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一)

  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天真的笑臉,緊張忙碌而又快樂的一個月過去了,當我空閑下來細細回顧這段時間的工作時,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作為學前班的班主任,不僅要在思想上、學習上幫助學生,而且在生活中讓他們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培養他們的團結協助能力,並盡最大努力地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遇到的各種困難。以下是我帶班這段時間的一些體會:

  一、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的習慣和學習興趣。

  學前班學生由於年齡小,自控力差,紀律渙散。我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入手,課上進行趣味教學,盡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好學生的紀律。利用各種獎勵措施激勵孩子,及時提醒孩子們做好上課準備工作,並且在課後注意觀察學生的行為,根據學生的表現在班裡進行榜樣教育。在日常學習中,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逐漸養成了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二、培養良好的班集體。

  班集體是培養學生個性的沃土,有了這塊沃土,學生的個性才能百花爭艷。集體活動,最能培養學生的凝聚力、集體榮譽感。這些天我帶領學生積极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讓家長能及時了解到學生學習情況,這些活動不僅活躍了孩子們的身心還豐富她們的學習生活。

  三、關心愛護每個學生。

  作為一名學前班教師,在對不同類型、不同個性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為了讓她們儘快的融入到這個集體,我利用下課後的時間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積極和家長以及代課老師交流意見,學生在各方面的進步都很大。在班裡我平等對待每一位同學,課下我們像朋友的相處,融洽的師生關係,讓孩子們能在輕鬆快樂的環境里好好學習。

  雖然在這段時間,學前班的工作多少有些讓我感到辛苦,每天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看到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能健康茁壯的成長,快樂無憂的學習和遊戲,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種幸福。親愛的孩子們已經踏上學習知識的征程,我要認真的對待和他們相處的一分一秒,也祝福他們在以後的風雨路中走的更遠!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二)

  對本次《數的組成》的計算集中教育活動,課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整個集中教育活動,我的目標定位較為合理,符合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體現了幼小銜接。活動環節設計條理清晰、緊湊,層層遞進:複習數的組成,接着與幼兒合作操作圓形卡片,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初步了解數的組成,再讓兩名幼兒共用一份操作材料(花片、記錄紙、勾線筆),動手操作並記錄下操作的結果,讓幼兒在觀察比較中發現“一個部分數加1,而另一個部分數逐次減少1,兩個數合起來的總數不變”的互補規律,最後通過“找朋友”的遊戲,使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複習鞏固所掌握的知識點。

  1、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習了數的組成,還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數組成中的互補規律,並利用互補規律更快記住了數的組成。

  2、分花片和記錄分別由兩位小朋友合作完成,這樣既鍛煉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3、通過遊戲,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既複習了數的組成,又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三)

  教學的特點和規律,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有效教學的開展應把握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師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幼兒

  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備幼兒。從目前教師備課的現狀來看,大部分教師都忽略了這一點,幼兒的工作做得不夠。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成長的個體,教師在備課前,要對幼兒做充分的了解,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心理特點,注意他們的個別差異,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確定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設計教學問題、選擇教學方式時,既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也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已有經驗與認知特點。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每一個幼兒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

  “吹泡泡”是幼兒最喜歡的遊戲活動之一。在一次“吹泡泡”活動的觀摩課上,活動理念是“傲中學”,目的是讓幼兒在做的過程中學會或領悟到其中的知識和原理。活動開始了。教師用音樂舞蹈作為開場白,然後讓幼兒開動腦筋,想想泡泡都有哪些形狀:“圓的、橢圓的、方形的、三角形的、所有的泡泡都是圓的……”幼兒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並按教師要求把自己的想法畫在紙上。接下來,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教師拿來了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讓幼兒自己來實踐,看看吹出的泡泡有哪些形狀,從而驗證自己的想法,得出結論。整個教學過程運用“做中學”理念,如果按照猜想一實驗一記錄一得出結論來評價整節課,無疑是很成功的。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在課程進行中有些幼兒已經知道了,即不論用什麼形狀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這節課對他們來說只是在原有經驗上的重複。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因此,評價整節課,在遵循教材的要求方面。教師備教材是很成功的,但在備幼兒方面,卻考慮得不周全。教師對一部分幼兒的忽視容易導致他們對活動興趣的減弱,整節課都會無所事事,甚至還會擾亂課堂紀律:對於這種情況,教師在備課前首先直該對幼兒有充分的了解,然後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選擇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經驗的內容,以真正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如在上面的場景中,教師發現這種情況時,可以鼓勵幼兒進一步去思索“為什麼所有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呢”“為什麼泡泡都是五顏六色的”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與想象,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經驗積极參与到活動中。

  二、教師應及時把握教學現場,適時引導幼兒

  教師通常會預先設計好整節課的教育目標,教學目標明確了,教師就會為了達到目標調節教學的進度。然而教學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往往會發現自己精心設計了活動方案,認真組織了幼兒活動,但常常要花很多時間去維持活動秩序,最後落個活動計劃沒完成、活動效果差的結局。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教師缺乏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的技能有關,尤其缺乏把握教學現場的能力。他們在設計活動時很少留有生成的空間,活動中注重計劃的成,卻很少注意幼兒的反饋,更不敢或不能對幼兒的反饋信息進行處理,因為一旦對幼兒反饋的信息給予解釋或處理,那麼這節課預定的目標就有可能完不成。其實,教學活動過程中是否完成教學進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是否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及時把握教學現場,把注意力轉向幼兒,為幼兒的學習提供支持和幫助,對幼兒提出的新想法或新發現適時分析,一旦確定有教育價值,要及時生成新內容並積極引導幼兒探索。

  在一次中班美術欣賞課上,教師用電腦課件導入。幼兒看着電腦上的各種各樣漂亮的花,發出了“哇,好漂亮啊”的聲音;接着,教師給每位幼兒發了一束花,讓他們猜猜花的名字。其中有一位幼兒手裡拿着像星星一樣的小花,旁邊的幼兒說“這是雪花”,教師馬上糾正說“教室里是根本不可能有雪花的?這叫滿天星”。對於這個幼兒的回答,教師直接就否認了,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觀察了各種各樣的花以後,接下來教師又問了一個問題:“花這麼漂亮,怎樣做才能使漂亮的花保存下來呢?”幼兒暢所欲言,有的說把它畫下來,有的說給花拍照片。教師接著說我們還可以把花做成標本保存起來。有位幼兒馬上提出疑問:“老師,標本是什麼啊?”教師並沒有關注到這一點,而是繼續着既定的教學內容,而幼兒在下面開始了自己關於標本的小討論,為此,造成了課堂秩序的混亂。在這裡,教師完全可以在幼兒探討標本的問題后,再引導幼兒回到原來的教學程序,或者對幼兒的反應給予關注。如果幼兒感興趣,可以在以後繼續進行這個話題,這不但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還能在此基礎上生成有關標本的探索活動。三、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以激發幼兒興趣為前提。

  幼兒具有獨立的人格,教師要真正理解與體味“尊重”的深刻含義,就必須站在幼兒的角度去思考。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幼兒,讓他們感受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人到活動當中。尊重幼兒要求教師用自己良好的情緒情感感染幼兒,用親切的語言啟迪幼兒的智慧,用真摯的愛哺育幼兒的心靈。

  一位教師在班級開展了“為小動物穿花衣”的製作活動。活動中幼兒的情感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每個幼兒都很投入,以至於在活動的最後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教師想集中幼兒注意以進行最後的點評環節,但很多幼兒都意猶未盡,不願回到老師身邊……其實在學前班的教學活動中,這是教師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點,即如何將幼兒的注意力引向下一個環節。當教師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的時候,普遍的做法就是不管用什麼方法,最終都要將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到下一個環節,而不管幼兒是否願意進入到下一個活動。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原因,為什麼幼兒不願意停止操作呢?很顯然,這是因為幼兒的情感和操作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就上面的活動而言,請幼兒為小動物穿新衣,幼兒看到有的小動物還沒有衣服穿,就急於給它們穿上新衣服,所以到活動結束時他們仍不願停止手中的“工作”,這正體現了幼兒具有同情心和責任意識。教師完全可以滿足幼兒的興趣和要求,讓他們繼續操作,甚至延伸到區角活動中。作為教師,面對幼兒,要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學會打破自己的固有狀態,改變教師的身份位置,關注幼兒的內心世界和興趣需要,多從幼兒的角度考慮,追隨幼兒的自然狀態來調整預設的目標、程序和內容,尊重幼兒的現在狀態和水平。教師只有在堅持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發揮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您正在瀏覽: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學前教育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