與慈善的相攜而行。

  這一集《杏林之守》,重現了在那個充滿濃重政治色彩、波瀾起伏的和平年代,我們祖父輩、父輩的醫務工作者們、醫學教育家們,在歷經各種困難、挫折,而百折不回、堅守信念的種種事迹。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帶有傳奇色彩的名字,張孝騫、魯重美、林巧稚等等,在這短短30分鐘的講述中,變得生動而親切。而特定歷史時期的“醫療工作到農村去”、“赤腳醫生”等,又向我們揭示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過程。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韓啟德老先生搶救肺炎患兒的經歷,那種“醫生和病人就像一家人”的描述,與如今比比皆是的醫患衝突甚至於弒醫的現象所形成的鮮明對比,不能不令人動容。

  這一集節目里所提到的這些事例,這些名字,都與百年來CMB這個組織所從事的醫學慈善事業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或者可以說,CMB也好,協和也罷,包括南方的湘雅,西南的華西,等等,這些名稱已經不僅僅代表者某些單一的組織,某些單一的活動了。他們共同孕育並且體現着一種精神,或許用精神這個詞有點兒intangible,但是這是我這個文科生所能想到的至為傳神的表述了。這種精神,我在我們醫學院的白髮蒼蒼的老教授身上看到過,在意氣奮發的莘莘學子身上看到過,更在分身乏術的中青年骨幹醫務人員、研究人員身上感受到過。

  我很驕傲我能夠旁觀這一切,並且,作為兼職的CMB項目聯絡官,我很高興我能利用CMB項目管理的資源,與坐在我的教室里的年輕學子分享CMB這個承載着厚重歷史而又走在時代前沿的組織帶給我們的新觀念、新思想,讓他們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更早、更銳利地查看他們的未來。

  數年前,參與CMB項目管理不久,我曾萌生過一個想法,要以CMB在中國為題材寫點什麼,論文吧,或許。此刻,我願意期待明天的第五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共勉。

  作者介紹

  謝芸,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CMB項目聯絡官。

  觀后感二:杏林之守,夢想之守

  李榮燦

  成大事者,縱使道路曲折坎坷,亦不改初心,勇往直前,方得始終。八載抗戰,三年動蕩,建國伊始,政壇紛擾,百廢待興;期間,協和未曾中斷,CMB矢志不渝。無論政局變更,政策興廢,小洛克菲勒依然對CMB的未來懷抱着希望,依然鼓勵着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飽受着威脅和挑戰的協和繼續走下去,究其原因,談及初衷,無非是那個平凡卻又偉大的夢想——推動中國醫療事業的發展,為中國人民帶去先進的醫療服務。

  一個夢想,可以激勵一個人、一代人,一個夢想,可以改變一個人、一代人。

  夢想,可以讓協和人在階級鬥爭籠罩的陰霾年代拋開政治的偏見,繼承下最初的理念,保留下先進的教學體系,在面臨國內外失援的情況下繼續接收、醫治病人。

  夢想,可以讓協和護院在抗戰中被迫另尋新址建校,也不能中斷教學。

  夢想,可以讓CMB頂過風風雨雨,甚至在被迫離開中國后,依然尋求着回到中國的途徑。

  歷經曲折、歷經磨難的夢想,猶如被歲月與洪流沖刷過的玉石,褪去稜角,褪去斑斕,留下的是最質樸、最純真的本相。斯人,苦過心志,勞過筋骨,方能委予重任。

  作者介紹

  李榮燦,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研究生。

您正在瀏覽: cmb百年華誕電視紀錄片第四集《杏林之守》觀后感
網友評論
cmb百年華誕電視紀錄片第四集《杏林之守》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