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秋思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這篇課文,雖然只有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要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着詩人的感受,想着詩人所想。所以,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讀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讀描寫秋景的詩,讀思鄉詩------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我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了解后,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寫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着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篇二:秋思教學反思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閱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對詩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讀和教學詩歌的要核,在詩歌鑒賞過程中,意象分析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在於,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還原為具體的詩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舉一反三的啟髮式教學。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為引入,特別引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是有一個思維的遞變過程的,再在這個感受的基礎上提出概念,學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這點上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個截面的剖析。

  進行意象分析只能舉一反三,所以我選取了一些典型的詩歌意象來進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們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意蘊,怎樣成為詩歌意象的。學生在這兩組的意象分析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們預料的,這是教學的生成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須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鑒賞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升華。

  詩歌鑒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於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製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學生並沒有進行真正的鑒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鑒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篇三:秋思教學反思

  《秋思》是五年級上冊第5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我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閱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一、品讀

  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准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着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想象

  學生自讀,解疑后,我引導學生髮揮想像:作者客居洛陽城,見到了秋風,就是見到了什麼?學生由一“秋”字,聯想到蕭瑟的秋天來了。我進一步啟發學生“秋天來了,作者見到了秋風,還見到了什麼”?學生腦海中儲存的關於秋天的意象紛紛湧現出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樹上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了。秋風一吹,樹葉一片一片的落下來。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白花謝了。還有的說詩人在洛陽城裡見到燕子飛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齊的隊伍往南南方去。這時,我進行小結:是啊,秋風使秋葉紛飛,落紅滿地;秋風帶來了凄涼和寂寞,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時,他想寫一封家書給家鄉的親人。他會給哪些人寫信,寫些什麼呢?現在,你就是詩人,你就把你寫給親人的信,給大家念一念吧!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此時我說:詩人飽蘸深情寫好家書,封好后又做了件什麼事?詩人為什麼又拆開信封?拆開信封后他會做些什麼?想象一下,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故事。

  課後孩子們改寫的《秋思》都比較成功。

  反思:

  1、讀中指導欠缺,詩句誦讀在感悟這一層面沒有到位。誦讀的韻味沒能淋漓盡致體現出來。

  2、對學生的生成沒有及時利用,趁熱打鐵,引導感悟中讀,讀中再感悟。在學生一個個起來反饋自己所感受,想象“意萬重”的內容時,我沒有及時讓他們一一讀出在每一次思念,每一份思緒時的心情。試想當孩子站起來說出自己獨特感受后,相機馬上讓他們讀出感受那不就是不斷與作者的內心對話嗎,不就是一次次讓我們聆聽張籍的萬重思緒嗎?這樣個性化的想與個性化的讀就結合起來了,起到了一個深刻理解與升華的作用。

  3、學生的情感體會仍然不夠深,從讀中可以感覺得到。這也說明與文本的對話還有點“浮”,也許還只是在與文字對話,還沒有真正做到與作者的內心去對話。進入到他的精神世界里。老師的引導與示範作用不明顯。

  4、板書設計及演示存在問題。一個是書寫功底還不夠,沒能把文字本身的美感表現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板書安排有些凌亂和隨意。這也是一個老師教學思路是否清晰,從容的反映。

  5、在面對“啟而不發”的局面時,仍然不夠嫻熟、老練。語言過快,過碎。需要沉積下去繼續打磨。

您正在瀏覽: 秋思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秋思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