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生活隨筆 > 我印象里的北京·希夢

我印象里的北京·希夢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得得9

我印象里的北京·希夢 標籤:裝在口袋裡的爸爸

  北京下雨了。

  遠在深圳的朋友近一個星期都在向我抱怨天氣有多糟糕,說連綿不斷的大雨總是阻礙他出行的計劃,很是鬱悶。我一笑處之,想自己應該是不會有這樣的煩惱的,北京這座城市似乎總是無雨,偶爾淅淅瀝瀝的幾點,也會在墜落到地面之前就被蒸發成了水汽。在北京斷斷續續的怎麼說也有五年了,除了它的繁華之外,體會最多的便是京雨貴如油了。現在,北京卻下雨了,而且是連續兩天的大雨,有那麼點應付不了了。封存在箱底的傘終於派上了用場,記得上次用的時候還是在去年冬天,那場不打不小的雪花中……就讓雨這麼下着吧,挺好!

  我時常懷疑,古時選都北京的人是不是位很高深的地質學家,又或者是仙人,不然怎麼選的這麼好?!唐山大地震那麼劇烈,同處京津塘地震帶又離唐山如此近的京都卻紋絲不動,巍然屹立在華北平原上,同樣,洪澇雪災等也都與之無緣。或許北京真的是塊寶地,自有天佑吧!

  北京的景觀很多,名勝舉不勝舉。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故宮,圓明園,頤和園,長城,諸如此類的吧!畢竟是做了許久許久的京都了,不留下點什麼,也沒人會同意的,只是這些地方,我不大愛去。歷史的人文氣息已被滿滿的商業味兒給徹底的掩蓋了,就如同幾年前去的周庄一樣,充斥着生意人的吆喝聲抑或是滿滿當當的銅臭味兒。本有意踏着前人的足跡去感悟那些曾經存在的輝煌與燦爛,結果卻只能踩着前方商人走出來的商業街,除了現代化的腐朽之外,恐怕是什麼也聞不着,摸不到,體會不到了。

  說到市區的人文景觀,我想似乎只喜歡去雍和宮之類的地方了。宮門外面整條街都是請香的店家,遠遠就能感受到檀香的安寧。自然地,與所有地方的寺廟一樣,這裡也聚集了很多的“半仙兒”。為什麼稱為“半仙兒”呢?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隨了大流,就如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但是我想如果可以的話,我更偏向於稱他們為江湖術士,因為在我眼裡,仙兒必然是手持拂塵的道姑火朗誦經文敲着木魚的和尚。而且不是肥頭大耳的和尚,倘若肥頭大耳,會讓我不自覺的翔翔到他們白天披着袈裟,晚上卻在KFC或者麥當勞大啃雞翅,滿嘴油光的形象。似乎曾經見到過這樣的情景,從此以後,就再也不肯隨便的相信和尚道姑了。雖然如此,但是對佛的嚮往卻始終如一。言歸正傳吧,我似乎對這些宮牆外的“江湖術士”或是“半仙兒”們沒有過多的好感,因為他們年輕還是因為他們世俗?不明原因,只是一直都覺得“半仙兒”們都是騙人的,算命又都是假的……誰又能將他人的命運預知呢?!如果是的話,那不就是泄露了天機了?

  喜歡雍和宮,因為這裡的香火旺盛。半真不假或者全真的出家人也還不少。妹妹一個人背着滿背包的水果拜佛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與我一樣的善男信女們俯首跪拜。臉上,眼中,心裡都寫滿了虔誠。這時的我會莫名的快樂,似乎每根神經每個細胞都被快樂感染。哦對了,為什麼每次我都會背上一包的水果呢?記得有誰說過,去廟裡上香,行囊越重,就代表越虔誠。所以,去寺廟的話就一定要帶很重的東西,常常會把自己累的筋疲力盡,卻樂此不疲。

  雍和宮裡,外國遊客很多,但大多數都是拿着相機跟着導遊匆匆遊玩一圈。想必是走了一圈,對中國博大的佛學仍是一無所知的吧。除了完全出於遊玩目的的朋友之外,剩下的都是有求而來的,或姻緣,或事業,更甚是求子。我求什麼呢?求的最多的應該是一份安靜的心吧。不知緣由,每當我踏進這篇佛家凈地,聽着千百年來不曾變過的大悲咒,聞着清淡的檀香,都能讓我的心平靜,心若止水有些過了,但是確實絕對的心平氣和。出了宮門,有的最多的是浮躁與不安;在宮門裡,恰恰相反,一切都能放得下,怡然自得。應了“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雲舒”的心境了。

  北京市區除了這些之外,還剩下的就是寫商業區了。西單、王府井、五道口、新街口等等太多了,眼花繚亂。只是似乎每個城市的商業區都是大同小異的,也便沒有什麼可嘮叨的了。

  北京郊區還是很有些特色的,京郊大地也甚是火爆。十渡騎馬,密雲垂釣,評估採摘……小假期或周末攜家人、三五好友近郊遠郊自駕游,嘗嘗烤全羊吃吃農家飯,過過農家樂,也是很愜意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郊區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自治村,滿族村等等,在遊玩的同時,又領略了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豈不快哉?這種感覺,說不清也道不明,只能靠自己切身去體會了。

  北京有着其特有的文化底蘊。“京味兒”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衚衕和四合院兒。老北京人兒有個說道“有名的衚衕三百六,無名的衚衕似牛毛”北京曾有大大小小的衚衕6000多,若是把這些衚衕都連起來,長度便不亞於萬里不倒的長城了。現在來北京的遊客們,大多會在衚衕里溜個彎兒。體驗下皇城根兒下的百姓生活,自然地也就有不少出奇不意的經歷。四川成都有個有名的寬窄巷,曾經也是類似衚衕的地方吧。只不過現在都變成了酒吧茶室,裝飾的現代化商業化了。而北京的這些衚衕有的依舊是明清時代抑或更早時期的四合院而了。風貌依舊如初,算是繁華都市裡面的返璞歸真了!

  還值得一提的要數天橋了。天橋是勞動人民的活動場所。聽老一輩兒的北京土著們說天橋市場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形成的。早期的茶園比較有名的有泰軒園、萬勝軒、天樂園、小小戲園等。這些茶園都有着共同的特點:它們規模小,設備也很簡陋,以演曲藝、雜耍和評戲、梆子為主。有着“天橋馬連良”之稱的梁益鳴,組織了天橋京劇班,長期在長樂戲園演出。2001年建成的新天橋劇場更被譽為了新世紀北京城南的一顆文化明珠。這裡是藝術家的搖籃,很多的藝術家都從這裡開始,倘若你也愛曲藝,你也愛藝術,那麼天橋就一定不能錯過了。

  北京是文化大雜燴的城市,這裡彙集了世界各地區的文化,飲食文化自然也是繽紛的。但是老北京自個兒的小吃並沒有被外來的食物點心擠兌掉,反而越顯得它的原汁原味兒與精貴。傳統的北京小吃有十大傳奇——豆汁兒、土造灌腸、風味奶酪、炒疙瘩、糖火燒、京門爆肚、風味炒肝、傳統燒賣、南北烤肉及銅嘴大茶壺。介於我不吃內臟不吃甜的口味限制,目前,我只很遺憾的品嘗了豆汁兒。

  剛到北京的時候,就聽同班的老北京說要帶我們這些外省的學生去喝豆汁兒。把豆汁兒誇得天花亂墜,讓我目眩。但是喝完后,我認為我是不會再去喝了。豆汁本身有那麼股酸溜溜的味兒。對它,就如同長沙火宮殿的炸臭豆腐,一般像我這樣的外地人是不敢輕易粘口的。可老北京卻酷愛和它。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配上秘制的碟兒小菜或八寶醬菜,兩碗兒下肚,熱汗淋漓,別提有多滋味兒了。倘若是好奇心較強的主兒,您不妨試試,或許你會愛上。

  去哪裡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東華門夜市、護國寺小吃店、九門小吃、王府井小吃街、什剎海小吃一條街都是不錯的選擇。

  說完了北京的玩,北京的吃,現在該聊聊北京的人了。北京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幾乎所有類型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裡,我只想談談我對老北京人的看法,或許會比較片面吧。

  在我的印象里,老北京人似乎易於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我認識一朋友,他說:“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麼神?我至今考查不出來。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卻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菜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麼高。

  北京人也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民國”以來,常有學生運動。北京人管學生運動叫做“鬧學生”。學生示威遊行,叫做“過學生”。與他們無關。

  老北京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已、逆來順受。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說“我當了一輩子的順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態。

  除此之外,我還想說說,其實大部分北京人都市很樂於助人的,他們沒有上海人那樣的排外心理。同時,他們又是很不拘小節的一群人,穿衣隨便卻不失體面。總的來說,我還是很喜歡北京人的。

  北京是一座不斷變化不斷進取的城市,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着它,解剖着它,希望我能了解更多更深的北京吧!

您正在瀏覽: 我印象里的北京·希夢
網友評論
我印象里的北京·希夢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