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蒼老的父輩們
手機:M版 分類:生活隨筆 編輯:得得9
正在蒼老的父輩們 標籤:做懂孩子的父母
未來屬於我們,過去只能屬於你們了。
在這裡,有多少“你們”曾是我生命中的英雄。現在,已然顯得有些蒼老,頭髮變得有些蒼白,說話有些啰嗦,有時候還有點患得患失。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總感到歲月有些殘忍,它把希望放在未來,又把蒼涼留在過去,在我們為所得狂歡的時候,心裡又要為所失去的東西流淚。
父親、母親比我大整整20歲(上世紀80年代末,西北人觀念依然有些落後,早婚還比較普遍),今年我24歲多,父親母親也就44歲,這樣的年齡不算多麼蒼老,也許因為我這個兒子太大,逼着父母不得不老去,他們提前蒼老已經成為必然。尤其父親頭髮已經有點花白、禿頂也非常明顯。母親性子平和,蒼老的不算厲害,但和年輕時的照片相比,真是判若兩人。
也許,西北人不善於表達感情,不管父母對我是好還是壞,我從來沒有在他們生日的時候,在父親節、母親節的節骨眼上,送上一句簡單的祝福。在我心裡總覺得他們還年輕,送這些老套的祝福太做作了,太沒有意思了。只不過,在某一刻鐘,我突然發現我錯了,他們已經蒼老,只是我太過稚嫩而已。
與父母一同老去的還有我的二叔、三叔。二叔大我不到18歲,三叔大我10歲,在我童年的記憶力,他們始終是大男孩的形象,不知何時他們已經成為要擔起各自家庭重任的中年人了。二叔性格不定,又“野心”極大,雖然比我的父親年輕幾歲,因為要擔負三次創業、辦廠的重壓,頭髮已經全白,要是不染髮,完全會被人誤認為五六十的老頭子。
在民國時期,我們馬姓在當地也算大戶人家,家裡有當小官的,有許多長工,幾百頭羊和百畝以上的土地。後來,家族出了幾個“敗家子”,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整個家族只剩下足夠糊口的土地,因此在劃成分的時候,因禍得福,被划入貧上中農,有點像余華所著《活着》裡面主人公富貴的命運。
也許,有一種振興家族的宿命感,也許同樣是大戶人家出來的祖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可以更優秀,致使我父親兄弟三人做事都非常努力。平心而論,如今我們家族在當地也算實實在在的小康之家,日子過得也算滋潤,只不過要恢復祖上的榮耀似乎還有很大距離。
父輩未能實現的東西,我們這一代能否完成,或者值不值得把這種東西當成個人奮鬥的一種動力,已經成為一個未知數。
中國有句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觀念未免有些陳腐,有沒沒有後代,歸根到底是一種生物結果。一個人只要用心擔負起自己的家庭責,便已經夠了,其它更多結果只能“隨緣”、“看命”了。
如果要盡孝道,那便是少讓親人擔點心,盡量不要啃老(現在父輩,至少我的父輩們,他們的積蓄足夠自己養幾輩子老了),好好完成一個家族的使命足矣。我想,這也許是父輩所希望的,曾有觀點認為父輩將自己未盡的理想留給後代不公平、剝奪了後代對理想的選擇。這是基於現代人權思維的一種解釋,要是從中國家族文化出發,能有所傳承是非常有必要的,有時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有時是一種事業的傳承。當然,這種傳統不是一種義務,不存在必然關係,然而作為中國人似乎也沒有理由徹底判其死罪。
願,我的父輩不要過早進入老態。
願,我自己儘快從年輕張狂的狀態之中走出來,好好做一點事情。
2014年6月29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