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文化隨筆 > 染墨秋山話幽居

染墨秋山話幽居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從古至今,人們在紛繁疲憊的生活中不斷尋找着身心的放鬆地,渴望能有一處坐看雲起、卓然物外、遠離鬧市、清雅寂靜的山野幽居。幽居,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唐朝詩人韋應物寫“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元朝畫家黃公望繪《富春山居圖》,台灣音樂人林俊雄譜《山野幽居》,再加上人工挪景建造的經典——集幽居精髓於一體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景觀園林等等,由此可見一斑,人們對幽居的偏愛,可以說到了痴狂的地步。就此應運而生的旅遊、驢友探幽、攀岩等活動也成為現代都市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調劑品。幽居,已經成為現代人暫避塵囂的伊甸園,在那裡,壓力被釋放,靈魂被解套,呼吸到清新自由的空氣,拓展出廣袤開闊的空間,重新找到生命的能量與光芒。

  趙廣清老師的這幅國畫《秋山幽居圖》正契合了現代人心之所向,牽引着你,走進高高的大山深處,走進雲霧飄渺的山野,順着蜿蜒的小路,來到一座獨木橋邊。橋下,是清澈的溪澗,淙淙的流水彈奏着豎琴;對岸,是幾間房舍,雅庭小院,鳥語果香,四周有蒼蒼的林木掩映、有斑斕的秋景妝點,有傲霜的野菊怒放……曲徑通幽,只此一橋,是何等的寧靜,沒有汽車的噪音,沒有煩事的吵雜,只有山風搖響秋葉似風鈴、野鳥歸巢啾啾鳴、孩童玩耍笑聲聲……雲在腳下簇擁而行,霧在身邊環繞而飛,難得的清逸洒脫!泡一壺香茗,枕一席蒲草,遙想在有月亮的夜晚,吹一曲洞簫,安詳,隨性,任心猿意馬,看白駒過隙,與世無爭;在有朝陽的晨曦,舞一套太極劍,頤情,意凈,“放白鹿於青崖,訪賢聖於雲間”,心簡單,身從容!

  趙廣清老師以自然山水為摹本,以深厚的學養為畫筆,用石、樹、水、雲、崖、屋、橋、路等將秋山描繪得生機盎然,宛如仙境;再用墨、色將秋山渲染得豐盈富饒,引人流連忘憂。在技法上用高遠及平遠構圖法,採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將秋山的層巒疊嶂,深邃悠遠唯美展現。山勢及岩石採用近景用點皴、中景用線皴、遠景用沒骨的畫法,使墨色的焦、濃、重、淡在千變萬化中與視覺平衡原理相統一,給人和諧馨寧的抒情美和視覺美。

  而這幅畫尤妙在“幽”。遠景的秋山看不到山岩,只隱約可見峰巒連綿,中景的秋山用極少的墨色略加勾勒,樹木小到方可辨認,而近處的秋山被水霧包繞,岩石體塊巨大高峻,樹木挺拔色亮,襯托出屋舍曲徑的小巧幽僻,在尺幅之內,竟逶迤萬里。最為點睛的要數那座獨木橋,通幽的,只此一橋,別無它路,也沒有繩索可以憑藉。試想,橋下是湍急的流水,膽大的人徒步而過,膽小的人可能要手腳並用,可是個不小的挑戰啊!正因如此,這幽居竟然別有一番歷險的妙趣。畫家運用嫻熟的繪畫技巧,以獨木橋為畫眼,突出了“幽居”的意境美和意趣美。

  自古以來,文人畫都是在畫中帶有文人情趣,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趙廣清老師在這幅小寫意山水畫《秋山幽居圖》中,也極其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講求筆墨情趣,強調神韻相生,摒棄華艷,唯取真淳,傳達出對大自然最深切的熱愛,對“幽居”的鐘情和神往。

  每每欣賞此畫,就如同悠遊畫中,附作小詩幾句:

  千岩萬壁有通迂,

  一橋三舍連幽曲。

  高樹幻彩報時令,

  矮草凝霜瘦野菊。

  簫吟邀月放白駒,

  劍鳴迎旭走凌虛。

  泉甘雲香嘆賞里,

  染墨秋山話幽居。

您正在瀏覽: 染墨秋山話幽居
網友評論
染墨秋山話幽居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