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愛國演講 >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

手機:M版  分類:愛國演講  編輯:小景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 標籤:講話稿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一)

  楊維風副校長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

  再過五天,12月13日,是我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國家公祭是對死難者的最高祭奠。國家公祭日是一個國家為了紀念曾經發生的重大民族災難而設立的國家祭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紀念戰爭中的死難者已成為國際慣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設立國家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祭奠在戰爭中死難的國民,增強當代人對國家遭受戰爭災難歷史的記憶與珍愛和平的情感。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的衛國戰爭紀念館等,每年都舉行國家公祭。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活動。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1937年日本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是侵華日軍罪惡行徑的典型代表,是侵華日軍公然違反國際條約和人類基本道德準則製造的特大慘案 .南京歷史悠久,有着6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約450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侵華日軍從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開始,在南京進行長達六周的慘絕人寰、震驚中外的血腥屠殺,手段野蠻殘忍,且姦淫、搶劫、焚燒和破壞並舉,使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文明史上駭人聽聞的暴行,是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犯罪,它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痛。

  "歷史是不能忘卻的","忘記歷史意味着背叛".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種種罪行,不能忘記30萬中國同胞的遍地屍骨和鮮紅血浪,不能忘記中華民族不甘屈辱與頑強抗爭的歷史。今天,我們重溫歷史,是為了沉痛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是為了揭露和批判侵略者兇惡殘暴的戰爭罪行和日本右翼勢力重走軍國主義老路的不軌圖謀,是為了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是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在人類歷史上重演,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

  歷史承載着過去,警示着未來。重溫歷史,以史為鑒,我們更能體會到貧弱將被欺負,落後就要挨打;更能體會到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哪有我們個人的安寧。國家統一強大,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與義務。少年強則國強,民族的未來,中華的偉業,重任在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更在於我們青少年。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好好學習、奮發圖強,用自己的行動,愛我祖國,強我中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不懈努力。

  衷心祝願我們的世界和平美好,我們的祖國繁榮富強,我們的人民幸福美滿!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二)

  甲:1931年9月18日,這是一個讓中國人永遠無法忘記的日子。

  乙:在這一天,日本侵略軍用炮火襲擊瀋陽城,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甲:在這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大搏鬥中,我們的前輩以自己前仆後繼的鬥爭和英勇無畏的犧牲,戰勝了殘暴的敵人,換來了最終的勝利,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

  乙:下面讓我們有請劉曉偉老師做國旗下講話。

  國旗下講話 ——"勿忘國恥,勿忘九一八"

  時間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的瀋陽城外,東北軍北大營。東北9月的天氣已有涼意,經過一天操勞的北大營第7旅的將士們,伴着窗外皎潔的月光漸漸進入了夢鄉。營前,只有幾名哨兵抱着槍來回踱步,以抵禦四周的寒氣和睡意的困撓。而此刻,離大營不遠的高梁地里,幾百雙貪婪的眼睛,正從四面八方緊緊盯住北大營的營門。這眼光,似惡狼,閃現着撲食前的焦灼、緊張、興奮和殘忍。就是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經過精心策劃自行炸毀了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並布置假現場,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遂以此為借口,炮轟瀋陽北大營中國軍隊駐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軍在短短的4個多月的時間裡便侵佔了我國的東北三省,並以此為發端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緬懷漫漫歲月,凝聚縷縷遐想。如果說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寫滿了中華民族的血淚和創痛,那麼,"九?一八"事變無疑是其中最深的一道創傷。但面對着侵略者的槍炮,我們的先烈們,進行了英勇的抗戰。這一戰,就是14年。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華民族付出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的代價,用3500萬鮮血和生命鑄成了一個大國的尊嚴,鋪就了民族復興之路。

  每當到這個時候,曾經淪陷的瀋陽城內汽笛長鳴,警鐘長響。然而——這種紀念,絕不僅僅是為了重溫抗日戰爭勝利的喜悅和歡欣。

  今天,我們紀念這段歷史,就是為了不要忘記那些曾經為民族犧牲的人們。那些拋棄家庭、走上戰場的人們,他們願意用生命來換取民族的生存,這是我們不得不以崇敬的心情來紀念的。

  今天,我們紀念這段歷史,就是要讓我們不要做胸無大志、庸庸碌碌混日子的學生,而要時時不忘正直向上、熱於求知的新時代之風,要繼承先烈們的敢於擔負天下責任的勇氣。那些在最艱苦的歲月里,為民族正義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是最光榮的。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他們。而我們,我們這些在平凡的日子裡樹立了為正義事業奮鬥的學子們,也是光榮的,因為我們正在為這個民族的將來作着重要的準備。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故今日這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同學們,你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你們如花年齡,朝氣蓬勃,你們最富有生機和活力,最富有創造性和想象性,應當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取得優異成績;不斷加強和鍛煉自身素質,銳意進取,揚長避短,提高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識,牢固樹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鬥終身的崇高理想,時刻準備着為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牢記過去才能避免悲劇,珍惜和平就需要記住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遠去了硝煙后,我們還應記着歷史和責任,而認真讀書,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中華之騰飛而不斷努力則是大家的責任。讓我們一起努力,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鬥。

  謝謝大家。

  乙:感謝劉老師的講話。同學們,時光荏苒,被欺辱的黑暗年代離我們這些21世紀的學生已經很久遠了。金色陽光中的我們,雖然不需再用刀槍去搏擊在那血色的戰場上 ,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甲: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日本還在參拜靖國神社;日本的教科書還在美化自己的侵華事實;日本人還堅持認為當年他們對我們寶島台灣的奴化統治是最人性化的殖民統治……

  乙:今天我們紀念"九一八",反思過去,就是為了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為能讓大家更清楚地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對所有中國人有多麼重要。

  下面有請初二(1)班范琪然,蔣浩翔兩位同學帶來的詩朗誦《不能忘記》。

  不能忘記

  怎能忘記,八十三年前的今天,關東軍罪惡的炮彈,射向北大營,炸響在瀋陽人家裡

  怎能忘記,八十三年前的今天,一味妥協、不抵抗,助長了東洋人蛇吞象的野心和口氣,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從此踐踏了我們華夏民族的土地!

  怎能忘記,八十三年前的今天,日本法西斯侵華炮火隆急,燒到了遼河兩岸,長白土地,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肥田沃土啊,遍處插上了醜陋的膏藥旗!

  不能忘記,公正的國聯挽救不了中華民族,日寇肆意屠我同胞戰友,殺我姐妹兄弟,三千萬的骨肉同胞啊做了亡國奴隸!松花江浪滔滔啊遼河嗚咽哭泣,這血淚仇、民族恨,我們怎能忘記!

  不能忘記啊,不能忘記,戰火從東北平原燃到了中州大地,從萬泉河畔到白樺林里,到處扯起了抗日的義旗。民族被激怒了,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

  不能忘記啊,不能忘記,邪惡打不過正義的真理,地道戰、地雷戰、陣地戰,戰戰都戰出了中華兒女的骨氣與豪氣!堅韌、勇敢的炎黃子孫啊,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全面徹底的勝利!

  不能忘記啊,不能忘記,八十三年的今天,地球村的發展一日千里,人民再不允許歷史的醜劇悲劇重演,塵封的棺材生不出饕餮的希特勒抑或東條英機!-------和平與發展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不能忘記啊不能忘記,不能忘記九一八哀號的歷史,更不能忘記我們民族的尊嚴與骨氣,我們愛好和平,但我們無所畏懼!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國運中興、民族振起-------不能忘記啊不能忘記,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甲:今天,我們紀念這段歷史,就是要讓你們不要做胸無大志、庸庸碌碌混日子的學生,而要時時不忘正直向上、熱於求知的新時代之風,要繼承先烈們的敢於擔負天下責任的勇氣。

  乙:那些為了正義事業付出汗水、鮮血乃至生命的人們,心中必然有對正義的熱切追求,心中必然保存着自古以來君子報國的勇氣。正義與勇氣不是天生的,是在後天的生活學習中塑造的。

  甲:那些在最艱苦的歲月里,為民族正義事業做出貢獻的人們是最光榮的。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他們。

  乙:而你們這些在平凡的日子裡樹立了為正義事業奮鬥的學子們,也是光榮的,因為你們正在為這個民族的將來作着重要的準備。

  甲:願先輩們用熱血和信念點燃的民族復興之火,永遠照亮我們!

  乙:讓我們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對待生活,對待身邊的每一件事。

  合: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日子——九月十八日。

您正在瀏覽: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
網友評論
勿忘國恥國旗下講話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