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春酒教學反思

春酒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春酒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春酒教學反思

  今年春天,我有幸參加了全市優質課評選。我選擇的是琦君的《春酒》一文,從準備參評到展評課題,過程是緊張和忙碌的,收穫又是頗豐。現將自己的教學點滴收穫如下: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始終關注學生,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我打破平常講課常規一上課就講作者生平時,而是放在學生已體驗了蘊涵在春酒中這些美好豐富的情感后,已品嘗了這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能瀰漫在他們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在學校試講時,講到琦君逝世,好幾個女生都流淚了,整個課堂氣氛也是異常安靜的。這種靜默,是在用心與文本對話,是用頻繁的問答所難以達到的一種最佳的感悟境界。這種以學生“入情——動情——抒情”這條情感體驗為主線的教學是到位的。

  但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亦發現 問題,整堂課學生的情感體驗很多時候都是處於一種被動狀態,或如我的課堂駕馭能力尚有距離,這也體現了一個教師自身的底蘊不足和課堂的“頓悟”不強。如在品析文章的細節描寫時,我希望學生能結合具體的詞語來感受其間美好豐富的情感,可當有些學生的回答並沒有講到實質時,我心裡開始發慌,擔心盤在這個環節中走不出來造成拖堂,而不是想着怎樣有效地去啟發學生走出籠統的回答圈子。所以這一部分的分析顯得瑣碎而冗長,使整堂課時間分佈也不夠合理。而且我的提問方式是非常單一的,“還有嗎?”“還有不同的回答嗎”,缺乏或恰當靈活、或淺近易懂、或幽默含蓄的教學語言來啟發引導,現在回想這一環節實在是不出彩的。更為糟糕的是, 在為母親拍特寫鏡頭時,我讓學生進行同桌交流,未交流前已有好幾個學生舉手了,而我卻還是按預定的程序先讓他們討論,這做法的確非常不成熟,是教學機智缺失的表現。其實我當時一閃念的想法是如果讓他們馬上回答,聽課的老師會不會認為這是事先已拋給學生的問題,結果我這程式化的40秒討論是比預設還要預設。這堂課的設計看似精緻其實缺少的是涌動的靈氣。事實上,語文課堂有圍繞着語言而展開的師生活動,而經常成為充滿變易性的心靈之場,各種意想不到的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這需要教師隨意、隨機的應變。這種應變是智慧的,是在傾聽、思考、交流之中的有效溝通。

  另外,關於本文主題的開掘,我定為“思鄉”。我以為這種情感基調對閱歷尚淺的學生來說是易於接受和認同的。教學目標只是讓學生體悟那份故鄉情結是蘊涵在春酒中的另一種滋味,它讓春酒的味道變得更醇厚,而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讓這些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真正地成為豐富學生情感世界的活水。但我考慮到語文是文化之樹結出的語言之果,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加重文化含量和思想內蘊,讓課堂散發出文化意味,從而使語言形式因根基深厚而光彩照人。於是在本節課的最後環節,我把“思鄉情結”升華到文化和精神層面。但很遺憾,課堂中我並沒有感覺到學生內心的震動和共鳴,教師以成人的閱歷和思想把對文本的解讀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語文課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台。所以我在反思,初中語文教學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從語言到文化是不是我們語文課的必經之路?語文課的有效性是否應基於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真實水平?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去啟發、誘導,打開學生的心靈通道,讓學生在學習的始終都有自我個性的情感體驗加入其中,使其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當文化只是成為我們語文的美麗裝飾時,我想語文課也就失去了它最真實的味道。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文味!

  語文是美麗的,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我將執着前行!

  篇二:春酒教學反思

  《春酒》最值得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挖掘文章內涵,那就是作品體現出來的濃濃親情、鄉情、人情。所以,我將教學目標設定在領會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風俗、人情之美上。然而這種美感是通過什麼展現出來的呢?便是本文那突出的、精彩生動的細節描寫。於是,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意蘊便也是教學目標之一了。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飲春酒——品春酒——釀‘春酒’”三個環節,三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讀到賞再到寫,達到升華。這也得益於餘映潮老師“板塊式教學”思路。

  一堂好課猶如一篇好文章,必須條理清晰,有實在內容,有情感發掘。

  從時間流程上說,我認為本課做到了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讓學生在逐步深入的文本挖掘過程中體驗情感,層層推進,發掘意蘊。這也得益於環節設計的嚴密性和層次性。實踐了我校語文組“自主推進式”教學模式的運用。

  從空間主題上說,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有一個貫穿整堂課的活動,那便是學生的“讀”,不論是什麼形式的讀。例如開始的大聲朗讀,中間的細節品讀,都是為了能夠做到深入發掘文本內涵。《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在閱讀欣賞文學作品學習上,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涵。這堂課做到了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一些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閱讀體驗,讓教師少一些花哨的高談闊論,讓課堂的實際效率實現最大化。

  《春酒》是自讀課文,所以,它也肩負着以讀引讀、引思的任務。所以,在學習活動的最後,我安排了學生在對文本有着深入體驗的經過後,抒寫一個自己記憶中飽含濃濃鄉情和親情的與親人或朋友共享某種美食的情景。因為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蘊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這也恰好運用上了“品春酒”環節中學生們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寫作方法的探究學習。於是,學生寫起來也會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達到教學目標與生成。最後,為實現以讀引讀的目的,我列舉了幾篇同樣抒寫鄉情的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對比閱讀。獲得更多感受和啟發。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些不足,也讓我對這堂課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時會有一種缺失,在細節處理上不夠運籌帷幄,生成還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進入文章情境,帶着與目標相關的感情投入到講課當中。

  3、通過課堂實踐,應更多地思考片斷練習與整體寫作的關係,學生寫作需要時間醞釀,知識到能力的遷移是一個過程,有時不可能立竿見影。

  最後,我也希望能通過這堂課的設計,引發一些教學問題的探討。如散文教學的探討:哪些散文應該精讀,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閱讀?經典文字的內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從語言到文化是不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氛圍,去啟發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

  篇三:春酒教學反思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一篇美文,因學校組織“上好課”活動,我有緣再次執教本課。本課是一篇描寫民俗的文章,在單元導讀中提到“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本課中展現的不僅是作者對民族文化,對生活的熱愛和欣賞,更是一種對家鄉、對親人的懷念,濃郁的鄉情,獨特的語言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而情感又需語言來傳達,所以品味語言應該成為本節課的重頭戲。

  這堂課,我想構築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化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採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和文章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最成功的一點就是設計了“風俗樂”“孩子氣”“遊子情”這三個環節,在這三個環節中引導學生體悟文章的情感。“感受風俗樂”這一環節,我重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讓學生讀完課文後說說琦君故鄉新年的風俗,從概括中感受當地的風俗:“喝春酒”“喝會酒”以及過年的一些其它風俗,“感受孩子氣”這一環節,重在引導學生賞析句子,通過指名彙報,感受語言來感受童真童趣;“感受遊子情”這一環節,重在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思鄉思親的情感,在這一環節中,我補充了一些資料並深情朗讀,讓作者思鄉難回的感傷情緒瀰漫在學生的心間,讓故鄉一步步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此時情感的渲染達到了一個高潮,最後學生的齊讀非常成功,個個飽含深情。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還存在着一些不足,讓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有了一些反思。

  一、教學中,朗讀的處理不夠恰當。語文課堂少不了讀書聲,有了朗朗讀書聲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本節課的朗讀處理欠妥,“感受孩子氣”這一環節主要以學生彙報為主,缺少多層次的朗讀指導,最後一個環節齊讀最後兩段,據評課老師說讀了五遍。

  二、教學環節的銜接過渡不夠自然,尤其第一二兩個板塊間的銜接不夠自然,這反映了教師的基本功,教學語言的組織,課堂的調控能力都值得深思。

  三、忽略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生活背景。八年級的學生還小,對“童年生活的懷念”難以理解,因為人們總是在失去了之後才懂得珍惜。“背井離鄉”的感受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也是難以理解的,即使理解也較空洞。教學時,忽略了情景的創設,一味地強調品味語言,可能解決不了問題。

  四、教師對文本的研讀不夠深入。課前一味地找資料看教參已是習慣,真正自己理解的東西少。如本課的切入點選擇的不是很好,脫離文本,缺乏針對性。

  以上的點滴是我在教學《春酒》后對課堂的淺顯思考,但這些卻是我最本真的想法,希望問題的提出、解決,能為以後的教學帶來進步!

您正在瀏覽: 春酒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春酒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