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午休想“我”

午休想“我”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小景

  我這個人有個毛病,不管午睡還是夜眠,不看一會兒書就絕難入眠。今天午飯躺在床上,隨手拿出一本《現代漢語詞典》,想儘快催眠。於是便隨手一翻,看到“我”字,解釋也很簡單:⑴稱自己。⑵自己。反正自己就是“我”。但我越想越覺得這樣解釋太簡單,有辱造字先生之英明。“我”讓我不能午休,我讓“我”博客亮醜!

  什麼是“我”?“我”是什麼?“我”是誰?回答起來肯定是一個答案:“我”是我!這叫什麼答案,這叫無解答案。人家問你什麼是“幾何”?你回答說“幾何”是幾何,象話嗎?你還不如說“不知道”,還落的個謙虛。實際上,無解的答案就是-不知道。人確實不知道“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到底怎麼樣……能把這個“我”解釋清楚、想得明白、做的得當的肯定是大聖至聖。

  不信么?我給你試說一下,就是試着說一說。說“我”是什麼,“我”是什麼東西,我肯定回答說“我不是什麼,也不是什麼東西,我是人!”又問“人是你么?”你只能回答“人不只是我,但我是人”這個回答也很牽強附會。但如果接着問“人”是什麼?其回答的含義就會離“我”越來越遠……不信,你試着說一說。

  咱現在不玩文字遊戲了,嚴肅一點說說“我”。

  “我”是第一人稱,是自己的代名詞。但“我”這個自稱詞是人用得最多的一個“詞”,你不信,可以打開你所寫過的文章,你言談中的用詞,“我”肯定是用得最多的。我的博客中,只有一篇文章《人與狗》只用了一個“我”字外,其他的“我”字都很多。為什麼?這是因為說話寫文章都是“自我”的表述,沒有“我”怎麼行?!他人怎麼認識我、看待我,那是別人的事,那叫“他我”。真正的“我”怎麼樣,也就是“真我”是什麼樣子,我也不知道。從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我”可以分為—他我、自我、真我。

  “他我”—也就是他人眼中的“我”。他我—絕對是騙我。因為別人看人都是以別人的標準為準繩的,所以絕對不是客觀的我。就是有一個人,真的把你“看透了”,他也不會告訴你的。大都會把你誇得心裡很舒服,把你的優點誇大化,把你的缺點優點化,把你的缺陷美觀化,總之,別人心裡想的你,嘴上說的你,與真的你相差非常遠。你如果把“他我”當“真我”,非把你培養成希特勒不行。所以,社會越文明,文明用語就越多,“他我”離“真我”就越遠。“我”分肉體的我和精神的我。肉體的“我”別人只能看個大概,身高、膚色、胖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170cm的個頭,有的認為不高不低正好,有的認為是“二等殘廢”。精神的“我”別人更看不到,就連生理性的痛癢別人也不能感覺出來啊。看來,靠他人來明白“我”,肯定不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客觀決定主觀”論,在這裡肯定行不通。

  再說“自我”—自己眼中的“我”。“自我”那就更複雜了,什麼心理自我、本我、超我等等,翻開英文字典非把你的腦袋搞大不行。“自我”評價本身就是主觀範疇的東西,肯定是憑自己的學識、認知能力來評價自己,受自己交際範圍、比較圈子的影響很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是樂觀派,“他人的媳婦總比自家的好”是自卑觀,“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是隨意派,“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是獨行俠,“一個好漢三個幫,紅花總要綠葉映”是集體人……這些人對自己的社會定位都是不一樣的,對“自我”的認知和評價基點不一樣,結論也不一樣。所以,“自我”說的也不是“真我”。

  再說“真我”—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是相對穩定的自我意識的常態體現。但即使是穩定的體現,也是多面孔、多層次、多角色的不準確顯現。比如,主席台上想的是如何扮好正人君子,主席台下想的是獵色貪腐;白天的白衣天使,可能是夜晚的吸血魔鬼;課堂上的“口若懸河、謙謙師表”,可能在床上想的是淫穢亂倫等等,也就是思想上的魔鬼但表現的是天使,當天使的盛譽戰勝魔鬼的貪慾時,“我”的穩定表現就是可愛的天使,當魔鬼的貪慾戰勝了天使的良心時,魔鬼的一面肯定會暴露無異。不是許多一生謹慎的“先進模範”,最後貪財貪色而鋃鐺入獄,一夜之間從天上到了地獄。實際上,始終都有多個“真我”在搏鬥,誰贏了誰就表現“真我”,變臉戲法很像人生舞台的“真我”表演,你方唱罷我登台,主角配角輪流來。一生只有一個面孔的,真人也。

  “他我”大多騙我,“自我”等於假我,“真我”天天戲我,什麼是“我”?

  我連“我”都不知道,所以千萬別信我。不識“我”的真面目,只緣“我”在我身中。說“我”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您正在瀏覽: 午休想“我”
網友評論
午休想“我”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