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讀《常態下的不同尋常》有感 1500字作文 ( 手機版 )

讀《常態下的不同尋常》有感_1500字

分類:初三作文  字數:1500字  編輯:小景

  《常態下的不同尋常》這篇文章寫的是特級教師劉可欽的常態教學中的不同尋常。劉可欽是海淀區中關村第四小學校長、書記,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先後榮獲第三屆全國中小學中青年十傑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劉可欽老師的課不象某些特級老師的課那麼熱情洋溢、激情似火,那麼深情款款,設計也不是那麼精妙絕倫,令人拍案稱絕。但她的課如春風沐浴,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扉;如品一壺綠茶,慢慢玩味,余香縈繞。

  劉老師認為作為教師,應該關注常態教學,要提高常態課的質量。常態下的課堂,才是學生和教師日常中經歷的主要的教育生活,無論從時間和數量上,常態都佔著絕對的比重。但樸實常態,並不是允許平庸,不追求效果和質量。劉老師的課,雖然樸實,不施雕飾,但是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生神情的專註,感情的投入,思維的活躍,氛圍的活潑,卻給課堂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力。

  劉老師注重充滿人文情懷的課程語言,她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感受,認為說真實的話比說正確的話更重要,數學應該是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學。在教學中,當學生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時候,碰到孩子“另類”、“錯誤”的方法時,為了不讓其它學生藐視和輕蔑這個孩子,劉老師往往會抓住這個孩子的想法,引導大家討論分析這種方法的思路、優劣及其錯因,但是在最後,一定會反過來啟發全班同學:是誰引發了我們的討論?沒有他的貢獻,就沒有我們精彩的討論,我們一起來謝謝他。這樣,學生不會顧及會因為自己的表達而“遭到非議”、“完全否定”、“打擊自信”,才願意交流自己的真實想法。長此以往,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實表達交流的課堂文化。也只有學生在不斷的表達中,表達能力才得以培養;在不斷的交流中,思維才得以提升和發展,才能相互啟發和影響,衍生新的智慧。教學中我也經常碰上這樣的學生,但我從沒想過要怎樣保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願說、敢說。

  在平常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表達的熱情,我經常說“××同學說的很好。誰能比他說的更好?”“嗯,你說得很清晰,還有誰也能說得更清晰一點。”從這篇文章中我才知道這樣的語言,看似把孩子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恰恰卻忽略了第一個孩子的心情,難怪我的學生表達的熱情總是培養不起來。不妨換成這樣的口氣:“××同學說得相當好,還有誰也想試一試?”或者“××同學讀的怎麼樣?”讓學生評價后再鼓勵“誰還能讀出這種感受?”這時,孩子們關注的不是誰說的好,而是怎樣說說得最好,教師應該關注的是怎樣幫助學生回答好,而不是簡單的“誰比誰說的好”。

  在平常的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我經常提問學生“為什麼”,並為自己能引導學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而感到沾沾自喜。現在我才明白,“為什麼”使學生處於教師的對立面,以學生回答是否正確為主要依據,指向的結果,學生可能會因怕回答有錯,而遮掩一些真實的想法。而“怎麼想的”將教師自己擺在了傾聽學生想法的位置,更關注學生真實想法,關注的是思維的過程。因此要多問“怎麼想的”,少問“為什麼”。劉老師的課堂上,也經常性的鼓勵學生“誰願意講給大家聽?”而不採用“誰能講給老師聽呀?”如果教師要介紹新的方法,可以採用“老師這兒有一種解法,你們看行不行?”而不是“看黑板聽老師講”。這些語言表達的細節,都充分顯示劉老師課堂語言的人文情懷。

  劉老師說“不一定去追求每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充分的讓學生去說、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究和獲取新知。這樣的課堂才是永久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才是我們追求的課堂。

您正在瀏覽: 讀《常態下的不同尋常》有感15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讀《常態下的不同尋常》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