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篇一: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方法自主識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自主識字的能力。識字教學我採用了三步走的模式:互相交流、熟練掌握識字方法多角度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語言環境中識字——字詞重組、靈活運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

  我首先示範讀一遍課文,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讀書導向,並要求學生評評老師讀的怎麼樣。師生平等對話、互相學習、互動評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評價能力。

  然後學生嘗試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學習生字,學會讀文。自由讀課文,圈畫生字時,“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有什麼好方法識記它嗎?”讓學生意識到可以通過“讀拼音、問同桌、請教老師、查生字表、猜一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生字,使學生找到識字途徑,為識字奠定基礎。接下來 我強化了識字方法的指導,在學生已有的加一加、組詞、生活中識字等識字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學習規律性識字的方法(如:啦、啊、吧、呀、哩等語氣助詞在句子末尾時,一般情況都讀半邊,而且讀輕聲。呀、哩是沒學過的字,可以作為鞏固識字方法讓學生猜猜念什麼,當然呢除外);講故事猜字謎識字的方法(如:“用 ”王安石招用書童的故事 )和理解意思、想象識字的方法(如:“睡”字,左邊目,右邊垂,眼皮垂下來就要睡著了)。 然後從認讀注音詞語到去拼音認讀詞語,從讀詞語到以遊戲的形式讀單字再到讀全文,引導學生經歷由易到難,由局部到整體的學習過程;通過自己讀、同桌互相讀、小老師領讀、會讀的搶讀、開火車讀、全班齊讀等多種方式反覆再現生字、鞏固記憶。從讀文中的句子,再讀生字重組的新句子,使學生經歷認讀使用漢字的過程,提升識字的層次,鞏固識字的效果。 這個過程體現了 互相交流、熟練掌握識字方法多角度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語言環境中識字——字詞重組、靈活運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的三步走識字教學模式。

  學習寫規範字也是一年級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難點。在指導寫字時,我先讓學生對學過的容易混淆的字和要學的有共同點的字分別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如“兒”和“幾”的比較,“幾”和“用”的比較,既區別了形近字,又根據漢字中有相同筆畫的特點使寫字教學互相聯繫。然後再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是怎麼寫的?為漢字的書寫規範奠定基礎;最後在學生觀察辨別後,有針對性的示範、指導書寫。

  不足:

  1.課堂上教師表現的仍然不夠鎮定自若,總會有走教案的痕迹嗎,對於生成的東西不能很好的把握。

  2.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激勵性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3.教學的課堂串聯語言不夠優美。

  篇二: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一體的兒童詩。讀起來朗朗上口,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雖然也利用課件、貼圖等輔助工具,將生活帶入了課堂,為他們創設了情境,但由於我本身經驗不足,沒有好好地把握教材,對教學目標的認知還不夠清晰,備課的時候沒有作好充分的預設,最後導致本節課出現了一下幾點不足:

  一、課堂上的朗讀指導不夠紮實。

  在課堂將近尾聲的時候,我安排了一個齊讀課文的環節,可遺憾的是,我現學生的朗讀水平沒有絲毫地進步。回想整節課的朗讀指導過程,感覺最缺乏的就是指導學生有層次地提高。究其原因,我發現課堂上自己給學生自由練讀的時間不夠多,每次讀重點句時,我總是以指名讀、齊讀的方式進行,這種單一的方式不僅會使學生產生疲倦,而且也減少了學生與課文語言材料接觸的機會,更限制了他們朗讀個性的發揮。我想,如果我試着讓他們自由的練一練、讀一讀,或者同桌之間比一比,同時提醒要注意表情、語氣等,他們肯定會讀得更投入,而且與課文的距離也會隨之縮小,那麼,他們的朗讀水平也會隨之上升。

  除此之外,我所採用教學策略也影響了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比如說,我採用了師生比賽讀的方式,但讓學生評價我的朗讀情況時,我卻僅僅滿足於他們所說的一個“好”字,就讓他們努力超過我了。現在仔細反思了一下,我覺得當時自己這樣的處理的不科學的,很多學生對與“該怎麼讀才算好”這一問題還處於模糊狀態。試想,要是當時讓他們說說“我讀得好在哪裡”,那效果可就大不一樣了。因為,學生說的過程,也是一個感悟文本的過程,也是一個掌握朗讀技巧的過程,可以肯定,等他們評價完畢之後,他們的腦海肯定有一個清晰的關於“讀得好”的標準,爾後,他們的朗讀也會很自然地朝這一方向前行了,那麼,朗讀水平的層次感也會隨之產生了。或者是,由我試着讀兩遍,一遍很平淡地讀,另一遍投入自己的感情,然後讓學生髮現這兩遍的不同,讓他們的比較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朗讀水平。此外,對於帶有“!”和“?”的句子,我應該交給他們讀的方法,讀帶有“!”的句子時,應該是很激動的,讀帶有“?”的句子時,要讀出問的語氣,最後一個字還要揚上去一點。在指導學生讀“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句話時,可以讓學生邊誇邊讀,通過多說的形式來加深對文本的感悟,從而讓他們在讀得過程中顯得更加有滋有味。

  另外,我覺得自己還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朗讀情況進行貼切的評價。其實,朗讀的指導也可以通過老師的評價進行,比如在學生讀完之後,先肯定他的某一個優點,然後針對他的朗讀情況,提出一些建議,如此一來,不僅他本人找到了讀好的方法,而且課堂上的其他學生也能明確讀好的標準,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二、在教學環節的設計把握上,還顯得不夠合理。

  一節課只有短短的40分鐘,而我卻安排了識字和閱讀兩部分內容。將如此繁多的教學任務放在40分鐘之內完成,未免會顯得有點緊張,同時,也帶來了各個環節落實得不到位的問題,學生的學變成了“走馬觀花”的學,課堂變成了“走過場”的課堂,於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便成了一個很值得推敲的問題。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了,第一課時的課應該是很紮實的,尤其是生字的教學,絕對不能像二年級那麼簡單,而是要一步步的落實“音、形、意”這三個要素,比如可以讓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來掌握字音,通過說說識記生字的方法來掌握字形,通過用上詞語寶寶說上一句話來掌握字意等,還可以通過遊戲等方式讓生字在課堂上不斷地再現,讓學生通過反覆見面來加深的生字的掌握程度。特別重要的是,應該安排寫字指導的環節,而且起碼要5分鐘。

  三、主體和實效的問題。

  課堂上,總感覺自己對學生不夠放心,總是扶着他們,而沒有大膽地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探究。比如,在教學生字詞的時候,在小老師領讀之後,我又自己挑選出其中的后鼻音和翹舌音讓學生跟着我讀,其實這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找,他們完全有這樣的能力。再如,在“青蛙為什麼沒參加”這一問題上,可以讓學生自己說出冬眠的知識,不必要自己解釋。教師的任務除了向學生傳輸知識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引導他們思考,啟發他們,在他們充分說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整理,只有這樣,才能讓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於學生長遠的發展。

  在課堂的最後,我臨時增加了一個拓展的環節,讓學生說說雪地里還會來哪些小畫家,它們又會畫些什麼。由於學生事先並沒有去查這方面的資料,所以效果並不是很理想。但如果換一種方式,先由老師出示一些已有的圖片資料,再讓學生說,也可以把自己想的內容代到課文里去說一說,對課文進行改變,可能這樣的處理會更好些,而且也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拓展,同時也讓課堂顯得更加有實效性。

  除了以上三大點不足之外,我還有許多零碎的感觸。如,上課的時候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調動起自己每一個充滿激情的細胞,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讓學生真正地融入課堂。又如,在指導學生背誦的時候,也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讓他們從部分到整體地背,再到有聲有色地背,層層遞進。也可以藉助根據課文改編而成的歌曲,讓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來幫助學生背誦。如,備課的時候不能光想着自己的教案,而要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進行儘可能多的預設,並想好相應的應對措施,否則,實際的課堂效果永遠也比不上我們原先所設想的。因為,上課並不是演戲,它雖然有已經設定的環節,卻沒有一句句既定的台詞,40分鐘內,有着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在考驗着我們的教學機智,所以,如果能做好成分的預設,我們將會更加自信地面對那些考驗。

  篇三: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以韻文的形式出現的,不但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小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的語言和興趣的培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愉快地接受新知識,獲得發展。基於上述認識,我在語文教改實踐中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參與。下面以我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課前遊戲鋪墊巧設伏筆。上課前我讓學生在白紙上畫出自己的手印,並引導觀察這手印像什麼。這一設計,一方面為理解“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提供思維借鑒,使這一教學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而且遊戲的形式,暢所欲言的氛圍又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奠定了整堂課的感情基調。一下子就把學生從課間玩耍的情境中吸引了過來。

  二、電化激趣導入新課。大理學家朱熹認為:“教人未見興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我樂意,我喜歡”的心境下和老師一起活動,能使整個課堂的教學受到良好的效果。上課一開始,我就播放雪天的景象,隨著錄像播放,我說:“下雪了,下雪了!大樹披着雪,房屋披着雪。雪天雪地,好一個白雪的世界!孩子們,厚厚的雪地在召喚着你,你最想做什麼呢?”這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徵,激發學習的興趣,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雪地里,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借學生興奮之時,我問孩子們:“你們想知道小動物們會在雪地里做什麼嗎?”進而導入新課。

  三、講授重點,巧用電教。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他們的熟悉來源於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里留下的腳印卻不怎麼清楚。同時,了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讀懂了什麼”,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也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鬆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畫家們的作品感染的時候,我巧妙設問:“他們能輕輕鬆鬆的畫出這樣美麗的畫,這是誰的功勞呀?”接着我回頭來學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導孩子就讀出了 “下雪啦,下雪啦!”的高興、欣喜、若狂之情。

  最後,通過青蛙“他在洞里睡着啦。”創設情境採訪睡覺的小青蛙,來了解動物“冬眠”是怎麼回事。讓學生找找冬眠的動物,並用他們來替下青蛙問一問,答一答。生活處處皆語文,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於是,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會在雪地里畫畫?他們的腳印又像什麼呢?”“你能仿照課文也來編首《雪地里的小畫家》兒歌嗎?這些都是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素材,在課前需要備的內容很多,但是那畢竟是一個人的思維,往往有疏忽。在實際教學中會出現許多課前所設想未及的事情發生。學生的思路往往是不按着老師的思路去走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學生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去仔細揣摩和反思的。從孩子們課堂表現來看,這堂課的目標基本達成。自我感覺特別不足的是,課(實際完成容量)的結構不夠圓滿。本來是想把它設計成”總—分—總“的樣式,(從文本出發——發散——再回到文本)可結果第四環節”朗讀、背誦全文“因時間不足而有點倉促,總感覺這被放出去的羊群還沒收回。另外應再多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表達的空間。讓他們想其所想,談其所感受。

您正在瀏覽: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