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鄉憶舊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得得9
銅龍河之戀
一
銅龍河,一條並不聲名遠揚的小河。多少年來,我想,鍾情、眷戀於你的應該就僅僅是我們所駐這個小城往北四十五里,散居於工作過你兩岸的人們吧。就是因為這源遠流長地流淌着的一泓清流鮮乳般地滋養這一方土地,使這裡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樂土。水的瑩澈、景的空明以及境的靜謐使世代居住在你身邊的人們比其它地方的人似乎更平添了幾分靈慧與秀穎,在不斷交替更迭的歷史長河中,你的兩岸曾不斷走出意氣風發,激昂慷慨的革命志士、俊傑先賢,他們皆名垂青史激勵着後人,至於藝苑明顯、文壇寫手、良醫名儒則更是燦若明星,像戴蘭芬、朱劍霞、王兆澄、徐天敏他們無不為遠近傳誦,無不為人們所熟知。
常聽老人們說“窮銅城、富龍崗、閔橋的銀子動船裝”遙想在那陸路艱辛,水運便暢的歲月,你曾使這裡帆檣雲集、漁歌相連,也使這裡魚肥蟹壯、稻菽飄香。由於與高郵湖相接相通,從傳說中得知西漢時吳王劉濞就是沿着這條流淌千年逶迤而下的一川碧水把在銅城冶銅所鑄之錢四佈於天下。舊時龍崗號稱“五鎮之首”,這五鎮中還有附近的閔家橋、塔兒集、大金溝、橫盪橋;長街上店堂肆鋪鄰次櫛比,雜貨店、藥店、蠟燭店、繭店、大鹽店、錢莊、糟坊、糧店、染坊、煙坊、茶食店、木排竹筏無所不有,尤其是潘恆勝木排一家僱工就有好幾百人,家家有字號、戶戶有招牌、什麼文心閣、桂雲閣、廣生堂、元復新、得生源、復生春、隆順堂、萬春堂、謝博記、三元坊把個小鎮熱鬧得商賈如雲、輻輳咸來。這些古老的店號至今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記得幼時,我特別喜愛在家鄉龍崗的東街玩耍嬉戲,這裡的小伙多,歡樂和笑聲也多,至今還常常回蕩在我的心頭,這裡的房屋最為整齊,路面最為平坦清潔。這裡也與銅龍河河口、高郵湖西岸外灘最為緊鄰,這裡也是最早為我所耳聞目睹中令我每每舉步流連,痴醉忘返之處,什麼頂峰橋、綠楊橋、三步兩橋,什麼胭脂溝、泉水溝、花園塘、無一不清景如畫;這裡,也曾是香火鼎盛聞名一方的“大寺”方向所在,據說“大寺”房舍就有99間半呢;這裡,梵唄聲聲、暮鼓晨鐘、誦經唱佛、僧人眾多;規模在上三崗下五鎮中尤為宏大。近靠“大寺”的還有大鎮之南的五神廟,大王亭和魁樓,沒有出過狀元的地方沒有建成魁樓資格的,龍崗建成魁樓是因為出了狀元戴蘭芬。此處古宅連着古寺,古寺接着古橋,古橋下流水淙淙,流水注入古老的銅龍河,古老的銅龍河又通向古老的高郵湖,龍崗人也從這裡走向外面更為精彩的世界。
據考證,銅龍河,古稱沛水河,源自江蘇盱眙東陽。鎮上老人們說銅龍河有新舊河道之分、舊的河道稱為“龍王河”,“銅城到小關,一百零八彎”,是人們形容這條舊時狹窄而又曲折的河流的熟語,從這熟語中已完全可以想見當年一旦風雨失調,要想讓它為人們提供舟船灌溉之便是怎樣的艱辛與不易了。新開闢的河道則是在解放後人民當家做主時,由人民政府組織於上世紀70年代發揚“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精神”沿着古河道採取就直拉彎的方法向兩旁加以拓寬,開挖后所形成。
就我的足跡所至,銅龍河從銅城南部流經桑樹港,九里埠繼而由三里,龍崗一路潺湲東流入高郵湖再匯入長江,北接大運河。從銅城到龍崗沿河而築的長堤就有着二十餘里的路程呢。堤內河流平靜,浮光躍金間或生長着芰荷水草,嬉戲着野鳧鵝鴨,不經意間還可見白鷺輕捷地掠過悠悠流淌的水波,打破一方的平靜。堤外呢田畝相接,村莊相望,池塘如鏡、溝渠縱橫間以竹木環繞,碧草如茵。
二
在我孩提時代記憶中,讓我尋味的是在緊依河堤的近岸還依稀保留着一條幽靜的短街,這裡地面鋪磚,青堂瓦舍,有些人家門還有四至五層的台階,那時我只覺得這裡肯定住着一些大戶人家。“人們為什麼在這裡居住,一房一屋竟如此的古色古香”年幼的我不得而知,去問大人,大人們含着微笑,眉飛色舞地向我描繪和介紹說:“圖的是個方便,做生意趕買賣的以往呀秋後把收來的稻穀,麥子往船上一裝,由高郵湖下揚州,奔鎮江、趕無錫、入淮陰方便得帥極了”。望着汩汩流淌,倒映着片片雲霞或初上新月的河水,我常常會獃獃的想:“揚州、鎮江、無錫......這些遠方的城市一定是更熱鬧,更好玩的地方吧”。自然我會把自己的目光隨着悄然而逝的漣漪直望到那水天相連、煙波浩渺的最深處。有時在河岸邊我還會興緻盎然地聽到戴蘭芬發奮寒窗,戴星甫為羅炳輝“治病將軍還需將軍葯”以及以銅龍河為天然屏障,新四軍二師在龍崗駐紮整訓的動人故事。
銅龍河,從孩提時代到初中歲月,再到畢業后離開家鄉時你湍急飛濺亦或淺吟低唱的流淌究竟陪伴了我多少的喜悅歡欣,抑鬱苦悶、悵惘迷茫,多少難以忘卻的往事,有的依然如洞庭的新茗,陳年的佳釀讓我久久回味並鐫刻在我心頭,催我追懷,令我沉思,給我以做人的啟悟。
有一年,一向溫馴的銅龍河在連日的傾盆暴雨中,像一匹脫韁的野馬,狂躁而暴烈不馴起來,一眼望去渾濁並漂浮着大量雜物的河面翻卷洶湧。咆哮飛濺。在下得睜不開眼的雨霧中,我打着傘來到河岸邊。這幾天,鎮上的高音喇叭在這裡加足了嗓門,要求人們趕緊行動,投入抗洪排撈,兩側河岸上擠滿了人,揮鍬的、抬土的、運草包鋪席的,氣氛緊張到了極點,誰也不敢有一絲的鬆懈。“不好,又有涵洞漏水了,必須用門板頂住!”這時,只見爸爸帶着從家中來的門板,衝進了急流。這下我可懵了:“不得了,爸爸並不算是水性好的人,在大風大浪中做,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未待我細想,爸爸已把木板送到急需要的地方,而後又平安地游到了我身邊,這時我一顆拎着得老高的心才放了下來。我問爸爸:“你怎麼就沒想到危險呢?”危險、圩破了,糧食沒了,大家都去喝西北風,這才叫危險呢。“沒有了大家,哪有自己的小家”。小時的我雖然還不能完全領會大人所說的意思,但還是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而今我對這話自信比那時理解更深,我也堅守着爸爸做人的準則。
小學上完,我踏進了初中的校門,記得那是1980年中的第一個秋日,鎮上的初中經幾次並拆后剛剛新辦的,年級只有一個就是初一,課堂只有一個是鄉政府出面的老師只有兩個,另外聘一個兼課的英語老師,這間借來的屋子既陰暗又陳舊,由於年深月久之中長期關閉的緣故。課間說來真讓人好笑,居然不知從哪個角落鑽出一個又大又肥的老鼠,於一片讀書聲中在黑板上方的房椽上爬走,繼而“哧溜”消失得蹤影全無,直嚇得女生直縮脖子。教室門窗上的油漆也由於年久失修駁落得真容盡露,冬天來了,窗上新訂的塑料紙在呼呼的北風中一個勁地“沙拉、、沙拉”響個不止。但就在這寒驂透頂的屋子裡卻洋溢着讀書上進的氣氛,特別是作文教學更是極有聲色,每一星期語文老師固定會要求同學們寫三到四篇日記,內容自己決定,道理星期四、五利用晚自習集中評點,寫得優秀的重新抄寫后張貼到黑板旁,以此作為表揚和鼓勵,語文老師就這樣培養着同學們的寫作興趣,有時也會主動帶着同學們去河兩岸的柳蔭深處或隨一川逝水邊走邊傳授寫作的方法技巧。春遊、秋遊、暑期、寒冬你又有多少回倒映過我們師生親密的身影。輕鬆而愉快,開心又甜蜜,今天我們不因當年的艱辛而忘卻這段美好光陰,今天我們尚能依然如故地用筆來流暢地去說、去想。我又怎能不把往昔的老師,銅龍河的清韻凝鑄於情感中。
就這樣,斗轉星移中朝夕相處的小夥伴們,從咿呀學語的孩童已出落成英姿勃發的青年。他們有的參軍入伍遠在外地,有的升學、有的已招工進了縣城,廝守於你身邊的已寥寥可數,多少次我依戀地來到你的身邊,凝望你悠悠地遠去,痴看你上空的霞光、明月、流雲有時甚至鞠起你懷中的清波,無語而懷想,一任思緒飄飛得很遠很遠。
今日隨着水陸交通方式的改變,鄉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的遷移。往昔銅龍河邊水碼頭那往來異常繁忙的景象和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確比往昔消減了許多,當年的風姿似也再難尋覓,這條創造了龍崗文明富庶,興旺發達的古河道,這條在一方鄉土引領過商業貿易,舟船泊行的古河道,這條曾演繹過由米麥鹽稻遠程運輸。直至蘆葦柴席的加工出口到今天雞頭船隻停靠的古河道,這已成為遠近屬目紅色旅遊的古河道,我期待着你能為龍崗古鎮譜寫新的風采。
走筆至此,窗外的夜色已悄悄進入闌珊之中,市聲也漸漸清凈了下來,案頭明亮的燈光下我彷彿又再次漫步於家鄉昔日碧波蕩漾。檣櫓相連倒映着雲影天光的銅龍河邊,為之痴迷、為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