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篇一: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棉鞋裡的陽光》這一課,通過對小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描寫,讚揚了尊老敬老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長輩,學會體貼。我們一年級 第二組的第七課《棉鞋裡的陽光》。這是一篇充滿家庭溫馨的文章。課文呈現了小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通過對曉峰母子給老人曬棉被、曬棉鞋的過程中人物的動作、對話及心理活動的描寫,讚揚了尊老愛幼的好風尚,讓學生懂得應該怎樣關心、體貼長輩。教學目標是1、認識“棉、照”等十三個生字,會寫“媽、奶”等六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教育學生尊敬長輩的美德,有關心長輩的願望,學會體貼長輩。教學時間為兩課時。本次公開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識字教學,教學生以多種方法識記“棉、照”等十三個生字,激發識字興趣,會寫“媽”這個字,能正確的朗讀課文。第二課時主要感情朗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文章內涵。

  整課的教學過程是由上學期所學課文《陽光》一課導入,揭示課題。齊讀課題,並在課題中教授棉這個生字,學生質疑棉鞋裡怎麼會有陽光呢?帶着問題觀看動畫,解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遇到生字藉助拼音多讀幾遍,並給自然段標上序號。指名讀,糾正讀音,學生評價。出示帶拼音詞語:自由大聲讀、分行找需要注意生字的讀音、小 老師帶讀、男女生接讀、開火車讀。去掉帶拼音詞語:齊讀、師任意指讀、指名讀。做生字開花遊戲。出示十二個生字:哪種結構的字最多,用加一加、換偏旁、猜字謎、組詞等多種方式識記左右結構的字,剩餘四個字小組交流記憶。齊讀生字。 做摘蘋果遊戲鞏固詞語。小練習連連看。教寫生字“媽”:齊讀我會寫六個生字,觀察“媽”的結構,需要注意筆畫,老師範寫,學生書空,在書上描一個寫一個,投影修改。

  在備課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本課時重點的識字教學部分,由於這課是家校課所選新課沒有之前教案可以借鑒,開始我們是打算放開手讓學生說,他們說到哪個字就講哪個字,但是這樣做整個過程太碎、太散,沒有一條主線拎起來。在辦公室第一次交流備課情況時就改成歸類識記,左右結構的字放在一塊兒,其餘四個字以組詞或猜字謎等方式再分開識記。識字思路明晰了,本以為上到這一環節時效果會不錯,沒想到的是在教時學生先說了一個“蓋”,接着又說到左右結構的字,最後又回到剩下三個字,整個過程聽起來還是太亂。最後我就加了一個銜接語“請同學們觀察這些字中哪種結構的字最多”,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整個識字環節既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又能按照我們所設計的步驟走。是啊,在進行備課時除了要設計好環節,細節同樣重要,課堂上我們要說的每一句話都需要仔細推敲。在教生字時不僅僅是簡單的讓學生認識字,讓學生隨意說,還需要老師引導拓展,讓學生從音、形、意三方面掌握生字。例如在備到“擺”這個字讓學生理解它的意思時,先讓學生說出它是什麼偏旁,接着讓學生跟家長擺手,把書本擺放整齊,這兩個動作跟手有關,並說出還有哪些提手旁的字,孩子既學會了新字又複習了以前的字。在處理“眼”、“睛”這兩個字時是讓學生練習說話,並告訴學生要愛護眼睛認真做眼保健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可怎麼才能讓學生記完其中的一個字其他學生就能緊接著說出另一個字,說了句想一想誰跟它是好朋友,問題迎刃而解。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提前預想,這是積累經驗訓練教育機智的一個好方法。

  在備課時我們還想到了許多好的點子,如在生活中識字,這一環節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好的課堂氛圍,又能培養孩子在生活中認識更多的字。經過備課試教,我了解到並不是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好的環節都要吸收,更重要的是要配合整個課的設計思路,一個環節與一個環節緊緊相扣,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備課不能華而不實。多媒體的使用是為教學服務的,所以課件設計要精而巧。

  在大的教學環節沒有問題的情況下,細節的處理是上課的關鍵。在試講時有不少學生的回答很精彩,如講到“躺”這個字時,學生說身體很時尚,這是我上課前沒想到的,以為他們只會用加一加的方法,學生年齡小但他們的思維活躍、想象豐富。

  我在導入課題時說到“同學們還記得嗎?”話沒說完他們就齊聲回答“記得!”多麼可愛的孩子啊!課堂上學生很喜歡接受挑戰,如考驗他們誰的反映快,我任意指讀生字時他們都躍躍欲試,爭着舉手。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能保持很常時間,於是在課堂上穿插的兩個小遊戲提高了他們的興趣,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尤其是摘蘋果孩子們有的都興奮地站了起來,課堂氛圍活躍。在記“擺”字時,平時不太愛回答問題的李傲天也大膽地舉起了手,回答聲音小說話沒有條理,但我還是肯定了他的表現。在給生字組詞時,學生說了很多好詞,如講“脫”時,學生說到“解脫”、“脫口而出”等。課堂上我面向全體學生,幾乎每個學生都回答了問題。整節課環節緊湊,學生學的比較紮實。在讀詞時我讓學生讀的太多,後面教寫字時時間不夠,有些細節問題處理不很妥當,在今後的教學中會改進。

  學習課文後,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為家裡人做了什麼事”?這個問題雖然簡單易答,也確有孩子能列舉出一兩件事出來,可他們感興趣的卻是老師在生活中的事。

  我努力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地讀,盡情地說,可我卻很少把自己的情感、故事及生活結合教學適時地展示給學生,以至於面對學生的發問,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細細想來,平時生活成了兩點一線,學校里忙工作,回家還得做家務,我已想不出“為老人做了什麼”?

  啊!這難道就是一個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生活嗎?

  老師為人師表,應率先垂範,不光是在課堂上用書本上的內容去熏陶教育學生,教孩子做人,更應該用生活中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去感染學生。

  想到這兒,我知道了下節課該怎麼上,更明白了生活該怎麼去做…

  篇二: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在自己班上完《棉鞋裡的陽光》第二課時后,我的心情是很沮喪的。在排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外,我從自己身上、教學設計上進行了一下的反思:

  首先是學生預設、準備上。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人在遊戲時,充分調動聽覺、視覺、味覺、嗅覺和觸覺,大腦又處於興奮狀態,這種狀態下的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才還了學習以廬山真面目,這樣的教育才更富有人性,才意味着人的解放。”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連續上了兩節主課,身心都已經出現疲乏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辦法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那課堂效果可想而知。而我最大的問題是在沒有預想到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在上課前進行課堂組織時,並沒有給學生一種正面的肯定,在引入時採取了用字卡開火車複習詞語的方式,但沒有用上多媒體中複習生字的遊戲,所以學生的興趣並沒有被激發出來。而學生只有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才能讓身心放鬆,才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主動地進行思考。會出現這樣的錯誤,也跟我自己的準備不足、思考不周有關。總覺得在長吧瞎一次后,又花了很多心機修改教案,學生方面自己也非常熟悉,不會有問題,所以忽略了對學生的預設,也沒有重視換課室后多媒體的使用等方面的細節問題。

  第二是由於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不夠積極,我的心情也被感染了,變得焦急。雖然自己也儘力的調整,而且花了非常大的力氣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只在課堂的下半段,學生才進入狀態,可謂為時已晚。

  教案的設計雖然已經修改過好幾次,但在細節上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在修改過程中,自己預設到的學生會分不清媽媽和小鋒說的話是因為文章第一次出現了說話人在後這樣的方式,但認為用不同線段明示給學生后就能解決。但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明確指示學生用什麼樣的線段畫出誰的話,只是說不同線段,比如波浪線和直線等。所以學生也是不統一,導致分角色朗讀過程中還有不少學生分不清那句是媽媽說的,那句是小鋒說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一定要指令明確、統一。再就是自己的板書,很隨意。自己在設計教案時,也設計過板書,只要求自己寫字規範,內容簡潔、突出,並沒有考慮過美觀性。但在看了梁老師幫我設計的板書後,才知道低年級的板書除了要規範外,還要注重協調性與美觀性。

  最後,關於一年級的閱讀教學,也就是第二課時的教學模式,自己感覺是要按照感情讀文、語言表達和知識點的訓練、寫字這三個方面去設計,但總覺得很難把握。要體現學生為主,要體現以知識點為中心,自己在一年級第二課時怎麼設計方面還是比較模糊的,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指點。

  篇三: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會問“蘋果為什麼有皮”、“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之類的問題,而十一、二歲的孩子卻變得提不出任何問題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平時,每節課教師 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了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於是,在課堂上提問便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義務。長此以往,學生便成了腦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了,如此這般,後果將不堪設想。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說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麼,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 ,針對問題尋找一種獨立的解釋,甚至朝着教師講的和書本上寫的不同方向大膽提出疑問,去探索客觀真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是兒童的天性。作為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學生的這種天性,要讓學生輕鬆上陣,暢所欲言,讓他們有機會說,敢於說,甚至人人爭着說,培養他們的獨特個性。那麼,怎樣才能放飛學生的天性呢?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學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慄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說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着學習效果。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獨立人格,獨特價值和無限潛能的人。雖然他們將來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卻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學會角色轉換,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小班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幫助每一個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突然舉手提出第一個疑問“陽光鑽進棉花,棉被為什麼會暖和”時,我若孰視無睹,那麼學生就無法享受到參與的樂趣,無法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更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為了師生平等,生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在進行各種交往活動中,教師給“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於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語文界老前輩葉聖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我們應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您正在瀏覽: 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棉鞋裡的陽光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