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愛情散文 > 閑話“社會生活中的悖論”(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閑話“社會生活中的悖論”(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手機:M版  分類:愛情散文  編輯:pp958

閑話“社會生活中的悖論”(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標籤:雨中的樹 教人幸福地生活 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社會實踐

  閑話“社會生活中的悖論”(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陳宣章

  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中就有“婆媳關係經”。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十分複雜,就是一個難題。

  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婦女的社會地位低下,她們除了神權、皇權、族權以外,還受到夫權的壓迫。孔子曰:“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中國古代因觀念而不支持婦女接受教育,而且整個社會風氣也不允許女性接受教育。傳統道德規範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明-陳繼儒(眉公):“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陳眉公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其實,許多現代男人認可這種觀念,但沒人敢像以前那樣明確反對婦女接受教育,因憲法、婚姻法都規定男女平等的權利。

  封建社會為婦女設立的道德標準是“三從四德”。《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即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商代甲骨文中,“女”字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女的“品德、辭令、儀態、女紅”本來是宮廷婦女教育門類,後來與“三從”連稱,成為對婦女道德、行為、能力和修養的標準。

  除了夫權,媳婦在家庭中往往還受到婆婆的虐待。中國俗話:“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媳婦娶進門后,每日在婆婆管束和統領下含辛茹苦地勞作,承擔家務活中的苦活累活,不僅飽受體力勞苦,還時常要忍受婆婆的挑剔、審視、責備、呵斥等等感情折磨。婆婆健在,媳婦永無出頭之日。家務事婆婆說了算,對與不對都得聽婆婆的。因為自己丈夫孝順在身,總是對公公婆婆唯唯諾諾。經濟大權、決策大權在公婆手裡,媳婦只能忍氣吞聲苦熬!一旦婆婆公公離世,多年媳婦熬成了婆,她孩子也長大成家、娶進兒媳婦,原先的媳婦現在終於順理成章地熬成了婆婆,成了家中事務的老大,說話算數的人!而她卻揚眉吐氣、頤指氣使地對待兒媳婦,全然是歷史的重演。有人以皇太后、《紅樓夢》賈母、孟子之母為例說“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並不低”,這是曲解,因為與夫權相比,孝道是次要的。

  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改革開放后,女人地位不斷升高,婆媳矛盾也隨之升級。現代家庭中,兩代人之間的矛盾衝突,最明顯、最常見的是婆媳關係。婆媳不合,使不少人提起來就搖頭嘆息,這也是對現代男人極有挑戰性的課題。因此,許多有關的婆媳影視劇熱演,例如:《我的野蠻婆婆》、《媳婦的眼淚》、《媳婦是怎樣煉成的》、《麻辣婆媳》、《婆家娘家》、《媳婦的全盛時代》、《媳婦的美好時代》、《野蠻奶奶大戰戈師奶》等等。也有許多人研究如何很好處理婆媳關係?怎樣念好“婆媳關係經”?但是,這些高論中有種種悖論。

  一、孝道衰弱論。

  人是社會性動物,不能獨處。人際關係最密切者是“五倫”: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父子關係中,對於父母來說最主要的是“慈”,對於子女來說最主要的是“孝”。孝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稱“百善孝為先”。孝順指為回報父母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指點和命令,按父母意願行事。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其實,老輩和小輩對“孝順”的理解不一樣。傳統文化中的孝順,不僅指贍養義務,還包括對長輩(尤其是父母)意志的順從。過去,家庭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從大家族中得到好處,也要服從家庭大局。老輩這種傳統的家庭主義邏輯思維影響,家庭利益至上,個人服從家庭大局。現今家庭結構發生變化,多數家庭是媳婦“執政”,她對“孝順”理解的邏輯是:“你對我沒有投入,沒有幫助,就不要指望我對你有回報。”除非是一些仍由老一代負擔家庭重任的大家庭,公婆早就沒有了權威。網上曾流傳過一封《媳婦寫給婆婆的信》,很能說明兩代人的理解差異。“執政”媳婦對“孝順”的這種邏輯會引起衝突。今天,很多老人如希望在年老生病時得到尤其是媳婦或女婿的經濟支持和照顧,就必須為小家庭服務。許多老人幫忙帶孫輩是為了將來兒子媳婦能照顧自己,而很多年輕夫婦在控訴對方父母的過分之處時,不幫帶孩子是最重要的“罪證”。如今的年輕夫婦之間是平等的,他們會各自孝順自己父母;而是否對配偶的父母孝順,則取決於老輩對年輕輩有無直接幫助。

  更有甚者,古訓“養兒防老”現已發展到“啃老”。除了“啃老族”,子女們婚房、婚禮等等都希望老輩資助,老輩的月收入不少而且比較節儉,還有一套房子,銀行里還有存款……這些都是子女們的目標。如果子女多個,就會引發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即使兄弟姐妹比較和睦,妯娌連襟之間也難以擺平)。

  即使老人幫忙帶孫輩,如今的“執政”媳婦還希望自己婆婆“少說話,多做事,不做主”。因為社會已經“發展”,現今的年輕夫妻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兩人世界”:沒有孩子時,雙方父母圍繞小夫妻轉;懷孕以後,雙方父母圍繞孫輩轉,而且“執政”媳婦還要婆婆“懂事”。有人說:“婆媳關係首先是做媳婦的要尊重、關心婆婆。解決婆媳矛盾中,媳婦負有首要的責任。”這是一廂情願。婆婆為了孫輩,大多數是退讓。

  二、娘家婆家平衡論。

  封建社會大家庭(尤其是富裕家庭)中,婚姻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所以歷來就有“門當戶對”一說。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依照資產階級的理解,婚姻是一種契約,是一種法權行為,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種契約,,因為它決定了兩個人終身的肉體及精神的命運。”“婚姻依然是階級的婚姻,但在階級的限度以內則承認當事者均有某種程度的選擇自由。”(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不管是包辦婚姻、戀愛婚姻,女家最擔憂的是女兒嫁過去后受欺負,所以要用嫁妝給女兒“托底”撐腰。在現代婚姻中,年輕女性除了貪圖男方地位、財產,在娘家婆家之間總是偏向娘家,所以有“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男孩是娶了媳婦忘了娘”一說。雖然從哲理上說,新的家庭是新的社會細胞,但是大多數夫妻之間從婚前就開始“勾心鬥角”,年輕女性及其父母自始至終維護女方利益,而男青年在婚前退讓較多,為婚後爭吵埋下隱患。這就是當今離婚率越來越高的原因。

  固然,年輕女性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無可辯駁,但是丈夫不忘父母養育之恩也無可辯駁,而且更重要的是丈夫必須維持新家庭的正常運行、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現今,能夠自覺進行“娘家婆家平衡”的媳婦已經算好的了;為了娘家而與婆家爭吵或者搞小動作的媳婦不少。

  有人說:“做媳婦的要注意尊重、關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盡量做到‘經濟公開’,並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婆婆一些零用錢。每逢時節,或婆婆生日,要記着給婆婆準備點禮物。平時媳婦給自己的母親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時給婆婆準備一份。要照顧到老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經常做一些婆婆愛吃的食物,一家人同桌吃,要注意先把好菜給婆婆,不能只顧自己的孩子和丈夫。”這種說教理論上正確但很難實施,因為:1.媳婦認為:母親與自己有養育之恩,而婆婆沒有。2.代購引起的生活理念不同。婆婆的大多生活習慣來源於舊社會,思想、生活、理念有時難免帶些舊痕迹。3.媳婦即使有了孩子,面臨巨大的育兒壓力,很少有年輕父母認為自己能獨立帶大孩子,即便是全職太太也需要公婆的幫助。但是,她認為:“這是公婆的責任,因為孩子是他們的孫輩。”4.做全職太太沒有了經濟收入,會影響自己的家庭地位,而且家務和育兒很容易產生厭倦。對於從小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常常難以忍受。5.如果請保姆,既不放心,又要增加經濟負擔。所以,媳婦們希望婆婆既要努力做家務,又要少說話,不做主。6.大多數獨生女對自己的父母也會撒嬌、頂撞,他們對婆婆的“看不慣”較難以克制,尤其是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的時候,要她遷就婆婆難上加難。

  三、兒子兩面夾板論。

  婆婆有了煩惱,就找兒子訴說;媳婦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傾吐。婆婆靠“養育之恩”施加壓力;媳婦靠“夫妻之愛”硬泡軟磨,於是就有兒子兩面夾板論。很早就有“母親與妻子都掉入河中,先救誰”的難題。按照封建社會理念:“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當然應該先救母親。可是,現代人已經拋棄了封建社會理念,在陰盛陽衰的家庭中,媳婦企圖逼着丈夫說“先救妻子”。

  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婆媳矛盾時,兒子的作用確實很重要。但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卻又十分困難,因為事情起因都是雞毛蒜皮,既不能只聽一面詞,信一面理,偏袒一方,指責另一方,又無法兩面討好,因為在一個屋檐下,必須面對。要既不使母親感到失望,也不讓妻子有苦無處訴確實很困難。如果兒子提出“各自多做自我批評”,結果大概就是:母親感到失望,妻子有苦無處訴,兩頭生氣。

  由於保障制度缺失,獨生子女這一代人實際一點都不獨立。他們要權利,但又想儘可能少地承擔義務。這就是現今年輕媳婦的狀態。對此,丈夫應該清楚,才能正確處理婆媳矛盾。遇母親數落媳婦不是時,兒子應盡量替妻子承擔責任,緩和母親情緒;遇妻子訴婆婆不是時,應向妻子多做解釋和安慰,要她看在夫妻情份原諒老人,使她消去怨氣。兒子應充當調解人,作好緩衝工作,婆媳矛盾才能日益好轉,家庭和睦才能實現。如果不明就裡,自己也埋怨受“兩面夾板氣”,就無法處理好婆媳關係。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1.婆媳關係融洽與否直接影響整個家庭中其他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以及祖孫關係。2.婆媳關係是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最微妙、最難處的一種關係,也是中國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的傳統難題。封建社會中,婆媳關係是不平等的人際關係,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沒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尊嚴。“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這是舊社會做媳婦艱難的生動寫照。同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形成婦女壓迫婦女的惡性循環。現今,這種不良傳統已被擯棄,年輕媳婦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婆媳關係基本成為平等的人際關係;但也應看到,相處融洽的婆媳關係並不十分普遍,其中原因諸多,所以應該不同情況不同處理,沒有標準答案。

  四、換位思考論。

  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其他關係(婆媳、祖孫、兄弟姐妹、姑嫂等等)都是派生出來的。但是,婆媳關係十分特殊,既不是婚姻關係,也無直接血緣聯繫;既無親子關係的穩定性,也無婚姻關係的密切性。它是母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交叉而成。處理得好,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處理不好,婆媳裂痕難以彌補,從而派生出種種家庭悲劇。於是有人提出“換位思考論”:婆婆站在媳婦位子思考,媳婦站在婆婆位子思考。但是,這是理論,難以做到,關鍵在於利益分歧。

  社會上人際關係發生衝突,根源也是利益分歧,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於強權一方。老闆如果站在農民工位子思考,還會出現拖延工資、扣克工資、霸王條款等等嗎?公務員如果站在人民位子思考,還會出現貪污、腐化、不作為等等嗎?

  按理說,人際關係雙方有共同經濟利益一面,例如:工廠發達,老闆和農民工都有好處;國家興旺,公務員和人民都有盼頭。但是,實際上共同經濟利益發生了背離,老闆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加緊對農民工的盤剝,而農民工無可奈何;公務員忘了是誰養活自己,不顧黨紀國法,養尊處優,貪污腐化,而人民無可奈何。

  婆媳有共同經濟利益,希望家庭興旺發達。但在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等方面常發生分歧常,出現矛盾,甚至明爭暗鬥。傳統文化有“男治外、女治內”的習慣,婆婆對媳婦掌握家庭經濟大權往往不適應,其中既有隔代觀念不同,也有實際利益不同,還有考慮問題角度不同、需要不同等等,極易產生分歧和矛盾。任何一方不甘讓步,都會導致矛盾激化。

  現今男女戀愛期間,就圍繞將來的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發生明爭暗鬥,例如:婚房寫入未婚妻名字等等,怎麼能希望婚後婆媳“換位思考”呢?婆媳原來各自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經濟利益完全不同。婚前,年輕媳婦對娘家婆家的天平從來沒有平衡過,婚後與婆婆就經濟利益怎麼會不發生矛盾?怎麼會對婆婆企圖維持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讓步?

  兒子在婆媳關係中的中介作用,既要看兒子的經濟實力,又要看媳婦的素質修養。如果媳婦經濟實力強大,又是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婆婆除了敬而遠之,唯一的辦法就是“少說話,多做事,不做主”,否則,家庭內部的戰火難以平息。

  五、母子情深論。

  傳統文化提倡母子情深,但是,現實社會的母子情深已經“一邊倒”:大多數獨生子只有向母親伸手(要婚房、要資助、要求帶孩子),而對於父母很少關愛。現今社會,許多孤老處境很差,其中原因很多,但是,母子情深論的弱化是主要原因。

  在婆媳矛盾中,母子情深論已經越來越無能。1.婆媳隔閡,尤其是婆婆失去資助、幫助能力后。2.多子女的父母沒有一碗水端平,產生子媳抱怨。3.經濟利益直接衝突。4.兒子婚後關係變得複雜,夫妻之間在活動、打算、開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更多的共同點,夫妻觀點。一致性往往超過母子觀點一致性。5.隔代心理差異造成兒子中介作用失衡。6.傳統文化的弱化,子女已經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母親不理解就產生“娶了媳婦忘了娘”的心態,而遷怒於兒媳。7.國人有一種劣根性:窩裡斗。對外沒有魄力爭取自己的利益,對內斤斤計較、勾心鬥角。8.老輩自己身上的舊意識作怪。

  六、家庭無原則問題論。

  有人說:“家庭內部都是繁瑣小事,無原則問題。”這也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悖論。家庭內部雖然大多是繁瑣小事,但是有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即使是小是小非問題,也有是非,所以,兒子的中介作用也應該分清:什麼是繁瑣小事?什麼是小是小非?什麼是大是大非?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社會上的大是大非怎麼會與家庭無關?許多貪官,就是沒有賢內助的抵制。在黨紀國法面前,家庭成員必須一致。

  小是小非不但有是非,處理不當也會轉化成為大是大非。最近發生的伯母挖眼、伯母殺侄、父親對親生兒女下毒手事件,就是家庭內部小是小非問題處理不當,矛盾激化的結果。1.山西汾西犯罪嫌疑人張會英的動機為癱瘓公公贍養問題。此前,郭家兄弟的父親一直在郭志平家贍養,張會英丈夫郭志成參與贍養。兩個家庭曾因贍養老人的問題發生過矛盾。8月24日案發;8月25日張會英及其丈夫領着癱瘓的父親回到村裡,因縣城裡的弟弟家出了事情,所以將父親接回村裡照顧。2.上海松江區失蹤嬰兒的伯母雷某交代了犯罪事實。原來,因為家庭糾紛,雷某心理失衡,於11月24日上午將4個月大的侄子殺害並藏匿在洗衣機中。原因是馬家兩個兒子結婚時,老人給雷某和大兒子的婚禮禮金比二兒子結婚時少很多。此外,雷某生下一個孫女,二兒子則讓老人抱上了孫子,老兩口對孫子疼愛有加,更加劇了家庭矛盾。3.9月11日浙江海寧30歲男子女兒仍在醫院搶救。高某因家庭糾紛突生怨恨,對自己一雙親生兒女下毒手,致2歲兒子死亡,6歲女兒仍在醫院搶救。

  家庭人際關係(尤其是婆媳關係)處理,必須要承認是平等的人際關係,對方有獨立的人格和經濟地位,而不是一方依從另一方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缺乏這種認識引起的言行就有是非,處理時不管用何種技巧,都不應該不分是非。只有在繁瑣小事上才能和稀泥。

  婆媳之間相互尊重與諒解,要求雙方有事全家協商處理,如:經濟開支、涉及全家的事務等要共同商量,養成民主家風;而屬於個人的“私事”,則應互不干涉,個人享有“自主權”。媳婦尊敬婆婆,婆婆尊重媳婦敬也要分是非,小事可以糊塗,大事應該清楚。

  婆媳之間出現分歧、產生矛盾時,雙方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剋制自己情緒。避免爭吵,進行冷處理可以防止衝突升級,防止成見擴大,還切忌婆媳矛盾向鄰居、同事或朋友亂講,傳來傳去,面目全非,只會加劇矛盾。

  七、婆婆任勞任怨論。

  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今天,怎樣的婆婆受歡迎》:“年輕夫婦,尤其是中產階級家庭,他們希望家庭里再有一個‘妻子’的角色。這時候,任勞任怨的父母來了,他們做掉了絕大部分家務,放棄了絕大部分權利,扮演了完美‘妻子’形象。”“權利和義務永遠是對等的,但今天的年輕女性,之所以能從繁重的家務勞作中解脫出來,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有了老人的幫助,老人成了家裡的妻子,補充了勞動力,承擔了妻子的家庭義務,才使女性的勞動力解放出來。某種角度來說,媳婦們剝奪了老人的勞動力,她們在家擁有最多的權利,承擔相對少的義務。是老人的貢獻讓媳婦獲得了較高的家庭地位。”“巧的是,這一輩的老年人都極富有犧牲精神,他們很多人也樂於撫養第三代。於是大家各取所需,年輕一帶儘可能多地利用傳統中對他們有利的因素,來緩解生存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壓力。”“顯然,是女老人把家庭的權利讓渡給了媳婦。”

  這是社會現實,也說明了當今婆媳關係中,婆婆屬於正能量,而媳婦往往是負能量。除了社會道德整體滑坡,獨生女的壞毛病也是重要原因。

  八、培養感情論。

  沈奕斐說:“人心肉長成,在撫育第三代的過程中,媳婦和婆婆完全有可能培養出感情。所以,不論是婆婆還是媳婦,你們都要有信心。”“我常常會這樣提醒媳婦們。你永遠不要再指望世界上再有人像親身父母那樣愛你,但婆婆是有可能的,因為她是世界上和你利益最接近的人。雖然第三代引發了不少婆媳矛盾,但也因孩子的出現才讓你和這個本來無血緣關係的人有機會成為真正的親人。”(《今天,怎樣的婆婆受歡迎》)

  問題是,培養出感情是要有基礎的;感情也會隨時間、情況發生變化。為什麼有不少幾十年的夫婦勞燕分飛?貪官、明星、老闆一旦變成暴發戶,第一件事就是換老婆、養情人、包二奶,難道幾十年的夫婦沒有培養出感情?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利益至上。當婆媳發生根本利益衝突時,心理溝通、感情交流何用?各自利益會把過去培養出的感情一筆勾銷。

  上海東方電視台娛樂頻道《新老娘舅》節目中,各自家庭糾紛都因根本利益衝突。人民調解員的作用除了宣傳法律、道德、人際關係,防止矛盾激化,主要是調解利益關係。在一個利益至上的社會中,感情的作用大大削弱。現今,為了房產可以父子反目成仇、夫妻分道揚鑣、兄弟勾心鬥角,更不用說姑嫂、妯娌、連襟關係。所以,婆媳關係和諧的根本措施是改變現今社會利益至上的劣根性。在拜金主義的毒害下,社會上任何人際關係都不可能和諧。你看,《孫子兵法》已經從戰場發展到商場,乃至一切人際關係。沒有了信仰,沒有了同志,唯有自己一己私利,還談什麼親情、感情?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其中最難的就是婆媳關係。道理易說,實踐難辦。有人提出年輕媳婦預防婆媳關係惡化的八項措施:1.不管婆婆多麼無理,也不要跟婆婆吵架。2.不要在老公面前說婆婆的壞話。3.不要在外人面前說婆婆的壞話。4.如果和婆婆同住,不要因為生氣動不動就跑回娘家。5.像愛老媽一樣尊重婆婆,但不要以回報為基礎。6.有時要學着在婆婆面前撒嬌。7.在婆婆面前不要和老公親熱。8.在婆婆面前要時刻站在婆婆的一面。

  這裡有三點:1.八項措施針對的是媳婦。2.八項措施有實踐難度。3.不要受那些悖論影響。2013.12.22.

您正在瀏覽: 閑話“社會生活中的悖論”(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網友評論
閑話“社會生活中的悖論”(十七)——婆媳關係悖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