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導遊詞 > 張家界鳳凰古城導遊詞

張家界鳳凰古城導遊詞

手機:M版  分類:導遊詞  編輯:得得9

  張家界鳳凰古城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鳳凰古城做客。現在大家所在的地方,是被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先生稱讚為中國兩座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湖南鳳凰古城。這裡與風景名勝區湘西猛洞河、貴州梵凈山毗鄰,是湖南懷化、吉首和貴州銅仨三地間的必經之地,是著名作家沈從文的故鄉。鳳凰風景秀麗,名勝古迹很多,歷來是人們遊覽的勝地,自古就有東嶺迎輝、南華疊翠、龍潭魚火、山寺晨鐘、奇峰挺秀、溪橋夜月、蘭徑樵歌和梵閣回濤等八大景。城內,古代城樓、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現在仍是風采依然;城外,南華山圄家森林公園、唐代修建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黃絲橋古城,地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和神奇的風動岩、壯觀的尖多朵瀑布、神秘的高達不峽、三門洞將軍岩以及如畫的電糧山、鳳凰山、象鼻山、天星山、臘樂山都在向您招手, 《邊城》、 《湘女蕭蕭》、 《湘西剿匪記》、 《烏龍山剿匪記》、 《血鼓》、 《粟裕大將》等十多部影視劇也曾在這裡拍攝。

  風凰不但風景秀美,而且人傑地靈。浙江處州鎮”總兵鄭國鴻、貴州提督田興恕等民族英雄和中華民圄第一任內閣”崽理熊希齡、著名作家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都是鳳凰人。

  沈從文故居

  現在沿着石板小路,來到中營街10號,這裡就是我圄著名作家和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的故居。

  沈從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6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先生就誕生在這座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里,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1917年,沈先生15歲時,因家道中落,參加湘西土軍,離開了家鄉,輾轉於沅、澧、酉水流域,親歷了如火如荼的戰爭,從而激發了創作慾望。1919年,沈先生隻身來到北京,開始了他從文的艱苦生涯,創作了《邊城》、 《湘西》等一系列文學作品,不久就蜚聲中國文壇,幾乎與年長他?0多歲的魯迅先生齊名。20世紀50年代之後,沈先生潛心於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寫出了驚世之作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的作品與人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謙遜、勤奮、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創作的500多萬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學瑰寶,給後人研究舊中國和舊湘西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欣賞和研究沈先生的作品,在欣賞他故事清新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蘊藏的熱情;在欣賞他文字樸實的同時,不要忽略那背後隱伏的悲痛。現在大家一起去尋覓沈先生作品中的溫馨甜美,去體會喧嘩後面的那片寧靜,去遊覽人們向

  往的"世外桃源"一邊城。

  陳氏宗祠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朝陽宮,又叫陳家祠堂,是鳳凰24家宗族祠堂的代表之一,它坐落於古城區內的西門坡,民圄四年(公元1915年)由鄉紳陳氏發動族人所建,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湘西王陳渠珍又率族人擴建整修,那時,每午的祭祖族議均在此聚會。

  陳家祠堂分為正殿、戲台、左右包廂等,組成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四合院,尤其是進門處的古戲台,更是別具特色。一副"數尺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賢有惠有神仙"的舊對聯和戲台上的八幅戲曲壁畫,是不是令大家生出一絲的懷古之情呢?

  熊希齡故居

  順着小巷的砂石板小道,從大成殿——即孔子廟的挑檐下經過,然後來到文星街10號,這裡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先生的故居。

  熊希齡,號秉三,1870年7月23日出生在這間小平房裡。熊先生少年時就有湖南神童之稱,15歲中秀才,21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俗稱”點翰林)。

  熊先生少年時期就具有憂國憂民之心,9歲時,他的私塾教師出了一副上聯: "栽數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對出了下聯: "鑿一池水,窺天地盈虛。"一時傳為佳話。中舉后,新科舉人熊先生作畫以言志,他畫了一幅不起眼的棉花,並題詞"此君一出天下暖"令四座皆驚。

  熊先生成名后,積極主張維新變法,曾創辦《湘報》、時務學堂和常德西路師範學校,是湖南與譚嗣同齊名的維新派中堅。我圄的一些著名革命家如向警予、林伯渠、騰代遠、國民黨左派宋教仁、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等都是熊先生的學生。後來,熊先生出任東三省財政監理官、熱河都統、財政總長等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就任中華民圄第一任政府總理,當時的這一任政府被輿論界稱為"才子內閣".後來,因熊先生反對袁世凱獨裁,被袁世凱逼迫解散內閣,辭去”總理職務。

  從此,熊先生轉而獻身實業和慈善事業,並開辦香山慈幼院,收養了一大批孤兒。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鳳凰縣遭大旱,絕大部分田士無收巾熊先生知道消息之後,送來賑災款大洋10萬元(其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捐大洋4萬元),救助了很多災民b晚年,熊先生就任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會長,積極投身抗日戰場戰地救護,其功德可昭日月。1937年12月5日,熊希齡先生病故於香港,享年67歲。

  城樓及古城牆

  鳳凰縣城所在地原名鎮竿,元明兩朝為五寨長官司所在地,當時建有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改土城為磚城。清康熙年間,鳳凰直隸廳,廳通判、總兵和辰沅水靖兵備道衙門設在這裡。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建石城。石城周長2000米有餘。開設四座城門,缽門叫升/恆門,南門叫靜瀾門,西門叫阜城門,北門叫壁輝門。各有巍峨的城樓。1940午,囿民黨第九戰區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以"城堡一旦落於敵手,反玫不易,而不利於空襲疏散"為由,通令所屬各縣將所有城牆拆除。鳳凰東、北二門因防水需要,僅拆除城垛碉樓,其他城門城牆全部拆除。所以,現在只能看到東、北二門連接其間的半壁城牆。

  現在各位看到的是北門,門外的一道小木橋和碼頭上有搗衣女的身影等景象,想必大家在電影《湘西崇!座記》、《邊城》、 《湘女蕭蕭》、 《血鼓》以及電視劇《烏龍山剿匪記》里已經見到過好多次了,不知大家是否還有印象?

  沿着半壁舊城牆,出東門,是旅遊商品一條街。這裡的六色坊有很多苗族的民間工藝品供大家選購和參觀,獲得聯合國頒證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吳景蓮(吳花花)女士的扎染工藝品和東門內熊氏的蠟染國畫更是別具一格,曾受到著名畫家張仃先生的好評。

  虹橋及沙灣風景區

  現在來到虹橋,這座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加修,橋面上原有吊腳樓亭,亭內設有12家店鋪,1956年因修公路,原樓亭和兩側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橋下,可以看到一排有百年歷史的舊吊腳樓。吊腳樓下是鳳凰傳統體育節目——賽龍舟的地方。每到端午節,人們就將兩隻運貨的木船捆紮起來,在這個小河灣里一爭高下,在沈先生的作品里,翠翠不就是在這樣的吊腳樓下看龍舟嗎?

  下了橋,步入沙灣,可以看到鳳凰縣舊時八大景中的"溪橋夜月"、 "龍潭漁火"、 "奇峰挺秀"三大景。

  現在看到的是萬壽宮,又叫水府廟,因為是江西商人所建,大家習慣叫江西會館。萬壽宮佔地4000多平方米,是鳳凰最大的民間建築物。宮內的遐昌閣仍然保留完整。

  三王廟

  現在到達的地方是三王廟,又叫天王廟、三侯祠。

  相傳北宋時有三個叫楊應龍、楊應虎、楊應豹的同胞兄弟,武藝超群,在湘鄂西一帶保邊衛民,立下赫赫戰功,所以被皇上一起封侯並立廟祭祀。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鳳凰廳同知傅鼐為實行其對少數民族的"剿"、"撫"兼施的政策,修建三王廟,三王廟建成后,人們常常在此地祭祀,求子乞福,一些墨客騷人也常在此地吟詩作畫。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十一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在此地召開大會,響應辛亥革命,誓師起義,並在此地慶祝辛亥革命的勝利。

  三王廟正殿供奉的就是三王。後殿供奉的是苗家的始祖——儺娘。相傳在原始洪荒時期,這裡發生過一場特大洪水,只有一對兄姝逃脫性命。為了繁衍苗家人群,兄長提出與妹妹成親,妹妹認為兄妹不可成,於是二人從高山上各甩出一葉磨盤,求天地作公斷。兩葉磨盤滾下山後,鬼使神差地合成了一副,於是兄妹兩人拜堂成了親,將苗家繁衍了下來。因此,在千里苗山,流傳着一句歇後語:兄妹拜堂,地久天長。當然,那只是過去特殊時代發生的故事。這裡現在還廣為流傳着儺棠戲和儺舞,也是從祭祀儺公儺娘的儀式中發展起來的。

  沈從支墓地

  大家沿着當年官道,到達瀧從文墓地。這條官道,是明清時期鳳凰惟一通向外界的大道,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廣總督林則徐曾從這條官道來剄鳳凰視察,然後向朝廷奏呈: "苗疆田土瘠薄,刀耕火種,終年勤勞所獲不多,豐歲僅供口食,一遇歉收,輒形匱乏",建議將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所欠電租5000餘擔全數減免,將歷年被水沖刷損壞的電田223畝報廢,體現了這位民族英雄憂國憂民的情到了沈氏墓地,上了幾步石級,首先看到的是一幅斗方大字: "興廢周知",這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手跡。1911年11月,鳳凰紳士田應全、唐力臣等人為響應辛亥革命,集結了鳳凰、乾州、花垣、松桃四縣苗、漢、土家人民舉行武裝起義,迫使駐鳳凰的辰沅永靖兵備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並在鳳凰成立了新政權——湘西軍政分府,黎元洪知道后,欣然命筆,為鳳凰題寫了這幅大字。

  再 ̄土幾步,看到的是黃永玉先生為紀念表叔瀧從文而題寫的銘文:"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

  沈先生的墓地沒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塊原始狀態的五色石矗立其間;這裡沒有雕欄玉砌的裝飾物,只有一條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橫貫其間,象徵著沈先生永遠與普通民眾在土起。

  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撤在面前這條沱江里,一半就葬在這塊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這條沱江,發源於大地又回歸大地;他像陪伴他的這塊五色石,來源於大地叉回歸大地!

  作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寫着沈先生的手跡:

  "照我思索,能理解拭;照載思索,可認識人。"

  是的,正是這樣上種信念,使沈先生捨棄升官發財的從軍道路9選擇了清苦的從文生涯;正是這樣一種信念,使沈先生揮動了他那如櫞巨筆,將他認識的湘西人介紹給世界。

  墓碑的背面,刻寫着沈先生妻妹張允和女士的銘文:

  "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

  這四句話,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沈先生的土生。 這四句話每句的最後一個字,聯起來是沈先生一生的寫照:從文讓人!

  是的,沈先生是十分謙讓的,他不爭利,在文壇上默默耕耘着。但是,沈先生在做文學時又是從來不肯讓人的,他用"一切只是一個起始"鼓勵自己,上下求索,永不滿足,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鄉土文學大師。

  沈先生屬於中國,屬於世界,但首先屬於莽莽大湘西。

您正在瀏覽: 張家界鳳凰古城導遊詞
網友評論
張家界鳳凰古城導遊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