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亂彈八卦 > 教育管理感悟三:不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教育管理感悟三:不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手機:M版  分類:亂彈八卦  編輯:得得9

教育管理感悟三:不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標籤:個性簡歷 大學生入黨 學生幹部 教育的智慧 愛的教育

  以前在網上看過這麼一個說法:天才和人才的區別,就是天才的“天”是人上添“二”,而人才的“人”是人上添“一”,所以天才和人才的區別就在於,天才都有點二,人才都是一根筋。

  網友們的說文解字和調侃乍聽起來似乎有些可笑,但細細一想還真是有這樣。“二”其實是一種鄙俗的說法,換一個角度說,應該是指人的個性和特有品質。天才的誕生和出現,往往是張揚個性,大膽創新,勇於嘗試,發揮特長,挖掘自身潛能的結果。天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往往會讓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過程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而現實中一些所謂的人才,雖然接受了長期的學校教育,學歷水平高知識積累多,但由於中國教育過分倡導中規中矩,不偏不倚,所以這些人循規蹈矩,缺乏創新精神,想問題一根筋,辦事情一條道兒走到黑,也就很難取得什麼成就。

  司馬光幼年砸缸救人,德國的高斯上小學時就運用數列對自然數求和,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質能關係”,俄國的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中國現代數學家陳景潤完成哥德巴赫的猜想等等,都是因為他們能張揚個性,具備敏銳觀察能力大膽創新精神,所以才取得驚人的成就,被冠以“天才”之譽。然而,在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扭曲和教育理念的落後、教育模式的陳舊,一定程度上印製了人的個性張揚,束縛了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思維品質的形成。從小學、初中、高中直至接受高等教育,學生的個性和特有品質一點一點的被抹殺,不同個體的稜角在教育大潮中被打磨殆盡,最後的結果是,這些人進入社會後都循規蹈矩,唯唯諾諾,謹小慎微,雖被貼上了“好人”和“道德楷模”的標籤,但卻在促進精神成果的轉化、生產力發展上卻毫無建樹。

  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顯示,他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同時,經過調查他們還發現,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據此,有人質疑,恢復高考三十餘年來,在我們社會中所謂的“頂尖人才”行列中,很難發現高考狀元的身影!中央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也認為:“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培養出來的”。其實,袁教授的觀點也有失偏頗,不是學校教育培養不出人的創新意識,而是我們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太死板,過分壓抑學生的個性,根本沒有科學育人的創新目標和方式。

  不可否認,經過幾番改革,從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上看,現行的中小學教材課程增加了創新教育的目標和教學內容,倡導尊重個性開展課堂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習習慣和創新思維意識,向著轉變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一些地方的學校和教師,在唯分數論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依然穿新鞋走老路,用新瓶子裝老酒,教學理念更新緩慢,方法陳舊,一些學校取消了音體美課程的開設,增加高考科目的教學課時,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束縛了學生興趣和特長的培養,大大削弱了新課程的創新教育功能。

  影響和制約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和品質形成的因素不僅僅只有課堂教學方面方式的落後和陳舊,相比之下,僵化和死板的教育管理的制約和影響應該更為嚴重和深刻。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具有教書育人的雙種功能,要培養德才兼備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要有健全的規章制度來規範學生的行為,培養健全人格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受巨大的教育功利和社會壓力的影響,一些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制度過於苛刻、嚴厲、死板和僵化,有些學校甚至實行幾近於奴性化的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精神,沖淡了課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成果,培養出來的只能是連自己生活都不會打點的“學霸”、“乖孩子”、“好人”。

  在中國,這樣的學校教育管理比比皆是,似乎成了教育成功的經驗和法寶。據調查,有“高考工廠”之譽的全國高考名校——河北的衡水中學、安徽的茅坦中學等都是實行極其嚴格地軍事化封閉式管理。茅坦中學實行“全方位立體式無縫管理方式”,衡水中學實行衡水中學“沒有死角”的管理,時間作息制度都極其嚴苛,學生的一天24小時被一張作息表嚴絲合縫地分解掉:早上6時10分進班早讀,直到晚上10時50分下晚自習,休息時間只包括:午飯、晚飯各半小時,午休1小時。有的班主任甚至還要求“統一上廁所”,即規定時間、次數,統一去辦理。連上廁所都這樣要求,其他方面的就可想而知。試想,在這樣緊張的節奏和嚴格的監控中,學生除了按部就班,以固定的格式學習生活外,還能有時間和空間想別的問題,還能激發創新精神發展學生個性嗎?

  名校模式一走紅,其他學校便紛紛效顰,如法炮製,把僵化和死板的管理滲透進了教育系統的所有毛細血管。我們教育學生學生時用的最多的,是“不準”,“不許”,“不能”,“不要”——上課不許“亂說話”,大人場合不能“亂插嘴”等等。久而久之,老師和家長的選擇代替了學生的自主選擇,老師和家長的管理代替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老師和家長的意志代替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學生們變得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自己的主張。在一些農村中學,學校制定的學生規範要求中明確規定了學生頭髮的長度範圍、衣褲長短寬窄的標準,要求學生着裝統一,走路統一,說話語調統一。學生上課都得坐得端端正正、抬頭挺胸,每節課都有被班主任或者德育管理人員從門縫或門玻璃處窺視,學生上課打個盹、做點小動作,稍有不慎,就會抓個現行,扣掉班級量化考核分不說,就會引來一頓暴打或者被罰打掃衛生幾周。每隔兩三周學校德育處的管理人員就會假檢查班容班貌之名進教室檢查學生頭髮、服裝,甚至拿尺子兩學生頭髮長度和衣褲的寬窄,驗證學生頭髮顏色到底是不是燙染的。某農村中學一學生頭髮有些太長,班主任責令其去修理,結果連續修剪了三次班主任還是不滿意,該生一氣之下乾脆理了個光頭,班主任一見勃然大怒,最後叫來家長,讓學生做檢查、承諾打掃幾周衛生才了事。這樣的學生就像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一個規格,一個標準,一個教育模式,教育出來的都是整齊劃一的合格學生,他們的喪失了個性和獨立人格,失去了創新意識,還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成就嗎?

  所以,就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動力的激發而言,用政治化、軍事化、科學化、企業化、成人化的管理手段和模式來管理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是有失偏頗的,那種“全方位立體式無縫管理方式”的管理模式也是不值得稱道的,中小學是每個人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富於幻想,渴望尊重和獨立,擁有一定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人生話題和宇宙奧秘。因此,我們的學校和教師就應該擺脫唯分數論的束縛,走出學生管理的誤區,以賞識態度對待學生,以創新的理念教育管理學生,鼓勵他們合理想象,大膽創新,打破常規,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這才是教育的題中之義和真諦之所在。

  科學家錢學森生前說過: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前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談會上,提出了一個讓“非常焦慮”的一個問題,就是教育缺乏創新理念的問題。其實,要培養傑出人才、創造發明的人才,需要轉變的不僅是大學辦學模式,而且更需要轉變和創新中小學教育和管理模式,讓學生張揚個性,在獨立思考和探究中培養創新思維,做出發明和創作。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創新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國際舞颱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這使得學校創新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尊重和發展學生個性,培養他們善於創新的思維品質變得日益必要和緊迫。

  我們的學校、我們的教師,請不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抹殺了我們的天才!

您正在瀏覽: 教育管理感悟三:不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網友評論
教育管理感悟三:不要抹殺了學生的個性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