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小說 > 精彩小小說 > 嘉興憶舊二則

嘉興憶舊二則

手機:M版  分類:精彩小小說  編輯:pp958

  嘉興憶舊二則

  30多年前,我在部隊服役時,曾經在嘉興南門駐紮過2年,參加過嘉興市的很多重大活動,還組織部隊多次到南湖中共“一大”會址、火車站等地參加助民勞動,幫助打掃衛生或剷除積雪。值此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的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中共“一大”紀念地嘉興的景物,經常會在我的記憶中出現。

  嘉興南湖

  上世紀70年代,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設在湖心島上,借用了湖心島上的煙雨樓等古建築空間陳列文物和接待參觀,空間非常局促。那時候,環南湖周邊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建築,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的人,南湖邊樹木蔥蘢,遊人不多,非常清靜。沿着湖邊的馬路,不走到跟前,看不到南湖。直達湖心島的渡船碼頭上,只有一座高大的石頭牌坊和幾級石條砌築的台階。碼頭附近,遍植高大繁茂的樹木,縱然是在夏日炎炎的季節,依然能給人一片蔭涼。

  游南湖的最佳時節是在春末夏初,如果不是晴朗的天氣,站在碼頭上向湖心島方向眺望,南湖顯得蒼茫迷濛,煙波浩渺,湖心島在朦朦朧朧中越發神秘。湖心島面積不大,約17畝地大小,湖心島上高聳的煙雨樓和蜿蜒全島的亭台閣榭,假山迴廊,古樹名木,常常彷彿被雲氣繚繞,在樹蔭和煙雨迷濛中忽隱忽現,宛若瓊樓玉宇,人間仙境。曾經接待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孕育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發生了開天闢地大事變的遊船(後人根據中共“一大”代表回憶仿製的單夾弄絲網船),則靜靜地泊在湖心島的岸邊。

  南湖就是這樣以其神秘而雅緻的風姿吸引着你,使你不由得想到湖心島上去一探究竟。

  去湖心島必須在碼頭上船,渡船是一條在嘉興農村常見的小木船,大概可以坐十幾個人,我們在嘉興農村幫農民收稻子時就坐過這樣的船。搖船的是一個戴着頭巾圍着圍裙的老媽媽,完全是嘉興農村老年婦女的打扮,年紀已經有50多歲了。後來我們去得多了,老媽媽也認識了我們。那時,因為遊人不多,去湖心島只有一條渡船往返。在櫓聲和水聲中,大概經過了10分鐘,我們就到達了湖心島的碼頭。

  沿着台階,拾級而上,我們來到了煙雨樓,這裡陳列了有關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歷史方面的文物,陳列的圖片和其他地方的差不多。有時局圖,上面有表示帝國主義的熊、鷹、虎等動物在中國地圖上橫行;有孫中山和李大釗與武裝衛隊的照片,有中共“一大”代表的照片,還有很多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

  那時候,中共“一大”代表的照片並不像現在這樣全部陳列,只有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陳潭秋等8人,沒有劉仁靜、張國燾、陳公博、周佛海等4人的照片。當時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有關情況,她說,中共“一大”共12位代表,代表了全國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57名黨員,後來有4人為革命犧牲了,他們是何叔衡、鄧恩銘、李漢俊、陳潭秋;劉仁靜後來成了反黨托派;陳公博、周佛海背叛了人民成了漢奸賣國賊;張國燾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紅軍,後來又成國民黨特務,現在加拿大老人院……

  儘管當時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的房子很古舊,空間狹窄,陳列的方式單一。但是,正是這種簡陋的陳列形式,構成了現場莊重肅穆的氣氛,使你不得不屏氣斂聲、認真仔細地觀看。至今我還能記得1964年董必武視察南湖時的即興題詞:“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濛訪舊踵”。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嘉興南湖因中共“一大”在這裡舉行閉幕式,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第一個決議而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黨聖地;因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個密探打亂了會議議程,使會議不得不中止原定的議程,撤出上海而移師嘉興南湖;是中共“一大”代表李達夫人王會悟的一個建議,而成就了嘉興南湖在中國共產黨建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這一切似乎都是偶然,都是機緣!

  嘉興特產

  嘉興的特產是五芳齋粽子、南湖菱和文虎醬鴨。今天五芳齋品牌的粽子已經聞名全國。而在30年前,嘉興火車站自產自銷的粽子遠比五芳齋粽子的名氣響。那時候,南來北往的旅客都會在嘉興火車站月台上買幾個粽子,既可以當旅途飯食,又可以帶回家作為特產送人,以饗親友。我曾經帶兵在嘉興火車站參加春運工作,休息時會去看他們包粽子。從火車站候車室出來,右邊有一排平房,其中幾間就是生產粽子的車間。包粽子的工人們,一手拿粽葉,一手拿調羹舀糯米,然後放一片瘦肉、一片肥肉,再舀一調羹糯米蓋上,最後舀一調羹浸肉的醬油澆在粽子上包好,就可以放在鍋里煮了。在站台上賣粽子的售貨車會不時地來車間裝煮熟的粽子,空閑時看着他們忙忙碌碌的身影,聽聽他們閑聊,也是蠻有意思的。

  那時候,最容易買到南湖菱的地方是在火車站附近。經常會有小販蹲在地上,前面放一個竹籃,裡面裝着南湖菱,上面蓋着一塊潮濕的毛巾。

  南湖菱沒有一般菱角上常有的尖角,角圓無刺,綠皮白肉、殼薄味甜,又稱“餛飩菱”、“元寶菱”, 根據考古發現已有5900多年的種植歷史。清代李符《詠菱》道:“鏡花晝合絲蔓秋,肥角尖涼觸波底”,“素手輕擘,紅碎嫩玉,分嘗便,雪藕也輸甜脆……”,可見,南湖菱贏得了多麼美好的讚譽。

  關於南湖菱為什麼不長尖角,在嘉興有一個傳說。話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嘉興,當地民眾拿出南湖的菱給皇帝吃,當時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長角了。

您正在瀏覽: 嘉興憶舊二則
網友評論
嘉興憶舊二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