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講稿 > 會議發言 > 暑期研習營校長工作坊發言稿

暑期研習營校長工作坊發言稿

手機:M版  分類:會議發言  編輯:小景

暑期研習營校長工作坊發言稿 標籤:暑期培訓 黨務工作 辦公室工作 找工作 工作經驗

  暑期研習營校長工作坊發言稿

  閱讀,伴我們一路成長

  我來自河南省三里屯小學。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故事,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我們三里屯小學老師和孩子們的閱讀故事。

  三里屯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小學,1——6年級,6個教學班,300左右的學生。6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在網上知道了看雲老師, 認識了《日有所誦》。我們的兒童閱讀很隨意的開始了。

  一、兒童閱讀體系的形成。

  2010年9月,學校只有三個年級。當我校王t娟老師迎來一個新的一年級時,網上得知,薛瑞萍老師也將帶一個新的一年級,學校就鼓勵她,帶着孩子們跟着薛老師做《日有所誦》。就這樣,一間教室,25個孩子,人手一本《日有所誦》,利用每天清晨到校后及早讀的時間,開始了我校的誦讀之旅。兒歌、童謠、晨讀對韻,《日有所誦》帶給孩子們的開心、和喜悅是顯而易見的,也讓我們感覺到了兒童閱讀的重要。圖書室里陳舊的讀物基本沒有了閱讀的價值。沒有圖畫書,老師學着在網上買;孩子們沒有故事書,我們開家長會、發短信、給家長推薦書目,動員家長給孩子買;孩子手裡的書太少,我們約定同一個班級每個孩子買不同的書,自己讀後再"圖書漂流"、後來學校每學期拿出一部分資金為班級書架充斥圖書……有了故事書的吸引,每天中午到校后,孩子們都會靜靜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書,30分鐘固定的"持續默讀"習慣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次次的家長會、讀書會、誦讀展示會讓家長對老師的工作越來越支持,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和孩子在家裡進行"親子共讀".

  2011年秋天,當王t娟老師準備在噹噹網為本班孩子訂購第二冊《日有所誦》時,另兩個年級的語文老師主動要求,她們也要帶着自己班的孩子做《日有所誦》,讀故事書。就這樣自發的每天早上《日有所誦》、中午"持續默讀"讓我們感到完滿、自足,讓我們這所只有50多個孩子的村小的老師們心中有了尊嚴和希望,不再自怨自艾。

  學然後知不足。是的,足不出戶、網上搜索雖也是一種學習,但總覺得不通透。於是,我決定帶老師們走出去、看一看!2013年——2016這幾年,我們連續委派老師參加過親近母語兒童閱讀論壇、南京種子教師研習營培訓、成都看雲工作坊,漸漸地,《閱讀力測試》、《全閱讀》跟了進來,閱讀課便固定在了課程表上;吟誦、繪本也次第跟進。今春跟隨圖書項目,有餘力的老師開始了"節令"課程。

  因為喜歡、因為自覺、也因為單純、更因為堅守,現在回想,每一種課程的進入,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3  +   X

  《日有所誦》 "持續默讀" 吟誦  繪本 《全閱讀》 節令課程

  《閱讀力測試》

  兒童閱讀課程

  二、感謝兩次美好的兩次相遇

  (一)與孔老師的相遇。

  2014年起,我們的兒童閱讀在當地小有影響,陸續有老師到我校學習兒童閱讀課程,每一次活動,對自己都是一種檢閱,剛開始感覺還好,展示多了,我校語文教師自身素養與實踐相脫節的弊端逐漸暴露。兒童閱讀的推進和提升遇到了瓶頸。我很焦急!非常慶幸,2015年8月25日,我們有幸請到孔曉燕老師來我校指導:《日有所誦》通講、吟誦的聲韻分析、繪本課的講述,以及如何與孩子們相遇,針對教師,更是直中要害,指出我們"學習力不足、思考力不強"、"日用而不自知"的短板。孔老師不僅向老師們解疑答惑,還幫學校理清了閱讀思路和發展方向,並推薦學校參加了OCEF圖書項目。在OCEF教師、學校成長共同體里,老師們不斷上傳學習心得、通講記錄、閱讀活動記錄。11月,在OCEF幫助下,我們夢寐以求的"繪本閱覽室"建成,290個孩子參加了神聖的傳書儀式、每班每周可以到閱覽室上一節繪本課。

  (二)和劉倩老師的相遇

  和劉倩老師的相遇緣於校長期末約談……說實話,以電話形式主動邀約談工作,對我,還是第一次,在做兒童閱讀的過程中,作為校長,我始終抱着"支持但不強求"的態度,所以,每一種課程的進入,都發自老師的意願,但老師的願力不同,認識度的差異等,造成各個年級的兒童閱讀程度參差不齊。那次通話,倩老師給我最大的點悟:1、要給行動的教師大大的鼓勵。2、不必要求完美,10個中的6、7個能做起來就很好了。3、推行兒童閱讀,尊重教師的個性與學校層面的行政推動並不矛盾。

  所以,今年春季一開學,我就設計了本學期的教研計劃:

  1、日有所誦磨課——意在提升研課能力,促進年級間的交流,使每位語文老師對《日有所誦》形成整體概念。例如,本次磨課從一年級開始,逐級上升,每位老師自選一個單元,獨立備課,集體觀摩,課後及時交流,剛開始,評課時還有點拘謹,慢慢就放開了,有時就是直指不足,後來老師們開玩笑說:"以後不能這樣只說缺點啦,我們也需要鼓勵啊!"打開壁壘、觀課議課,不僅對《日有所誦》的整個體系有了認識,也促進了互相學習、自我提升的動力。(課件:公眾號)

  2、吟誦課展示。我一直想把《日有所誦》和吟誦作為學校的特色課程來做,但我們的吟誦參差不齊,剛加入的老師也跟着做,但明顯認識不夠。所以為了帶動全體教師行動起來,全面推進吟誦教學。繼《日有所誦》磨課之後,我又安排了"吟誦課展示"活動。(從六年級王t娟老師的班級開始,因為她做的最早孩子們馬上就要畢業了)六年級的《峨眉山月歌》、五年級的《木瓜》、四年級的《芙蓉樓送辛漸》……我感覺,這樣有計劃、有布置、有落實的教研活動,是老師們提升的非常快。

  二、豐富的書香活動建設

  兒童閱讀,需要豐富的活動促進和支撐。學校在教師、學生層面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閱讀活動。

  (一)師生閱讀活動

  1、教師閱讀

  每學期都會為老師推薦新書,這學期我們共讀的書是《薛瑞萍教育教學問答》,每周五例會,會有15分鐘讀書交流。讀完的老師學校要求上傳一篇讀書心得,學校會贈送其下一本書。

  2、多彩的學生閱讀活動

  學生作為校園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活動的最終受益者。每學期,學校都會組織豐富的閱讀活動推動、鼓勵孩子們的閱讀。

  (1)"好書推薦"

  每周的升旗儀式上,會安排固定的時間,由值周班級進行"好書推薦".

  (2)《閱讀手冊》展覽

  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校專門為1——6年級的學生設計了《閱讀手冊》,讓學生養成學生邊讀、邊記、邊思考的習慣。《閱讀手冊》中除了可以記錄好詞好句、精彩片段、所讀所想,每月還為孩子們開闢了"創作小天地"專欄,每一頁的閱讀卡都伴有家長的星級評價。孩子們在填寫的同時還會手繪邊框、插圖,把自己的《閱讀手冊》裝扮得漂漂亮亮。每學期,學校都會開展一次《閱讀手冊》展覽,展示給家長、老師和同伴,上學期,六年級使用了"閱讀護照"孩子們非常喜歡。

  (3)開展"圖書漂流"

  學校的圖書有限,為了讓學生更方便的讀到更多的好書,老師們結合學生的年段特點和興趣愛好,給學生推薦課外讀物,鼓勵、教育孩子節約零花錢購買老師推薦的圖書。我們在每個教室設立了"圖書角",裡面有學校出資購買的優質圖書。同時,在每個班級開展了"圖書漂流"活動,每人都帶兩本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和同學們交換讀。

  (4)親子共讀

  從孩子進一年級開始,我們的第一次家長會,便是"親子共讀"倡議會。提倡晚間20分鐘"親子共讀",並充分利用校訊通平台和微信功能,及時表揚優秀的家長。接下來,每學期的家長會,都會選出堅持"親子共讀"的家長典型發言。

  (5)誦讀展示會

  每年的六一文藝匯演前,是學校多年來固定的節目——分年級誦讀展示。我們會邀請全體家長觀看孩子們的演出,內容以《日有所誦》為主,去年的展示活動第一次融入了4——6年級的125個孩子吟誦《短歌行》,今年,5、6年級合吟《木瓜》,家長們讚嘆不已。

  (6)"故事會"

  "故事會"為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展示搭建了舞台。孩子們講述的《不一樣的小豆豆》、《鴨子說"不可以"》、《最美最美的中國童話》等節目陸續登上了我市電視熒屏。

  (7)繪本劇表演

  繪本劇表演的靈感來自故事會講述和繪本閱覽室的建成。今春的繪本劇表演孩子們表現的棒極了。(課件)

  閱讀,照亮了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溫潤着每一個孩子的生命。

  (二)多元評價激勵,呵護閱讀興趣。

  呵護閱讀興趣,培養終身閱讀者,是我們的方向。為此,學校每學期會在不同層面進行激勵評價。

  "書香家庭"——學年末,由家長提出書面申請,提供家庭書架圖片,經學校考察后評出的"書香家庭"將頒發榮譽證書,和《朗讀手冊》一本。

  "書香班級"——積极參加學校的閱讀活動,閱讀氛圍濃厚,能開展獨具特色的班級讀書活動,班級書架圖書流動量大的班級學年末能被評為"書香班級".

  "我是小書蟲"勳章——學期評選班級"小書蟲",並頒發三里屯小學特製的勳章。

  "閱讀小明星借書卡"——本學期的校級"閱讀小明星",學校專門為他們定製了精緻的"借書卡",享受一學期到圖書室、繪本閱覽室的自由借閱特權。

  "最美閱讀手冊"——記錄孩子最真實的閱讀軌跡,與同伴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穫,讓孩子的閱讀更好地"呼出".

  曉艷老師說過,不管你身處何方,也無論你處於哪個層次,只要在做閱讀,就有被看見的機遇。2015年4月,我校王t娟老師成功入圍"親近母語"——"2015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稱號;2015年7月我校王茂寧老師入選"親近母語"——"春桃計劃"公益講師;2016年4月我們三里屯小學成功入圍"2016閱讀改變中國"年度書香校園。閱讀讓我們實實在在體驗到了教師職業尊嚴和幸福!

  感謝大家的看見!

  張 敏

  孟庄鎮三里屯小學

您正在瀏覽: 暑期研習營校長工作坊發言稿
網友評論
暑期研習營校長工作坊發言稿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