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pp958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品讀、賞析《楓橋夜泊》描繪的畫面,領略詩中悲涼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正如備課是預設的一樣,學生們不僅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全詩,而且理解了詩的意思,領悟了詩人凝重孤寂的思想感情。可是就在理解詩意時,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對於作者描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作者描寫的是深秋夜晚的景。可有個學生卻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清晨的景。“一石激起千層浪”,於是,我讓學生討論,得出這首詩是詩人在深秋的夜晚泊船楓橋邊,感悟了整個夜晚的景色,只是在具體描寫是作者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看到的景物,然後追憶夜晚的景色以及聽到的鐘聲,這是詩中特有的一種時空景,而正是這種時空景才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凝重惆悵的情感。

  由此,我想,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拿着精心設計的教案走進課堂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往往會有意無意的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給老師毫無準備的意外。這個“意外”就是課堂的生成。面對新的生成,我們不應固守預設,而應該尊重學情,當好一個促進者引導者,積極有效地進行調控,促進更精彩的生成,這就是新理念指導下教師應有的教學策略。在古詩《楓橋夜泊》的教學中,面對“意外”,我抓住並有效的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適度的“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正因為把學生當作了一個個天真活潑、個性鮮明的人,看成一個個具有“生成慾望”和“生成潛能”的人,所以學生的對話是活潑、深入、有效的,恰似“一江春水”,充滿生命活力,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文本,感悟了文本。 在對話過程中,課標新理念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視角”,但並不意味着教師放棄引導的職責。此時教師的引導更重要。因為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所以教師巧妙地引導必然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生成更精彩的“對話”。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辨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的讀書、思考、辯論,使學生對文本的畫面、文字、已經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對話充滿了激情和活力。

  篇二: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開放周期間,我在四年二班上了一節校本課《楓橋夜泊》,原本打算上四年級的語文課《牧場之國》,用平台互動課型方式授課,但由於準備的不夠充分,再加之自己對平台互動課型方式的理解不深,所以沒敢嘗試,就又拿出了去年曾經上過的《楓橋夜泊》,在個別地方略作改動,換了個班級授課,教學效果卻並不理想。

  首先,為了迎合“有效教育”,我在原來教案的基礎上添加了兩處小組交流活動,還自以為是地稱其為“平台”,結果其中一處費盡心思搭建的“平台”讓學生的感情在此中斷,對詩中意境的感悟起到了反作用。

  其次,學生課前沒有預習,對古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缺少基本的了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古詩都是較為優美的寫景抒情詩,對於《楓橋夜泊》這樣充滿着愁緒的旅人愁思理解不夠,學生與作者沒有達到情感共鳴。

  再次,原計劃在多媒體上課,但由於從媒體教室被其他老師佔用,課節又排不開,為了不影響進修學校領導的進程,只好改在教室上課。教室沒有大屏幕,打出來的字體太小,學生看不清楚,而且音響的效果不是很好,影響了我的情緒,為學生配樂范讀時我自己都沒有進入情境,沒有很好地為學生示範,也是這節課的失敗之處。

  反思失敗的原因,我更多地是在關注自己的教案,而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忽視了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我們在開學聽課時也在反覆告誡老師,要淡化預設,關注生成,可是在自己的課堂上也存在着這樣的問題,都說“看花容易繡花難”,在我的課堂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小學生作為特殊的生命群體,受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知識積累的局限,理解判斷能力不會很全面很深入。而我們學校又地處城郊,學生的家庭缺少文化的氛圍,如果單憑學生自己的知識積累,恐怕很難把古詩理解到一定的程度。而我又忽視了學生的基礎,自以為是地認為學生可以通過註釋初步地理解詩意,把一些最基本的常識性的東西拋到一邊,導致學生很難進入情境。發現這一情況之後,我本應該立即改變策略,可又一想,如果改變了策略,自己的教學設計就會亂了,想改,又不知該從何下手,怎樣引導,只能蜻蜓點水一般略作處理,繼續下一個環節了。

  通過這節課,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自己,自己的知識儲備太少,表達能力弱,經常在課堂上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面對學生有意無意提出的一些奇怪問題或不合邏輯的獨特想法,往往手足無措,沒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引導。

  另外,我在教學時從“愁”字入手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為什麼而發愁?”較為局限,僅僅體會到了詩人對自己的愁,應該出示一段介紹詩人張繼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對這段內容的解讀,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愁不僅僅是愁自己,愁家鄉,更是愁國家的命運,愁百姓的疾苦。

  作為教師,特別是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學生的課堂生成,不應固守預設,而應該尊重學情,當好一個促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積極有效地進行調控,促進更精彩的生成。而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必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儲備,要想遊刃有餘,就得厚積薄發。

  篇三: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今天和孩子們一同學習了古詩《楓橋夜泊》。《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作、詩題意為夜晚停船於楓橋,全詩寫的是一位旅途中的遊子,夜泊楓橋時所領略到的一種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愁緒。

  在課始,我通過“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為當地三百餘座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這樣一段話激起學生對《楓橋夜泊》的閱讀興趣,緊接着又以教師的范讀,把學生帶入古詩,讓學生產生自己也想試試的迫切願望。正如徐校說的:此處的教師範讀,為學生把好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給學生起了一個較好的引領、示範作用。

  在進一步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時,我緊緊地抓住了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准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緊扣詩眼,抓住“從哪看出詩人張繼很愁?”“詩人張繼愁的又是什麼?”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

  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麼”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烏鴉在哇哇地叫着,整個大地都被大霧籠罩着。江邊的楓樹映襯着點點漁火,詩人張繼獨自站在船頭,難以入眠,只聽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在耳畔縈繞,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孤獨、凄涼、寂寞。此時的愁是為自己而愁,是思念故鄉、故鄉的親人而愁。然後出示一段介紹詩人張繼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對這段內容的解讀,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詩人張繼的愁不僅僅是愁自己,愁家鄉,更是愁國家的命運,愁百姓的疾苦,層次分明。但是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詩人張繼的愁緒時顯得空洞、凌亂,沒能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愁,正如徐校說的:此處沒能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詩人張繼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沒能利用對比、移情,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詩人夜泊楓橋時的心境。若此處教學,能夠把串講詩意改成:如果這個愁是有顏色的,你認為應該是什麼顏色,你是從哪感受到的?如果這個愁是有聲音的,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聲音,你又是從哪感受到的?這樣,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將會更透徹,對愁的體會也會更深刻。

  在結束本課教學時,我沒能很好地利用課前談話這一資源,抓住課前談話畫龍點睛,使詩人張繼的人格得以升華,而僅僅是在做一項無謂的猜測、揣摩,浪費了整整10分鐘。

您正在瀏覽: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