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歲月隨筆 > 記大一暑假

記大一暑假

手機:M版  分類:歲月隨筆  編輯:pp958

記大一暑假 標籤:暑假

  喜歡七月的夜,安靜,看着月亮灣那邊的漁火,北斗星還是在同一個方向。

  最是八月的潮聲最為動聽。某夜凌晨三點醒來,透着西南風,海浪聲一片片。

  那一個夜晚,在所有的緘默中睡意全無,月光透過窗戶,把枕邊的書照得明亮,是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凌晨三點二十分,起來打開筆記本敲落那不成章句的夢囈,一直到凌晨四點。半夜醒來,淚水溢出眼眶,不知是對宿命的感恩,還是對現世的抱怨,分不清楚。凌凌亂亂的43113個字,是48頁無聲的弔唁。

  我們的世界各自擁擠,思念始終碰不到彼此。最後,我們失去了最初的模樣,成了最終的自己。大抵,是因看了《今生今世》的緣故吧,這樣的感念在未眠時,是如此深刻。“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那是張愛玲寫在胡蘭成的一張照片背面上的話。白天傍晚手捧書時的臨窗而立,天空藍得出奇,從來沒有看過張愛玲,只因那麼一句話,隨着天空的藍調而深深地感動了一回。

  七月,看完了木心一輯。那是繼《文學回憶錄》之後的第二次感動 ,那一刻才懂得何謂睿智與熱誠。

  繼木心之後是龍應台、胡塞尼、余華、朱丹紅、昆德拉、惠特曼等人的作品,書摘不過短短的十多頁,這都無關緊要,有趣的是,又在別人的故事裡流了自己的淚。人世是這樣明媚得糊塗卻又精確到一點難差,於是,嫻靜之餘才會無端想起那個問題。

  8歲之前,內心的依附是什麼?

  翻開日記,8月6日的記敘:晨早,醒來眼淚不斷。昨夜一場大雨,讓睡眠變得安然了許多。睡前一直在回憶8歲之前的記憶,隱約中又清晰地記憶起成長中的酸痛,原來8歲之前是一直遵循着某些期許而去努力成長的,只是為了長大后能逃離那些打罵,為了證明自己不會辜負那份撫養之恩,為了證明自己活着的所在和價值。那時候,成長是一種期待。

  然而,我卻在米蘭·昆德拉的筆下,解開了自己的疑惑 。在《相遇》一書里有篇題為《生命的年齡秘密》(古博格·博格森《天鵝之翼》的文章里有一段文字敘述到:

  九歲,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走在幻想的迷霧裡。不過不是抒情詩般的幻想,這本書里沒有任何童年的理想化!胡思亂想,對“小女孩”來說,這是她的方法,用來面對未知又無從認知的世界,而且這世界一點也不友善。

  8歲之前的世界之於我,又何曾不是這樣呢?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說過,愛,原來是自我教育。在生命的隱痛背後,世界對於未諳世事的童年而言,又何曾友善過?總是免不了倍受欺凌的苦惱。

  倔強,是用來面對未知而又無從認知的世界的方法。

  在後來的歲月里,卻因了那些溫暖的善良的存在而得以擁有生的力量和勇氣 。長大,是一切的答案。

  原來,在每個人緘默不語的背後都有着一份別人難以理解的疼痛,表面上波瀾不驚,實則海浪暗涌。如此,才會對自己無心的提問,深深地感到內疚。有時候,沉默是對一個人最好的關懷。因為沒有熱絡,就不會有淡漠,所以縱我不往,待人接物總是淡淡的,淡淡的,總覺得過冷過熱都不相宜。

  一直到了八月上旬,連續病了將近一個月,新買的書又無情地被擱置了兩周。在生病的日子裡,小病是福,多少總有自我嘲解的意味。在書香節上買錯的蕭紅傳記,我花了八個小時將之看完。蕭紅的一生,亦如朱丹紅所認為的那樣——亂世風華愛成殤。兩蕭的愛情,多少總教人無奈,愛時沒有理由,不愛時再也找不到理由去愛,便只管丟開。生病的時間,在文字里總是容易過一點。總覺得,蕭紅是一朵開在哈爾冰的雪花,隨風而落,又隨風而起,最後消融在茫茫的暮色里,是凄冷。這卻使我從賈宏圖《沒有墓碑的青春》里產生的對東北的嚮往更加具體清晰明了了,那一片黑土地總引人無限遐思。

  八月中旬,和第二妞去看海,那一片快樂的禁地啊!諸多喜悅,到底是不能逢人便說的,畢竟那樣的快樂簡單得教人難以相信。

  臨近暑假的末尾,整天沉浸在俄羅斯民歌的旋律和《詩經》的意象交匯的臆想里,安靜而又無比滿足。

  暑假看完的十六本書,那是時間溜走不經意留下的痕迹,清晰而又模糊。

  這長長短短的一生,總要一個人學會背負起生死和情感的兩難。活着,是為了不辜負。

  ——,小益蟲

您正在瀏覽: 記大一暑假
網友評論
記大一暑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