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議“唇亡齒寒”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小景
“唇亡齒寒”,意思為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寒冷。比喻相互依存的雙方利害相關,榮辱與共。語出古代歷史散文《左傳·僖公五年》,說“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 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唇亡齒寒”流傳了兩千多年,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嘴唇對牙齒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作用。可現實生活中,稍有留心,你就會發現,適得其反,往往是“齒亡猶唇”,也就是說牙齒不在了,嘴唇還保持完好。一個含義可謂深刻的成語故事,怎麼和現實生活大相徑庭背道而馳呢?讓我們回過頭來,再仔仔細細推敲一下“唇亡齒寒”這一故事發生的背景。
正如宮大人所說,“虢,虞之表也”。從當時的地理位置來看,虞國處於虢晉之間。對於晉國來說,要想攻打虢國必須經過虞國;對於虞國來說,虢國在虞國的外圍,好比是嘴唇,具有無形的保護作用;一旦虢國為晉所滅,虞國就好像牙齒失去了嘴唇一樣,孤零零的暴露了出來 。說理真可謂切中要害,生動形象,恰到好處。只可惜當時虞公受利益迷惑,沒有採納宮大人的諫言,最終留下了“假道伐虢”的成語,讓後人思索。
那麼,“唇亡齒寒” 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呢?仔細一想,你會發現,“唇亡齒寒”在故事中不過是一個假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虛擬語氣,而不是生活實情。它是宮先生為了講明厲害關係,臨時引用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而已。然而就這句諺語來看,也採用的是一種文學手法,是隨即打的一個比喻罷了。
“比喻” 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它通常是用本質不同而又有某種相似點的事物來描繪另一事物或說明道理,也叫“譬喻”。它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具體生動可感的形象,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或者用淺顯易見的事物描述深奧 的道理,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幫助人們深入的理解事物。比喻是臨時打的比方,只求某一點相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譬如說“共產黨像太陽”這個比喻,就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共產黨給人民帶來了光明的道理,至於“太陽黑子”像不像共產黨中的腐敗分子,那是另一回事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好多事就會迎刃而解。生活中的事理很多是邏輯規律問題,而成語故事大多帶有某些文學成分,思維和表達原本應該相統一,但有時候為了突出某一方面,也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據說晚唐詩人杜牧曾經寫過一首《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多好的詩啊!而明代才子楊慎在他的《升庵詩話》中卻說,“千里鶯啼,誰人聽過?千里綠映紅,誰人見過?”,讓人苦笑不得。
回過頭來,再讓我們看看生活中的"齒亡猶唇"的現象。堅硬的牙齒,柔軟的嘴唇,然而無論從出身的早晚和謝世的前後來看,堅硬始終勝不過柔軟,牙齒很難與嘴唇比拼。雖然牙齒有時候嚙咬一下嘴唇,甚至可能到出血的地步,嘴唇還會慢慢好起來,而牙齒一旦受損或掉落,想再恢復原樣談何容易。哪怕你再有錢,哪怕你再愛牙齒,最終也無可奈何。當今愛牙已經 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大街小巷,也悄然出現了很多牙科醫院,但真正起作用的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唇” 不能亡,“齒”不能寒,但“齒”也不能過熱。熱天,少吃些冰凍的東西;什麼時候也不要急着吃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事還是悠着點好!朋友,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