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後少議“非”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文/二代波斯貓
人因視角有限,看不到影子里那諸多的不為人知;人因聽力有限,聽不到轉身的人嘴裡的那些是非喃呢。
有人說,人的眼睛有5.76億的像素,卻始終看不懂人心。曾在微博里看到一組漫畫,漫畫里有各種人前善人後惡的畫面,看后不禁心酸陣陣,原來,在我們未能聞見的地方總有些“意想不到”。
一日,陽光和煦,坐在公交上吹着小風,看着前仆後繼的片片綠色,正是得意享受時,聽到後面一對男女在說著彼此之前對象的諸多不是,其語氣充滿鄙夷,其措辭句句見血,一言以蔽之,“暮然回首,那人怎個‘不堪’了得”。
公交上的“偶聞”沒有令我瞠目結舌,而是讓我思緒綿綿。有些別離斷了情緣,留下了憎惡。曾經何其重要,如今何其不堪,真是應了那句“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其實,人生的路上會遇到很多人,親的,遠的,好的,壞的,形形色色,正是他們的你來我往,拼接成了我們五色的生活。
我們對曾經親近的人進行“非議”,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非議”。世界上有合亦有分,有聚亦有散,哲學的相對性充斥着我們整個人生,有些人走進我們的世界是給我們以溫暖,有些人走進我們的世界是給我們以成長。人的思維機能具有對比適應性,人會在溫暖中感恩,從而堅持相扶相助,人會在痛苦中領悟,從而學會倍加珍惜。存在即是合理,在哲學上屬非,但在生活上屬是。
獲得所有人的喜歡與喜歡所有人一樣,答案都是不可能。誰人身後沒非議,誰人身後沒議“非”,這似乎已經是一種社會常態,我們聽到的越來越多的是他人的非,而自己卻即便不是白玉無瑕,也是無傷大雅。人有劣根性,人有陰暗面,在此似乎暴露無遺。其實,從功利的角度講,我們都習慣於要求身邊的人和事為我所用,為我所利。人的自私也許與生俱來,但是與自私鬥爭於始終的大度與善良也一直深根在我們內心。
不可否認,有些過往,有些人確實屬“非”,但是正如月隨陰晴有圓缺,人也會隨經歷有成長,我們應該相信別人會像自己一樣,從某一天開始懂得迷途知返,懂得棄暗投明,有些蛻變,真的是因某些人某些事而開始的。
世界的顏色取決於我們的眼睛,人生的溫度取決於我們的心房。少一些非議與自私,多一些寬容與感恩,也許你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