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面花藝術的文化內涵

面花藝術的文化內涵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面花藝術的文化內涵 標籤:798藝術區 文化苦旅

  杜書文

  面花,陝西關中人叫“花花”或“花花饃”、“禮饃”。河南人叫“窩窩花”、“糕花”。面花藝術是我國農耕時代的產物。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枝奇葩,屬“飲食文化”範疇。早在宋代就產生於民間。《東京夢華錄》就記載了當時在京都洛陽城內製作、出售的各種面花的盛況。明代《宛署雜記》中也記載了河南南陽一帶農村每年農曆正月,為了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財源亨通,而用麵粉製作的各種面花。花樣奇巧,精妙無比,用於親友間互相饋贈,有的懸挂在屋頂、床頭、田間、地頭、祭奠天地之神,祈求驅災降福、平安祥和。隨着歷史變遷,歲月更疊,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不同風格品類的面花出現。尤其在黃河流域最為盛行。如陝西西府的周至、岐山、鳳翔、扶風、眉縣;東府的合陽、大荔、華縣、華陰;渭北的韓城、蒲城、耀縣一帶,都是久負盛名的面花之鄉。

  在我國的農耕時代,由於廣大農村經濟文化落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無時興糕點相送,逢年過節,禮尚往來,婚喪嫁娶,生育慶賀,祭奠亡靈,祭祀神靈,可茲饋贈、慶賀、貢獻的禮品匱乏。於是便產生了用自產的麵粉,通過不斷地研究、實踐、捉摸,用藝術想象的手法,捏製成各種具有象徵意義的花鳥魚蟲及各種動物造型,作為禮品、祭品,互相贈送、供奉之用。作為鄉黨們相護認可的禮品或吉祥之物。這便是面花藝術產生的原生基礎。

  面花,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了廣大勞動人民對幸福、理想、信仰和對美好願望的追求。滲透着濃濃的祥和的親情和友情。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古老文明的道德風尚,寄託了人們的喜怒哀樂。比如,東府寶雞地區的面花,花色品種之多,工藝水平之高,極為罕見。如滿月面花,是農村小孩出生滿月之時,孩子的舅家、姑家等親戚作為賀品送來的以虎、牛、兔、蛇、龍、豬、雞等12生肖以及各種塗以色彩的花鳥魚蟲為造型的面花。期望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家丁興旺,有的外婆還給外孫蒸一個“牛軛頭”,祝願孩子像牛一樣堅韌耐力,長大能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壽果面花,又稱12壽果。傳說這種面花由秦晉公時就流傳至今。已約定成俗,不論男女,只要年齡滿50歲,一般都要賀壽。特別是年過60的花甲老人和70歲的古稀老人,每年都要過壽。這一天,凡來祝壽的親友們都要送來精心製作的面花——佛手、壽桃、石榴、梨等四樣禮物。每樣三個,三四一十二個,稱為十二壽果。表示兒女們或親友們對老人的祝福、孝敬和愛戴;祭奠面花,是獻給已故老人的面花,這種面花品種繁多,除了壽桃、佛手、金瓜、菊花、魚娃蓮、青蛙、蝴蝶等之外,還有蘿蔔、辣椒、葡萄、黃瓜、以及仙鶴等花鳥魚蟲三十多種。供獻在靈堂前或墓碑前,以示祭奠、懷念、哀悼亡靈。寓意老人在世時像松鶴一樣長壽,死後又駕着白鶴升天去了。這些貢品祭獻完后,都分散給周圍的大人小孩吃,以示驅邪增壽、睦鄰和好。華縣的“高饃盤”尤為典型,它是豎立在婚禮堂前兩側的面花柱。由主人直系親屬製作提供。在用秸稈做成的高大圓柱上裹上大紅紙,分層(一般為9至11層)插上各種花色、造型的面花。如:形如雲朵表示喜結良緣的“水擔勾搭”;形如蝙蝠飛來表示新婚幸福的“福喜臨門”;形如雞魚相隨,表示富足歡樂的“吉慶有餘”;形如並蒂蓮花,表示夫妻合歡早生貴子的“平安如意”等等。據說,一個“高饃盤”所插的面花約有上百種,重約百斤,(俗稱4斗麥)。遠看如兩尊雕刻而成奼紫嫣紅的彩色華表,雄渾壯麗,是陝西婚禮中的一大奇觀。再如,河南靈寶的面花,自明清以來就很有名。每年正月十五趕廟會,用來祭神的面花叫“窩窩花”。由當地有名的巧媳婦親手製作。這些巧媳婦個個人心靈手巧,又格外虔誠。她們捏出的“窩窩花”——十二生肖,精巧可愛,栩栩如生,形態逼真,品類繁多,無一重樣。做好后插在綁好的稻草杆子上,在廟會這一天,在鞭炮聲中,主人們把做好的“窩窩花”擺放在廟院當中,供神明享用,祈求神明保佑鄉親四季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山東萊州地區,男女訂婚時要互送“巧餑餑”(面花),作為定情信物。結婚時親戚們要送“喜餑餑”,上插鴛鴦戲水、喜鵲鬧梅、八仙慶壽、比翼雙燕等面花,以示祝賀。娘家要送一對小豬,象徵肥豬拱門。一對魚,象徵富貴有餘。一對鴛鴦象徵恩恩愛愛,白頭偕老。把鴛鴦放在水盆里,寓意終生相隨。有的人在大聖蟲(用面做的大的獅子或老虎)蒸熟以後,在背上插上吹嗩吶的仙女,兩邊插上兩個抱琴的仙女,中間插上十二生肖。生肖中的兩個龍的體型要大,二龍相對,背面再插上一對鳳凰,表示龍鳳呈祥,大吉大利。農村蓋房架梁,也有供奉面花的習俗。為了祈求上樑安全大吉,要供上肥豬、老虎、龍、鳳。講究獅子把門、肥豬拱門。象徵蟠龍抬頭、鳳寶落地、家業興旺。上樑用的面花重達十多斤。上面插上各種小面花,上樑時,在鞭炮聲中分撒給在場的鄉親們,求得大家的祝賀和支持。

  面花藝術的興起和發展,也造就了許多製作面花的能工巧匠和民間藝人。這些藝人以姑娘、媳婦、老太太居多。別看她們文化不高,沒有經過專門的藝術熏陶,卻對面花有執着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匠心。如合陽甘井鎮的面花能手行俊肖老人,製作面花手法嫻熟,靈巧利落,她捏的面花,造型生動誇張,內涵豐富,妙趣橫生,色彩鮮艷,民俗氣息濃郁,製作精巧細膩。一塊麵糰在她手上一揉一搓一個動物雛形便已形成。然後通過剪刀、梳子、湯匙、筆帽、瓶蓋加以修飾,一個活脫脫的小鳥便做成了。為了把面花手藝傳承下去,她還帶了不少徒弟。她和夥伴康黃花、白桂花等12人被文化部授予“中華民間一絕”光榮稱號。多次進京、赴港現場獻藝,藝驚四座。多次獲得國家、省級獎項。甘井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還有該縣的趙秀琴老人,製作的“蛤蟆吐娃”、和“獅子糕”等5件作品參加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展,並赴日本展出。大茘縣的八魚鄉面花藝人王玉俠製作的《古寺佛殿》晉京參展榮獲大獎。她和同伴馬勤葉、張月香等人製作的面花《岳王廟》分部捏制,組裝而成,氣魄宏大,古樸奇崛,雕樑畫棟,鳥雀飛燕,石獅石虎、虎視眈眈,威態十足,遠看似象牙玉雕,近看花團錦簇,琳琅滿目,堪稱面花精品,中華一絕。華縣瓜坡鎮60多歲的鄭引娣把面花作為家庭致富的產業。她製作的面花栩栩如生,形態傳神畢俏,不僅有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還有歷史人物和民間故事,而且形神兼備,花樣不斷翻新。由於製作別緻精巧,一天可賣出上百個,上門訂購者絡繹不絕,每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

  面花藝術作為傳統民俗文化,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國家的保護。但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性文化逐漸趨於衰敗,面花便逐漸失去它生存的基礎,加上老面花藝人的相繼謝世,鍾情於面花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面花隨時都有消亡的可能。如何有效保護和搶救這一藝術奇葩,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任務。

  西安西門外鐵塔寺路潘家村小區57號院南樓4單元3層

  電話:郵編:710082

您正在瀏覽: 面花藝術的文化內涵
網友評論
面花藝術的文化內涵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