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 > 論會計中的誠信原則

論會計中的誠信原則

手機:M版  分類:學習心得  編輯:得得9

論會計中的誠信原則 標籤:雨中的樹

  論會計中的誠信原則

  [摘要]近年來會計誠信缺失,會計假賬非常普遍,會計信息嚴重失真,不僅對證券市場和投資者造成巨大的傷害,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極大地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成為阻礙我國市場經濟順利發展的巨大障礙。如何維護會計中的誠信原則,是我國目前亟待解決的重大會計問題。本文分析了現實中會計誠信原則缺乏的幾種主要原因,進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維護和提高會計誠信水平的途徑。

  [關鍵詞]誠信原則 會計信息 會計造假 誠信缺失 維護會計誠信

  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既是道德資源,又是經濟資源,誠信在保障交易正常進行中具有重要作用。進入市場經濟以後,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交換方式的發展,人們很難再遊離於社會經濟之外,因而具有更為明顯的社會性和現實性。誠信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物質內容,從道德追求進入到物質生活領域。這種誠信理念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如果傳統文化的誠信強調內在品德修養,那麼現代誠信則更強調“互利”和“雙贏”。因此,誠信在倫理學家看是道德資源,在經濟學家看則是經濟資源,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在經濟活動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壞,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交易鏈條中斷。如作為市場經濟核心的銀行,信用就是其發展的基礎。離開信用,股票、債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無法發展。而且市場經濟越發展,誠信的作用越重要。縱觀中外的成功企業,都把誠信作為追求和必備的品質之一,無一不是以誠信為本而發展壯大的。如被譽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學就是“忍耐加誠實”。在1875年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為了守信,他賠本收購,後來連自己的企業也破產了,但他堅信“一個誠實的人不會在商場上倒下”,仍在四處借債履行合約。後來他成為商場巨人,他的腌黃瓜、蕃茄醬全球聞名,他的成功是經營理念的成功,也是誠信品質的成功。

  誠信原則在會計行業中更顯得尤為重要,正像中國現代會計先父潘序倫先生指出的那樣,“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誠信不僅是一種責任,更與重大利益相關。守信者將得到更多的利益,失信者必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對會計行業而言,誠信既是財富,又是財源,還是財力。誠信是財富,是指它有助於會計業務的開拓,市場的佔有;誠信是財源,是指它不僅可以使客戶增多,擴大實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潤;誠信是財力,是指誠信品牌是一種巨大的無形資產。誠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場化與國際化的通行證。當今,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會計信息越來越被廣大決策者、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所重視,也為政府部門進行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然而現實社會中,會計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等違反誠信原則的現象卻大量存在,幾乎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並嚴重干擾着社會正常的經濟秩序,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曾題詞,並多次強調“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帳”。其實,誠信對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以誠信要求自己,都以誠信待人,我們的社會就會成為誠信的社會,和睦的社會。所以說誠信是目前中國最需要的,而會計誠信更是我們經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會計喪失誠信原則的原因分析

  現實中,會計誠信原則缺失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利益的驅動是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關於公司會計造假的案例早在1720年的英國南海事件就已發生,為什麼到現在還有不少公司鋌而走險,屢禁不止,甚至在美國一個擁有成熟市場經濟體系,法制健全的國家,都有公司進行會計造假。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會計造假的背後有着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動力。會計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單位的領導和高級管理人員,主管部門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可以因為“業績優秀”而謀取更高的職位,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榮譽;幫助做假的中介機構可以因為“增加業務”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職工也可以因為單位“效益好”而多拿工資獎金…,同時,非誠信行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風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覺地恪守誠信原則呢?在非誠信行為的收益超過成本時,非誠信行為就會增加。兩者的差距越大,社會平均的誠信水平也就越低,整個市場的誠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導致會計誠信水平的下降。對於企業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潤,只有當誠信能帶來利潤,不誠信會帶來損失時,它才會講誠信;對於個人而言,他們的目的是自身價值的實現,只有當誠信與自己的最終價值相等符合時,他們才會誠信,在利益的驅使下,關鍵時刻就出現了誠信的原則問題。虛假會計信息能實現“多贏”,正是這些複雜的利益關係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2、內外監督約束機制的不健全和不到位

  從內部看,一些會計主體的會計行為缺乏透明度,自我控制,自我約束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內部制約和監督機制。有些會計主體雖建立了一些內控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實,形同虛設,財會部門不能有效履行會計職能,致使人為會計造假行為不可避免。內部審計由於受制於企業經營者,缺乏獨立性,其對會計的監督很難有成效。

  從外部看,外部監督包括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的監督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政府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管理和監督主要通過財政、稅務、金融、審計等職能部門實施。其中政府審計由於編製、人員限制以及職能的轉變,監督重點由原來審計國有大中型企業轉向主要審計政府宏觀管理部門和國家重點建設資金,因而對企業的會計監督有所弱化;財政、金融、稅務等專業監督部門又受到工作職責範圍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發揮監督作用,這就需要強化社會審計對企業的監督。但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審計機構的規模和質量還遠未達到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而且現行體制下社會審計委託關係存在實質性缺陷。審計關係的確立離不開審計人、被審計人、委託人三個關係人。但在我國很多時候經營管理者是被審計人的同時又是審計委託人,這種雙重身份,使得被審計人有權決定審計機構的聘用、續聘、收費等事項,被審計人成了事務所的“衣食父母”,這就決定了會計師事務所為了保住客戶而產生偏離客觀公正方向的可能。

  3、屈從外部壓力,會計人員被動做假。

  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人員的工作完全擁有着領導權和管理權。也就是說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係,有了這種天然的從屬關係,會計人員的誠信職業道德在單位會計工作中,能否發揮作用和發揮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從屬性,而這種從屬性又與所在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和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利益目的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雖然《會計法》從法律上給予了會計人員一定的保護,但企業會計在廠長、經理負責制下仍經常面臨“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的尷尬局面,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因為這種從屬性往往不以會計人員的主觀願望為轉移,在單位負責人的壓力下,會計人員要嚴守會計誠信職業道德是很難做到的。調查顯示,當前普遍發生的做假問題,大部分會計人員是沒有主觀故意的,如果他們沒有接到授意、指使、強令,一般是不會主動造假的。同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搞花架子,盲目地下達經濟增長指標,或者為完成國有企業扭虧任務和其他任務,逼着企業會計人員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而不得不偏造虛假的會計報表。

  4、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少數人員業務素質差。

  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社會不良風氣給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響。人們在追求物質利益時,個人主義、利已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逐步抬頭,私慾不斷膨脹,削弱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部分會計人員不顧會計行業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誠信原則。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一些財會人員不講誠信,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及時和正確反映經濟活動,亂用會計科目,甚至故意偽造、變造、毀損原始憑證、報表等會計資料,惡意造成會計信息失真,以達到貪污、挪用公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終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也有的會計人員默守陳規、不求上進,缺乏鑽研業務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們業務知識貧乏或知識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相關的經濟業務,憑想象和感覺處理會計業務,導致會計基礎工作薄弱,會計行為失范。

  5、會計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在日常經濟生活中,我們常看到會計人員為一分錢的差錯而折騰半天。會計給人們的感覺就像是一門非常精確的科學,但事實上會計是一門貌似精確但並不很精確的科學,這是因為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餘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一是會計原則為會計信息虛假提供了操作空間。現代企業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生製為確認基礎,從而產生了大量的應計、預提和待攤項目。會計信息製造者可以通過操縱應計項目的確認時間來製造虛假業績,如提前確認收入,推遲確認費用;而穩健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的運用是建立在會計人員職業判斷基礎上的,存在較強的主觀隨意性,會計信息製造者很容易藉此高估費用和損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或相反)來操縱利潤。

  二是會計工作內容需要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這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方便。會計核算工作就其內容而言,雖然具有客觀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在日趨複雜的經濟活動中,會計核算方法、會計核算程序的選擇及財產價值的評估等,都需要會計人員客觀、公正的主觀判斷。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製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

  二、維護和提高會計誠信水平的措施

  從會計誠信原則缺失原因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要維護會計誠信,一要靠人,而人應是有信譽之人;二要靠法規制度;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會計是要人來做的,只有誠信的人,才能使會計誠信恢復;但沒有健全、完善的法規制度,即使是誠信的會計人也會陷入“囚徒困境”。而法規制度不僅指會計法規制度還應包括政府監管制度,法人治理制度、審計制度、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等等。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提高造假成本。

  既然利益的驅動是造成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那麼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提高造假者的成本,使其“失信成本”大大高於“守信成本”時,會計誠信原則自然會得到維護和提高。

  一是加大懲罰力度。對惡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必須從立法、執法對造假單位及責任人進行經濟處罰或刑事處罰,不僅要其付出傾家蕩產、聲名狼藉的代價,對造成嚴重後果的還要坐牢、殺頭,使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於其得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會計造假的成本,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勢頭。

  二是儘快建立民事賠償制度。雖然我國出現了許多公司會計造假事件,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起針對公司造假真正實施的民事賠償案例,股民也沒得到違規公司的一分錢賠償。因此,必須儘快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對參與造假,無論是公司(投資者或經營者)、律師、還是評估師、註冊會計師,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出訴訟。

  三是推行誠信保險制度。根據國外一些國家的做法,對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險公司投保誠信險。當公司出現誠信問題,導致投資者受到損害時。保險公司必須負責賠償,這樣一方面保護了投資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使保險公司為了自己不受利益損失,必然加大對投保公司的監督,通過市場行為進行監督,降低監管成本。

  四是實行市場退出機制。對那些不遵守行業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業或個人,出現失信行為後要將其驅逐出相關行業。如對會計造假的中介機構進行取締,對會計造假的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註冊會計師不允許繼續從事相關職業,對會計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提高造假者的成本,降低造假收益。

  2、加強會計誠信的法制和政府監管力度,發揮法律和行政力量。

  從有關會計的法制建設來看,目前需要解決懲治造假的“精確制導”問題。所謂會計法治的“精確制導”是指:明確由什麼人啟動對會計欺騙的訴訟程序,改變“民不舉、官不糾”的局面,使違法企業浮出水面;明確規定會計真實性的具體法律標準,鎖定少數重大違法企業和最惡劣的行為,解放大多數企業;明確規定企業負責人是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主要責任人,把會計人員解脫出來,集中打擊關鍵目標;明確區分會計責任和審計責任,瓦解兩者的欺騙聯盟。此外,為了改進會計的法制建設,還應儘早制定會計法實施細則,作為對《會計法》的細化和延續。這樣在執法過程中容易操作,自然也就加大了法律的約束力,有利於推動《會計法》的全面貫徹落實。

  從有關會計的政府監管來看,應當解決政府在會計誠信建設的定位問題,把政府在會計誠信體系中的作用明確起來。現在社會上之所以出現很多的會計失信行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及時有效的受到嚴厲的懲罰,所以造成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行為屢禁不止。因此必須通過加強政府對會計誠信的監督和管理,有效發揮其對會計誠信的激勵約束和對失信行為懲罰的雙重機制。切實對那些信譽高且公正的會計中介服務組織和信用程度高的企業以及相關人員給予較高的經濟利益,對那些信譽低、幫助企業弄虛作假的會計中介服務組織和嚴重失信的企業,要給予嚴厲的懲罰,以至逐出市場,凈化會計環境。要着力解決政府監管部門的責任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各種監督管理部門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對查出的問題負責執法和監督,對未發現的問題不負任何責任。因此,政府監管也應該引入風險機制,應明確執法者和監督者的責任,這樣有利於杜絕執法和監督過程中不正當的行為。同時更要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各級政府應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地方保護,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浮誇風,把誠信作為一個地區、部門考核的政績指標。

  3、加強社會教育機制,啟發行為人的良知。

  誠信在多大範圍和什麼程度上為人們所接受,取決於誠信的宣傳和教育。要讓人們認識到,誠信是重要的並且有益的,誠信是必然趨勢,不誠信的人終究要倒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取之有害”。非誠信行為是佔小便宜吃大虧,是飲鴆止渴,為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會計誠信教育的主要對象,應當是掌握會計誠信水平支配權的強勢集團,包括企業負責人,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政府官員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伙人,而不僅僅是一般的會計人員,我們長期以來企圖通過提高會計人員地位和業務水平,來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事實上收效甚微。用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準來減少會計造假,是隔靴搔癢,作用將十分有限。教育要求以事實為基礎。糾正人們的行為將有賴於有效的獎懲措施的建立和實施。即通過獎懲措施的實施使不誠實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誠實者獲得獎勵,從而使得選擇誠信成為一種理性行為。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當理性人衡量了誠信行為帶來的收益——光明的職業前景、融洽的同事關係、良好的社會信譽;與不誠實者將付出的成本——晉陞無望、時刻面臨失去工作的威脅、受到同事的鄙視和冷淡;那麼,理性的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從而,誠信教育將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說教,它將成為一種自覺的、理性的選擇。

  4、加強社會監督與評價機制,發揮社會力量。

  從有關會計誠信現狀來看,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監督體系,是我國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有一則小故事,頗有意味:一位留學生在國外乘公共汽車逃票,當時並沒有對他罰款,他自以為洋洋得意,誰料畢業找工作時才發現已被記錄在案,雖然學習成績優秀,求職卻遇到障礙。他因小失大,後悔不及。這則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深思…我們是不是可以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本國現實情況,用規模先進的信息數據庫記錄大量企業與個人的資金往來與商品交易的種種資料,提供客戶查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記錄,在工商註冊、銀行貸款、消費貸款、個人信用卡服務以及人才聘用等,將受到制約。相反,為鼓勵獲得守信等級高的企業將可優先獲得發行股票和銀行貸款等各項優惠條件。用完善的會計信用制度,來制約會計領域中的虛假行為。

  主要參考文獻:  會計誠信問題的經濟學思考   方飛虎  淺談會計人員基本職業道德——不做假帳   朱秀華

  重塑會計誠信   蔣巧林

您正在瀏覽: 論會計中的誠信原則
網友評論
論會計中的誠信原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