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世俗評說 > 透視《百家講壇》,思考中國媒體發展

透視《百家講壇》,思考中國媒體發展

手機:M版  分類:世俗評說  編輯:得得9

透視《百家講壇》,思考中國媒體發展 標籤:科學發展觀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內容摘要】電視節目《百家講壇》的成功,對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媒介與公共文化等問題予以剖析。以《百家講壇》為代表的電視講壇節目證明了,長久以來相對的兩種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是可以很好的相結合,相互滲透,並且共生共存的,因而受到了社會上廣泛的關注。在當今公共文化空間日益萎縮和娛樂風尚過度興盛的社會,不可否認電視講壇節目的出現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電視講壇節目作為媒體向大眾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渠道,對於本土文化的鞏固在一定意義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與此同時,警惕“知識謬誤”以及“互搭梯子”的現象。大眾文化並非庸俗文化,因此,防止把“大眾化”變成“庸俗化”。

  【關鍵詞】電視講壇現象;《百家講壇》;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公共文化;庸俗化

  2001年7月9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推出了一擋時長43分鐘,並且以中國各專業領域中的教授學者們授課的方式,帶有學術性質的電視講壇節目,名字叫做《百家講壇》。《百家講壇》剛開播時,收視率持續很長時間接近為零。而自2005年以來,《百家講壇》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熱潮,相繼開始廣為人知,收視率也節節高升,2006年第一季度躍居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收視率榜首。因此,是否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一個原本大眾認為是枯燥乏味的節目,如今卻是廣受大眾喜歡的呢?

  一、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

  中國是一個以精英文化為主的國家。自古以來,精英文化一直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然而隨着後現代主義文化的誕生和發展,大眾文化似乎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尊重和重視。自從法蘭克福學派燃起對大眾文化批判的戰火以來,許多社會學家、傳媒學家紛紛開始對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的關係予以關注,同時對當代文化結構產生反思。是否精英文化永遠與大眾文化相對立、相排斥呢?筆者認為,不然。

  精英文化主要是以知識分子文化的表現形態為主,確切的說,精英文化是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人文科技知識分子創造、傳播和分享的文化,而“精英”是指社會為其設置專門職業或特殊身份的知識生產傳播應用者。精英文化是社會道德和社會良心守望。本質上是一種自覺的文化,他承擔著教化大眾、導范社會價值的功能;為全社會確立一種普世的信念,並負責向全社會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產品、向民眾傳遞社會理想和理性精神、確立價值尺度和審美標準。出於對社會的使命感和對社會價值理想的關照,精英們一般都與社會世俗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而主張倫理的嚴肅性、創造性、個性風格、歷史意義和言外之意等社會內在規範,故其具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超越力。那麼筆者疑惑,在人口高達13億之多的中國,“精英”占的比例是多少?“普通工人”占的比例是多少?“農民”占的比例又是多少?2005年的統計指出,我國知識分子佔總人口數的8.0%,中產階級佔總人口數的19.0%,而農村人口佔總人口數的43.0%。筆者認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勢在必行之時,當務之急就是如何使中國92.0%的人口,能夠通過大眾化的方式,儘快地接受傳統的本土知識。

  從本質上說,大眾文化是現代工業社會背景之下所產生的,並與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作為一種歷史形態,大眾文化最早出現在西方,它的產生依賴城市的出現以及現代化的科技傳播手段。大眾文化塑造出了一種以人們休閑的方式、自我發現、自我享用、自我創造的方式來對付自我人性中無法遏制的欲求、性格弱點,反覆出現的困惑、無奈、潛意識的痛苦。

  大眾文化是現代的科學和民主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其它任何形式的文化都無法比擬的廣泛性、平等性和普及性,所以說,大眾文化作為現代社會的平民性文化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歷史的進步,是社會走向平等和民主的歷史性標誌,它斬斷了在傳統社會中曾一度出現的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文化壟斷的社會根源。如果把大眾文化當成現代性的意識形態,那麼,這種意識形態也不是依靠暴力與恐嚇來迫使大眾通過由上而下的方式來接受的,而是人們根據自身的愛好和興趣進行的“自主性選擇”。

  如今,隨着大眾文化的興盛,以深度、抽象、嚴肅等為特徵的精英文化,不得不逐步靠近平面直觀的大眾文化。《百家講壇》節目,正是很好的把精英文化的內容專業性、深度性以及其受眾的局限,與大眾文化的內容粗潛性、通俗易懂以及其廣泛的消費性,兩者有機的相結合,達到共融。

  二、公共文化空間的日益萎縮與媒體的電視論壇現象

  隨着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很多學者提出:正是因為以電視、網絡為代表的現代大眾媒介,導致了公共文化空間的萎縮。因為公眾越來越多的選擇收看電視節目,或者上網獲取信息,已經很少有人愛看書了。那麼,大眾傳媒肩上的擔子似乎越來越重了。事實上,近年來電視等大眾媒介節目庸俗化的程度公眾是有目共睹的。“超級女生”的成功,不得不引起廣大公眾的深思。看着身邊層出不窮的青少年,對讀書的厭倦,對一夜成名的夢想,對“超級女生”的迷戀之極,難道還不值得國人的反省和懸崖勒馬嗎?因此,筆者認為,《百家講壇》在此時得到了廣大公眾的認可和信賴,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中國人依舊渴望知識,中國人已經看到了一些低俗不堪的娛樂節目正在吞噬着他們的思想,甚至他們的下一代。

  《百家講壇》使得專業化的知識重新以一種平民化、大眾化面向廣大公眾,不僅得到較高的社會信譽度,同時也在商業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筆者認為,其成果原因所在是:電視講壇採用媒介的方式來言說知識。其主要從中國的四大名著的個案分析,中國歷代帝王的千古疑案,以及中國各朝代的歷史等,慢慢擴散到當代文化的剖析,現代企業管理手段,西方經濟史等眾多的專業知識,使得公眾能夠循序漸進地吸收不同知識。

  電視講壇現象所關涉的焦點,究其底里,其實就是電視與知識的關係問題。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從其誕生之日起,就帶有商業與公共的雙重屬性,既有遊戲娛樂、商業廣告等功能,同時還有新聞監督、承傳知識的功能,因此,在電視節目類型的歷發展史中,無論中外,知識很早就成為電視的重要內容資源。

  三、警惕“知識謬誤”和“互搭梯子”現象

  也許是我們太樂觀了,也許是人們始終無法擺脫經濟上的誘惑,在《百家講壇》欄目中似乎出現了“互搭梯子”的現象。知識分子上電視有助於公共文化的重建,但隨着現代媒介影響日益擴大,出現了藉助媒介謀名牟利的所謂的“電視知識分子”,實在令人悲憤。筆者認為,《百家講壇》欄目需要推出一系列“換回國人民族責任心”為題目的節目。使得社會上各個基層的公眾,都找回他們本應擁有的民族責任心,在遵守現代市場經濟規範的同時,不忘守傳統文化中的民族責任心。

  《百家講壇》節目本身是以為人所尊重的知識為主體,向廣大公眾傳授理念的一種創新。警惕“知識謬誤”和“互搭梯子”現象,不僅是大眾媒介對自身職業道德的遵守,同時也是對知識和學術的大力保護,對電視評論節目發展的一種裨益,更是對社會廣大公眾的一種責任。

  筆者認為,《百家講壇》節目的推出以及它的成功,具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結合的發展趨勢;其二,打開了傳統媒體與分眾媒體相結合的發展大門。因此,筆者認為,未來的媒體不會是單一的體系,不會只是精英媒體或是大眾媒體獨攬風騷的格局。如果中國力求換回和鞏固國民的民族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媒介的手段把精英文化融會貫通在大眾文化以及大眾文化消費上,是勢在必行的。

  註釋:

  ⑴ZhouWenguang,“MainstreamCulture,EliteCultureandMassCultureinModernChina”,JournalofHangzhouTeachersCollege(HumanitiesandSocialSociences),2006No。6P。12-16

  ⑵喻國明,《大眾傳媒:告別精英文化》,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2000年第4期

  ⑶劉迎秋,《在使命與誘惑之間——試論大眾文化勃興下的精英文化意識》,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2003年第1期

  ⑷金民卿,《大眾文化: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中國深圳市委黨校,2002年第1期

  ⑸ZhangJiehong,“FromMassCulturetoPublicCulture”,LiteratureResearch,2002年

  ⑹蘇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若干問題》,哈爾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2004年第4期

  ⑺GongQun,“GlobalCultureandNativeCulture”,DepartmentofPhilosophyinRenminUniversityofChina,2002

您正在瀏覽: 透視《百家講壇》,思考中國媒體發展
網友評論
透視《百家講壇》,思考中國媒體發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