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公眾演講 > 停止與開始

停止與開始

手機:M版  分類:公眾演講  編輯:小景

  在這個人人爭先恐後日夜兼程的時代,有誰肯逆風而行,想一想有關停止的話題么?

  停止,和躲避、放棄、失敗等字眼一樣,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總帶有某種消極、貶抑的色彩,不怎麼討人喜歡。然而停止卻是宇宙間的節奏。在寬泛的意義上,停止包含了拒絕、關閉等涵義,是當下生活的中止,同時也潛伏了新生長的可能性。從自然物事到社會人生,停止劃出了一道分界線,分隔開兩種明顯區別甚至是極端對立的狀態。

  黑夜停止之時是白晝,陸地停止之處是海洋。狂熱的意識形態運動停止之處是安定正常的社會生活。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隔了數百年的遙遠距離的兩個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爾感嘆:這無邊蒼穹的無窮寂靜使我戰慄!靈魂都顫抖了,語言只能遁隱,於是試圖解釋的動機最終讓位給了皈依,前後的性質完全不同;康德讀出了啟示,由“頭上的天空”聯想到“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裡,二者是同樣的莊嚴整飭。他倒是說了什麼,但前提是一定也沉默過,而沉默當然是語言的停止。語言停止處,是“道”的邊界,是老子“恍兮惚兮”的“精”或者“真”,因此連一向信奉實用理性的孔子都不禁表示:“予欲無言。”停止每每意味着變化,至少是變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腳點是在新與舊的結合處,充滿了辯證法的精神。想一想夏天驟雨前的天氣吧!樹葉忽然紋絲不動,萬籟俱寂,安靜得古怪,然而即刻就會電閃雷鳴,將世界重新安排。

  我們不妨再把視線投向身邊,既然萬物的運行都遵循這一定律。一對平素打打鬧鬧出言無忌的青年男女,突然變得相對無言,眼神躲躲閃閃。很可能一簇激情的火苗正在雙方心底暗暗點着,等待着熊熊燃燒。夫妻長期反目舌戰,忽然有一日偃旗息鼓,不排除重修舊好,但更大的可能是彼此厭倦到了極點,懶得吵鬧了,要分手了——而分手意味着舊的結束和新的開始。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視聽關閉時,內心生活的生動活躍才有可能,那是外界聲色形相在靈魂之門前的停止。去了一趟新疆西藏,置身高天遠地的風景和善良淳樸的人們中,會有一種生命更新的感覺。那是擁擠喧囂冷漠狹隘的都市生活的暫時停止。當追名逐利的腳步停歇時,才有心境欣賞大自然的美,體會月色溶溶,楊柳依依,微風燕子斜,細雨魚兒出。停下來也才能返歸內心,與真實的自我對話,才能重建與大自然的和諧,才能思考千百年來哲人的思考——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在歌德筆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後喊道:美呵,請為我停留!對於今天的我們,一種加以改動的表述也許更為恰當:美呵,請讓我為你停留!

  大人格、大成就無不自不間斷的停止中生長出來。印度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倘不是棄絕了宮廷生活出外苦行,便不會有菩提樹下的覺悟,自然也誕生不出大慈大悲以眾生為懷的佛教。法國畫家高更毅然中止了巴黎證券商的富裕生活,遠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熾烈的熱帶陽光下,一支畫筆點燃了張張畫布,也燒旺了當時尚屬寂寂無名的象徵畫派的聲譽。一個時代如果總是讓人眼花繚亂,一個人如果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那個時代可能罹患了病症,而那個人所忙碌的事情的價值大可懷疑。何以匡正?把腳步放慢,直到能聽到心跳的聲音。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覺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兩邊的東西。

  即便目標明確,停頓也是必要的。畢加索一生高峰不斷,齊白石衰年變法藝臻極境,奧妙之一,便是他們在繪畫藝術之外,還不斷溫習停止的藝術。在停止中才能反省,才能醞釀著突變,完成對自我的超越。

  所以,耶和華創世,將第七日作為安息日,後世的人們也在這一天停下手中的活計,以便默誦神恩,使靈魂親近神聖。停止以極端的方式證實着生命的不息和更新。

  現代生活的一大弊端是匆促。慾望太多,同時又太急切。快速成為時代的美學,於是生命遭到異化荼毒,目標為手段所替換。日子彷彿一輛狂奔的馬車,然而駕車人在哪裡?快並不是唯一目的,如果方向錯誤,越快只能是越遠。梯子應該搭對牆壁。西方一位管理學大師這樣比喻。我國一位詩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給這件事定位,找到它的坐標,算出其半徑和周長,停下來是必不可少的。此時,停止是一種調整和校正。在新世紀的喧囂紛亂中,守護什麼?放棄什麼?我需要和眾人一樣么?即便沒有資格談論對時代負責,總該對自己負責吧。不再有救世主和導師,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立法者。試一試停止吧,停止是為了重新上路。在現狀與超越之間,停止是一座橋樑的名字。

  據說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口立着這樣的標牌,提醒人們留意兩側的風景:“慢慢走,欣賞呵!”慢慢,也就接近停止了。只有停下來才能欣賞到、讀懂一些好的東西,試一試停止吧!如果我們囑望於新的開始的話。

您正在瀏覽: 停止與開始
網友評論
停止與開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