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經驗交流 > 縣發展商品牛養殖的調查與啟示

縣發展商品牛養殖的調查與啟示

手機:M版  分類:經驗交流  編輯:小景

縣發展商品牛養殖的調查與啟示 標籤:科學發展觀 滴水穿石的啟示

  路口鎮雨山村是崇陽縣一個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條件比較惡劣、農業生產“望天收”的邊遠山村,群眾生活較為貧困。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該村農民依託豐富的天然草場資源,發展商品牛(菜牛)生產,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養牛專業村。這說明,貧困村只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找准發展思路,發展特色產業,農業經濟同樣大有可為。

  一、基本情況

  雨山村是崇陽縣一個有名的邊遠貧困村,僅有農民150戶、700多人。該村平均海拔高程在800米以上,山高路險,交通十分不便,地質多為石灰溶岩結構,山巒陡峭、岩層破碎,是一個既沒有溪流也沒有水庫的地方,人畜飲水全靠“天落地聚”,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非常惡劣。近年來,雖然該村上級政府和部門的幫助下基本解決了吃水難、行路難、照明難等基本生活問題,但群眾生活依然非常困難。為了儘快脫貧致富,當地群眾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緊挨着的近8萬畝高山天然草場和傳統的黃牛養殖經驗,探索出了一條發展優勢農業經濟的新路子。

  雨山草場地處高山,遠離城市無污染,餵養的黃牛肉肉質鮮美、湯香味濃,且為純天然綠色食品,因此深受客商歡迎,市場前景看好。隨着牛肉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揚和天然食品的倍受青睞,雨山商品牛養殖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民也從養牛中嘗到了真正的甜頭。目前,全村家家戶戶都養牛,共存欄商品牛651頭,接近人平養了一頭牛,戶養3頭以上的農戶佔總戶數的70,最多的一戶養牛達到32頭。2005年全村出欄商品牛146頭,獲純利10.8萬元,人均增收近150元。同時,由於該村的示範帶動,附近3個行政村的商品牛養殖也迅猛發展,目前4個村共養牛2076頭,成為商品牛飼養的專業區,塊狀特色經濟的優勢日益顯現。

  二、主要特點

  1、農民的養牛積極性比較高。雨山村具有豐富的天然草場資源,自然條件適宜菜牛養殖,農戶養牛有着比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許多傳統的養牛經驗,加上近期內菜牛效益明顯,農民養牛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村民們認為,菜牛養殖勞動量較小,成本低,若管理到位,每養一頭商品牛最高的可實現年純利1200元,最差也能達到400元,平均年收益在800元左右,養3頭商品牛,基本可以滿足一家人的日常開支。綜合該村目前的養牛業整體狀況,其內在優勢較為突出,集中體現在“三多”:一是農村養牛戶多,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了牛,農戶普遍都認識到養牛是增產增收的一個理想途徑,有多養牛的願望;二是大戶多,每個村民小組都有3至5戶養牛6頭以上、存欄菜牛價值超過1萬元的大戶;三是養牛經驗多,廣大飼養戶積累了較豐富的養牛經驗,農戶們普遍掌握了處理選種、飼養、防疫等相關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從母牛培養、仔牛選購到成牛上市,農民們都比較“老道”。

  2、基本形成菜牛養殖專業區。無論是從飼養傳統、養殖傾向以及經濟支撐作用等方面來看,雨山村的菜牛養殖已初步顯示出了農業產業的區域性和專業性。菜牛養殖投入少、風險小、易管理、效益高,農戶利用天然草場資源、農作物秸桿和零散的空閑時間,發展菜牛養殖。該村菜牛發展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飼養基礎母牛,自繁幼牛,通過2至3年飼養后出售商品牛;二是採取以大換小、以少換多的方法,用一頭商品牛換多頭仔牛;三是直接從外地購進一歲左右的仔牛,飼養成商品牛後出售。通過多種形式的滾動發展,該村菜牛養殖的規模迅速壯大,養牛成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支柱。7組農民楊頂亮一家兩個小孩念書,一個大學一個高中,養牛收入是學費主要來源。目前,該村菜牛養殖基本形成習慣,受其影響,臨近高耀、綠化、長青和廂鎖等四個村的農戶紛紛效仿,專業區迅速向周邊擴展。

  3、養殖大戶發揮積極的示範作用。雨山菜牛養殖的迅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得力於養牛大戶的示範帶動。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效益帶動。村民楊明亮全家5口人,1998年從通山買來一隻小母牛,經過幾年的精心飼養,存欄量達到30多頭,價值7萬多元,去年出欄5頭商品牛,收入一萬多元,是雨山溝里養牛致富的典型大戶之一。通過他的影響,其他農戶看到了養菜牛確實有利可圖,也購進仔牛,發展菜牛養殖。二是技術示範。養牛大戶飼養時間長、飼養量大、經驗較豐富,自然也就成為了其他養殖戶“技術顧問”,通過大戶的傳幫帶,村進里的養殖戶基本掌握了菜牛養殖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技術。三是直接扶持。村裡民風純樸,鄰裡間有事互相幫助,一些經濟困難戶缺資金購買仔牛,大戶就以賒帳的形式,為他們提供仔牛,這樣,一些困難戶通過大戶的幫助也走上了菜牛養殖的道路。5組農民汪木齊去年5月從養殖大戶手中賒進共值2500元的兩頭仔牛,到今年9月份,兩頭牛已能賣到5000元,增值2000多元。

  4、“牛經紀”盤活當地“牛經濟”。雨山村是一個信息比較落後的山區,菜牛經營主要依靠當地“牛經紀”。據粗略統計,該村現有“牛經紀”15人,長年從事經紀業務的有6人,高的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低的也有幾千元。因為本鄉本土的緣故,“牛經紀”一般比較注重口碑,受到廣大養牛戶信賴,“牛經紀”隊伍也就成為溝通農戶、聯繫市場、服務產業的中間組織。一是連接市場。“牛經紀”從農戶手中購進商品牛,再賣給牛販子或市場“殺戶”,賺取中間的的差價,他們有時也把外地的商販帶到村子里收購,擔當中間人的角色,按每頭牛20-30元收取買方的中介費。二是供求調節。“打牛着”是一句方言,大體是以牛換牛的意思,“牛經紀”在很多情況是是扮演着“打牛着”的着色。一方面,眾多的經紀人約定時間地點開辦牛市,為養殖戶自主參與貿易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他們從外地購進仔牛,以補差價的形式從養殖戶手中換取商品牛,以滿足養殖戶需求。三是傳遞信息。無論是市場上的價格行情、牛市開辦的時間地點,還是新種引進、仔牛供求,“牛經紀”都在其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5、規模和品牌效益逐步顯現。“雨山的菜牛遠近聞名。”村支書吳綠在很實在地向我們介紹:雨山是一個偏遠山區,也是一個沒有任何工業污染的地方,自然環境獨特,菜牛肉質鮮嫩、細膩,商品牛出肉率高,消費者鍾愛有加,商家也樂於經營,遠到武漢、南昌、岳陽的牛販子,近到溫泉、通山、通城、赤壁的“殺戶”,都看好雨山的菜牛。他還列舉了年終用雨山牛肉發福利幾家省城單位。有了“名氣”,該村商品牛的售價普遍高於市場常規價格。目前,一頭壯牛的售價大約在3600-4000元左右,殺肉的市場價每市斤也要賣到10元。儘管如此,雨山的菜牛還是供不應求,養牛戶根本不擔心銷路。

  三、存在的問題

  1、農戶的投入資金缺乏。雨山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這些資金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供不起孩子上學,許多農戶想擴大養牛規模,但沒錢買牛。2組農民汪國勝,今年把自家的土磚房改成平頂房,因欠下債務,他計劃年底前就把5頭牛賣了還債。很多農戶象汪國勝一樣,因為做房、接媳婦、家人治病、小孩上學而無錢擴大養殖規模,大多數農民只能通過“賣出一隻商品牛,買進兩頭仔牛”的方式進行投入。農業部門和路口鎮政府將雨山納入菜牛養殖小區建設,並向有關部門申請農行扶貧中長期貸款,扶持該地區農戶發展肉牛養殖業,但是項目一直處於擱淺之中。

  2、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偏低。雨山村地理偏僻,信息閉塞,山區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偏低,農戶菜牛養殖基本上還是沿用傳統的粗放型放養方式。80以上的農戶都是將牛趕到山上,不論颳風下雨,都不去過問,最多隔半個月上山捉一次牛虱子,時間長了,有些農戶甚至不認識自家的牛,一些農戶反映,大牛生下小牛帶回來是常有的事。養牛大戶楊明亮還專門從廢品站買來鐵絲,用木樁和廢鐵絲將山路攔住,禁止自家的牛“擅自回家”。因而經常出現牛在山溝里摔死,或是在野外生病的情況,增加了農戶的養牛風險。養牛如此,就更談不上良種繁育、品種改良和疾病防疫了。

  二、幾點啟示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依靠群眾基礎,發揮傳統優勢,挖掘資源潛力,突出發展特色,促進農民增收是抓好農村生產發展的重要內容。雨山的菜牛養殖為貧困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思路,也為我們推探索“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模式帶來了一些有益的啟示。

  啟示之一:依託資源形成特色是基礎。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抓住特色,因地制宜,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工則加工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引導,努力形成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的產業發展格局。

  雨山村具有豐富的天然草場資源,自然條件適宜菜牛養殖,農戶養牛有着比較長的歷史,積累了許多傳統的養牛經驗。農戶利用天然草場資源、農作物秸桿和農閑時間,發展菜牛養殖,找准了自己發展的思路。通過幾年發展,該村目前養牛的內在優勢較為突出:一是群眾多養牛的願望強烈。據調查,養牛的經濟效益較高,若管理到位,每養一頭商品牛最高的可實現年純利1200元,最差也能達到400元,平均年收益在800元左右,養3頭商品牛,基本可以滿足一家人的日常開支。老人、小孩均可放養,一個壯年勞動力最低可放養20頭牛,勞動強度不大。該村家家戶戶都養牛,農戶普遍都認識到養牛是增收的一個理想途徑。7組農民楊頂亮一家兩個小孩念書,一個大學一個高中,養牛收入是小孩學費的主要來源。二是積累了較豐富的養牛經驗。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立牧業公社開始,雨山村就開始菜牛養殖,20多年來,村民逐漸掌握了養牛的基本技術,形成了養牛的習慣。從母牛培養、仔牛選購到成牛上市,農戶們普遍掌握了處理選種、飼養、防疫等相關問題的方法和技術。三是發展的形式靈活多樣。由於農戶經濟狀況等基礎條件的差異性,每個家庭都選擇了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一種是養母牛,自繁牛犢。通過2至3年待牛犢長成牛牯后再作為商品牛出售;第二種是以大換小、以少換多。用一頭牛牯換同等價值的多頭牛犢,當地俗稱“打牛着”;第三種是買牛犢飼肥養壯。購進一歲左右的牛犢,養成牛牯后出售。通過多種形式的自然壯大,不斷滾動發展,該村以及鄰近的幾個村已初步顯示出了農業產業的區域性和專業性雛形。

  啟示之二:示範引導是重點。示範引導是無聲的指揮棒,農民最容易接受,典型大戶是農戶身邊的樣板,可信度和說服力比任何行政命令管用。農民收入比較低,在沒有確信某項產業能給他們帶來效益之前,一般不會用自己很少的資金去冒險嘗試,在這種情況下,典型大戶的帶頭作用是很重要的,農民耳聞目染,親眼看到菜牛養殖所帶來的效益,很容易接受和模仿。在雨山村,一些養殖大戶同時又擔當經紀人的角色,他們在技術上為其他農戶提供一定的幫助,在市場上提供信息來源,在物流上提供代理服務,在一定程度上讓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3、養殖大戶發揮積極的示範作用。雨山菜牛養殖的迅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得力於養牛大戶的示範帶動。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效益帶動。村民楊明亮全家5口人,1998年從通山買來一隻小母牛,經過幾年的精心飼養,存欄量達到30多頭,價值7萬多元,去年出欄5頭商品牛,收入一萬多元,是雨山溝里養牛致富的典型大戶之一。通過他的影響,其他農戶看到了養菜牛確實有利可圖,也購進仔牛,發展菜牛養殖。二是技術示範。養牛大戶飼養時間長、飼養量大、經驗較豐富,自然也就成為了其他養殖戶“技術顧問”,通過大戶的傳幫帶,村進里的養殖戶基本掌握了菜牛養殖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技術。三是直接扶持。村裡民風純樸,鄰裡間有事互相幫助,一些經濟困難戶缺資金購買仔牛,大戶就以賒帳的形式,為他們提供仔牛,這樣,一些困難戶通過大戶的幫助也走上了菜牛養殖的道路。5組農民汪木齊去年5月從養殖大戶手中賒進共值2500元的兩頭仔牛,到今年9月份,兩頭牛已能賣到5000元,增值2000多元。

  4、“牛經紀”盤活當地“牛經濟”。雨山村是一個信息比較落後的山區,菜牛經營主要依靠當地“牛經紀”。據粗略統計,該村現有“牛經紀”15人,長年從事經紀業務的有6人,高的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低的也有幾千元。因為本鄉本土的緣故,“牛經紀”一般比較注重口碑,受到廣大養牛戶信賴,“牛經紀”隊伍也就成為溝通農戶、聯繫市場、服務產業的中間組織。一是連接市場。“牛經紀”從農戶手中購進商品牛,再賣給牛販子或市場“殺戶”,賺取中間的的差價,他們有時也把外地的商販帶到村子里收購,擔當中間人的角色,按每頭牛20-30元收取買方的中介費。二是供求調節。“打牛着”是一句方言,大體是以牛換牛的意思,“牛經紀”在很多情況是是扮演着“打牛着”的着色。一方面,眾多的經紀人約定時間地點開辦牛市,為養殖戶自主參與貿易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他們從外地購進仔牛,以補差價的形式從養殖戶手中換取商品牛,以滿足養殖戶需求。三是傳遞信息。無論是市場上的價格行情、牛市開辦的時間地點,還是新種引進、仔牛供求,“牛經紀”都在其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啟示之三:科技支撐是關鍵。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實質是質量上的競爭,而提高質量的關鍵在於科技的推廣應用。政府部門要採取多種方式儘快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可利用廣播、宣傳欄、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辦培訓班等手段,儘快使農民掌握一些科學養牛知識。同時,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科技人員、農民、企業等廣泛參與多元化科技推廣隊伍,採取科技承包等形式,搞好以科技和信息為重點的社會化服務,降低產業風險,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村產業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啟示之四:政府服務是保證。免征農業稅後,農村基層政府的工作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如何服務農民,引導農民發揮特色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增收,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在農戶資金缺乏的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通過協調銀行、農業、扶貧、畜牧等部門,儘可能爭取商業性貸款、政策性專項資金的注入,真正解決養牛無資金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路口鎮政府一方面努力向上爭取政策性項目資金,一方面採取新購仔牛貼息一年的辦法,刺激農戶利用各種關係向銀行、信用社貸款買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養殖戶資金缺乏的問題,使養殖區規模不斷擴大,起到了“四兩拔千斤”的作用,是服務農民的一種新模式。

您正在瀏覽: 縣發展商品牛養殖的調查與啟示
網友評論
縣發展商品牛養殖的調查與啟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