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清明無語寄哀思

清明無語寄哀思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清明無語寄哀思

  大路鄉中心校 邱應松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節這天,我們吃過早飯,將準備好的清明紙、香紙、小花圈、炮火等裝進背篼后,母親就背上背篼,弟弟扛着鐵鏟,弟媳帶着侄女,妻子牽著兒子,我則拿了把鐮刀,迎着那變了溫暖的風出發了,到山上給死去的先人“掛清”(掃墓,掛清是我們當地的俗稱)。經過村頭時看見了那開得正艷的花不盡想起了黃庭堅這首《清明》來:清明時節,春雷萬鈞,驚醒萬物,宇宙給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春雨綿綿,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開; 野田荒蕪之處,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們長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裡感到難過。

  講到清明,大家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千古詩句,想起詩人不能回家掃墓而一個人魂斷異鄉小路的情境。清明有雨,清明寄哀思,只因我就在本鄉做事,每年都能在清明節去掛清,那哀思也就淡淡的了。

  我們來到了茅狗洞(地名)我爺爺的墳前,這裡原來是我家的幾塊地,在2007年前還種着莊稼,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畝產量的提升,又因為是在山上周圍都是樹,陽光不好,莊稼收成也就不高,加上父母年紀增長,近幾年來都沒有種了。地里長滿了野草和樅樹,可那腳棒子大的樅樹被村裡缺柴的人家砍得差不多了,母親見狀心頭很不高興,那枯黃的野草卻長得齊腰深,兒子走在裡面只看見他的頭了。

  再看看爺爺的墳,還是那個土堆,靜靜的睡在那個角落,只是上面的草又長高了,後面土坎上的刺也伸了過來,把墳頭蓋住,好像是要給爺爺遮風擋雨。我們放下背篼,取出鐮刀,先把墳上的草砍掉,母親則砍土坎上的刺和伸到墳上的樹枝。這是掛清的一項有意義的程序,說是給先人打掃環境,清除不幹凈的東西,防止樹根等長進墳里,同時也為了下一年能輕鬆的找到他們的墳並給他們掛清。這並不是活着的人對死去的人的不敬,只是農村人的習俗,千年的習俗而已,每年的清明,不管人們再忙,離家再遠,只要有機會甚至創造機會回家來給先人掛清,因為只有在這一天,我們才會到山林里去看野草從中的他們,寄上活着的人對死去的人的思念。砍完草、刺和樹枝后,弟弟找來了兩根拇指粗的雜木樹,清除上面的葉用着清明桿,將清明紙取一些出來掛在上面並讓其飄散開來,插在墳尖上,再在墳的前面放上一個小花圈。找墳的前面有時最難了,得根據“志向”來,在埋藏時先生根據死去的人的生辰選地,同時也選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我們所說的“志向”。在農村,很多墳都沒有標記也就是沒有墓碑,墳里是誰全靠後代相傳和記憶。爺爺的墳前沒有墓碑,相傳有墓碑的墳的後人一定搞到事了(有出息了:當官或是發財),也許是我們沒有出息吧沒能給爺爺安碑立志,想信爺爺不會怪我,我也沒有怪爺爺,雖然他沒有保佑我當官或發財,但是我家人健康,家庭和睦,這就足夠了。以前掛清,香得三根一起插在墳前,香紙得憑它自己熄滅,這是對先人的尊敬,可今年沒有,我把紙點然後,將要燒給爺爺的香全部放在上面一起燃,如果要走了還沒熄的話,我就用腳把火踩滅,在心裡對爺爺說:沒辦法啊,爺爺,我不能等到香紙自然熄滅再走,還得去給另一些先人掛清呢,走了讓火自己熄吧又不放心,怕因此引發火災,近來年因清明失火是燒壞了多少森林,損失了多少財產呢,這不值啊!

  在蹲下給爺爺燒香燒紙的那會兒,心情最是沉重:怎麼現在就是我帶著兒子來給爺爺掛清啊,爺爺的音容笑貌和帶我掛清的情景還清晰地浮現在腦海里呢?

  在我的印象中,爺爺身體健康,比較健談,講起故事來特別有勁,吹口琴最有一手了。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出去做活路了,我和弟弟就跟在爺爺屁股後面,在家裡或村子里玩,這時候爺爺就會給我們講他的故事。爺爺是當過兵的,但不是當紅軍,那是國民黨抓丁時抓到了我的滿爺爺也就是爺爺的弟弟,滿爺爺身體不好,也沒有文化,為人做事不逗人喜歡,爺爺怕他有去無回不讓他去,自己就頂替滿爺爺去了,那時國民黨抓壯丁是三抓二、二抽一,抓到哪家也不管你是誰去,只要有人去就行了。爺爺在部隊上不知是怎麼混的,短短几年卻爬到了連級幹部,聽他自己說,打仗反正不沖前面,撈部隊的錢卻總有一套,他給我滿爺爺寄的錢太多了,而我滿爺爺又是個吝嗇蟲捨不得花錢,以至於解放后錢沒花完只能用來糊板壁。爺爺當兵走過的地多,但真正參與前線打仗的次數卻相當少,因為不是自願當的兵,總想着回家,後來他和一個戰友找到機會,將所在部隊的部分財物裝進了布袋準備帶回家,可惜在回家的途中為逃避追捕而丟進了河裡。爺爺成了國民黨的逃兵,但是他卻沒有參與危害群眾的事,一有機會就逃離了那個魔窟,回到了家裡。

  爺爺帶我們掛清也很講究,每到一座墳前他都能將野草雜樹全部清理,還用鐵鏟將墳堆上被動物拱過的地方填起,然後給我們講墳里的是誰,生前怎麼怎麼樣,自己在給先人燒香時總是要三鞠躬,嘴裡還念念有詞,我們聽不清他說的是什麼,大意是祈求先祖保佑後人平安之類的,他把香紙燒好后,就把我和弟弟等拉上前:來給祖爺爺作個揖,保佑你讀得得書,將來有出息。我們也就按爺爺的吩咐走上前去,照着爺爺的樣子畫個葫蘆,用幼稚的動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

  給爺爺掛完清后,我們鑽進了山林,向另一座墳頭走去,因為還有較遠的一段山路要走,便邊走邊在山林里找茶瓣、打蕨薹、扯映山紅。我有記憶開始,在村子里這些成了掛清的一項主要內容,大人小孩一家子有說有笑,在樅樹林里穿來穿去,演繹着最質樸的農村生活。這不是對先人的不敬,而是在向他們敘說著後人平安幸福的生活,相信這也是先人們希望的和願意看到的。

  草有些枯黃,還沒完全蘇醒;樹還是去年的那棵,只是枝頭多了些許嫩綠;路卻不怎麼明晰,深深的躲在了草的懷抱里;山雀不見了,小兔子還睡在窩裡,倒是野豬出來了,把一地山路拱得稀爛,讓泥土散發著氣息,和着花的芳香,醉了一路掛清人。

  “爸爸,哪些是映山紅咯,到哪裡打茶瓣嗎?”四歲的兒子喘着粗氣問我。

  兒子今天真的很乘,從家裡到現在,走了三四里路,還都是上坡的山路,他與五歲的侄女一直爭搶着上前,感覺累了的時候就蹲下來休息:“哎呀,累得很啦!”那天真的笑臉洗去了我們爬山的疲勞,頓時來了精神。因為在出來之前給他們說了:到山上去掛清,可以打茶瓣吃,扯映山紅看,茶瓣最好吃了,映山紅也最好看了。不知咋了,今年的映山紅一朵也沒開?往年那“紅遍山野醉清明”的景象不見了,是春天了遲了還是清明來早了?是氣候暖和了還是映山紅變異了?茶瓣也少得可憐,茶樹還在且新葉滿枝,卻不知為啥沒有結茶瓣呢?

  “映山紅還沒開,茶瓣也沒有結呢。等開了叫奶奶給你們打啊!”

  我沒辦法帶著兒子去扯映山紅,看山茶花,也不能帶著兒子去打茶瓣,品嘗山珍的美味,只能遺憾地告訴他。

  清明有雨,在叢林里飄蕩着我們尋找山蕨薹的笑聲,可面對長眠在土堆里的先人時,我們卻無語,看着這荒山裡孤零零的土堆,看着墳上那長長的野草,只能寄出一份深沉的哀思: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是起點;死,是歸宿;生,我們應該慶幸;死,我們不別悲觀。安息吧,我的祖輩,我們會沿着你們的腳步,用我們的智慧和我們的方式,走在這歷史的征途!

您正在瀏覽: 清明無語寄哀思
網友評論
清明無語寄哀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