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 > 學習郭思樂、魏書生教育思想心得體會

學習郭思樂、魏書生教育思想心得體會

手機:M版  分類:學習心得  編輯:小景

學習郭思樂、魏書生教育思想心得體會 標籤:三生教育 軍訓心得 兩會學習 黨章學習 外出學習

  學習郭思樂、魏書生教育思想心得體會

  最近,我在《人民教育》看了兩期專輯,一期是“魏書生民主科學教育”專輯,另一期是郭思樂“生本教育”專輯。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有興趣,慢慢體味,感覺到這兩位教育專家的教育理念是給我縣、我校的教育和教學改革指出了一條光明之道,希望之光。這學期我校也正在開展“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改革試驗。我認為這兩位專家的教育思想與“三位一體”改革試驗極為相似。因此,促使我把學習心得寫出來跟老師們交流,希望對“三位一體”課堂教學改革試驗有所啟迪,郭思樂和魏書生專家的教育思想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僅想把感受最深的幾個問題談一談。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教育改革試驗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現在我們先回顧審視一下我國教育思想的發展過程:解放前,我們基本上是沿用孔夫子的“傳道、授業、解惑”的理念進行教育工作,當時的“師道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解放後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教育上基本是照搬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三中心”理論,即“教師為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片面追求升學率盛行。因此,應試教育越搞越猛,造成學生忙於拚命,不少學生抬不起頭來,厭學現象加劇,教師加班加點,壓力重重,教師“跳槽”現象也加劇。一段時間,學生由於學習壓力過重而自殺,甚至殺害親生父母等惡性案件時有發生,觸目驚心。引起了黨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也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後來,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素質教育的提出,是當代中國教育發展新的里程碑,重新把“人”的發展放在了核心地位,突出了對教育根本性質和使命的理解,突出了對人的關懷,恢復了教育核心價值地位。這不僅可以保證教育工作更符合教育規律,而且對其他消極社會因素的衝擊也形成一種抗擊力量。近十多年,廣大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有失敗的悲傷,也有成功的喜悅。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見分”不“見人”,違背了“人”的發展規律。成功者,緊緊抓住了“人”,切切實實“以人為本”。在這一根本觀念指引下,引發了一系列觀念的轉變。

  華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的新觀念。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他把“生本教育”定義為: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施的策略是從控制生命走向激揚生命:原則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重視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此,我們必須實現幾個觀念的轉變:

  1、生本教育的學生觀。

  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藉,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作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藉助於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

  隨着對學生認識的深化,隨着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新型學生觀逐漸形成,以學生髮展為本成為教育實踐的基本觀念。這種觀念,把學生當做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的個體來看待,把教育看作是追求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在教育活動中,關注學生的主動性,認識到學生雖然作為未成年人,仍然有主動應答、選擇、發現、思考、策劃、行動、反思的可能,強調學生要成為自己發展的主人;關注學生的潛在性,認識到學生存在着無限發展的可能,既要把握學生的現有狀態,又要着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才能真正促成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差異性,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具有獨特的生命價值,都具有豐富多彩的個性,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實現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長和個性能得到健康充分地發展。

  新型的學生觀與傳統的學生觀有本質的區別。傳統的舊的觀念認為兒童是無知的,是接受教育者,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把學生看做是貯藏知識的容器。在教育上教師採取的是高壓的強迫的、控制的手段;在教學上採取的是填鴨式、滿堂灌,埋怨學生不懂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典型表現。

  2、生本教育的教師觀

  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縴夫”。教師在教學中要儘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來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

  師生關係是民主平等的,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組織者。教師不僅要做“春蠶”,而且要師生共同發展,師生生命價值共同體現。教師不僅要 “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在“傳道”的基礎上,藉助於課堂環境,自身行為綜合滲透“道”的要求;既要“授業”更要“授漁”;既要解學生之“惑”,又要激疑,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教師的角色也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研究者,要拿起研究的武器,改進教育教學實踐,提升自身專業水平;不再是單一的課程實施者,而是課程的開發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科知識的要求,自身的教學風格等開發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形成適宜的教學方案;不再是教學模式化行為的體現者,而是教學智慧的創造者,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應對各種新的情況,新問題;不再是單一的教學者而是學習者,要通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闊自己的視野和胸襟,把學習力作為教學力的支撐。

  3、生本教育的教學觀。

  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區別於考本、本本、師本的,區別於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到不教而教。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學習。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為基礎的是發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認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標誌,學生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發展感悟,積累的意義也在於感悟的形式。

  我們需要的課堂的強調人的發展的課堂。短期指標課堂得到了短期效應,但卻失去了人。而人的發展的課堂,卻保持着人的活力,它不像我們的指標設想那樣是勻速的,它是依着人的生動活潑的發展,是非勻速的。生本課堂指標幾乎是空的,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小立課程,大作功夫”,“寬着期限,緊着課程”,學生的生命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生生活中,心靈中和聯想中產生和發展基本知識的豐富資源和活動聯繫被激活,而“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迹也可以創造出來。”

  所謂短期指標,是指隱性或顯性的被分解到課堂完成的分數指標(表現為題型和知識點系列)本本指標(表現為課本內容的僵化處理),教者意志規定的任務指標(表現為細密的追隨教者意志的教學環節設計)。其要害是離開了學習的主體,缺失了以學是教的活的靈魂。生本教育的研究發現:

  (1)指標的剛性與人的發展的活動性和無限性存在巨大矛盾,就指標論指標,連指標也達不到,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拔苗助長。

  (2)教育教學存在超越這些指標的因素,這就是人的生命自然因素,這是本質的因素。找到併發揮人的因素的結果,將大大超越相關的指標,這就是所謂“素質好,何愁考”。

  (3)人的這種因素是內在的,先前具有的,可培養的,可發展的。生本教育認為,培養和發展人的積極因素的辦法,就在於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學習交還給學習者,猶如把土地交給農民一樣。

  (4)最大限度地把核心學習交還給學習者的障礙,恰好就是課堂短期指標化。例如周周清,堂堂清,這也如市場經濟的前提是改變計劃經濟一樣。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學習郭思樂、魏書生教育思想心得體會
網友評論
學習郭思樂、魏書生教育思想心得體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