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城站憶舊

城站憶舊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得得9

  城站憶舊

  禾豆

  十幾年前的杭州火車站像座古香古色的廟宇,整日上車下車的旅客如同來奉香火的香客川流不絕,這份景觀應該與杭州城的古老與聞名天下相關,一座風景如畫的千年古都加上天下無雙的西湖的陪襯,終究連火車站也修得如此典雅了。但作為常回故里的遊子,我更喜歡的是車站對面那一片古老街路、弄堂。我姑婆家就在離火車站一箭之隔的直國牌弄上,我清楚地記得,弄堂外面有間“徽州麵館”,是老字號的國營飯店,木結構的店鋪外觀同其名字一樣充滿滄桑,走上樓去,要一碗肉絲麵,幾碟杭州小菜,一大杯燙熱了的紹興酒,無論何方來客,有多少旅途上的疲勞困頓,都盡會消除。姑婆家就在徽州麵館身後,也是一座木板房圍成的院子,不過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板壁已被煙火熏成褐色,走進兩扇木門,是一個天井,天井裡有兩個小小的花壇,裡面種着幾枝斑竹,幾叢花草,壇邊長滿青苔,有兩塊太湖石像石筍一樣插在花圃內,迎面就是她家的堂屋,因為太老,四周牆上都長年貼着牆紙,地板裂縫也是補了又補,只有正面一張八仙桌和一塊鏡子始終被擦得油光鋥亮而顯示出了生氣。每到杭州,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當我風塵僕僕敲開姑婆家的門,走進廳堂放下行囊,姑婆或姨娘們就立刻會沖一杯“旗槍”遞過來,濃濃的茶香,淡淡的茶澀,喝進肚裡,方感覺到家了!夜裡入宿則要隨着主人三拐兩拐,拐到後面一間小房間,那裡一張床加一張桌,鋪蓋乾燥又溫馨,主人早已焚起一支檀香,杳杳淡香伴我入睡,經過了長途奔波舟車勞頓,就一下子進入夢鄉。醒來天已大亮,才發現這后屋外面依然有個巴掌大的小天井,只有穿過方寸之地,才能進前屋,這種多重結構的套屋,也是杭城老式人家的特點。

  早上,全家人都集中在前院的大天井裡漱洗收拾,除了自家一個水籠頭外,舅舅們還不斷用皮蘭球做成的吊桶,從弄堂里的古井裡提水回來用,那些井是宋代修的,巧小堅實,石頭雕成的井台里一年到頭總是盈盈的一眼水。用過的水可以澆那些盛開的杜鵑,夾竹桃和青翠欲滴的竹子,而這時候,在天井旁搭建的廚房窗口,已飄來姑婆燒小菜和煮泡飯的清香了。

  平日里的黃昏,也是一家人聚齊在廳堂最多的機會。夏天天長,若是吃罷晚飯無事可做,大家推開碗筷會門裡門外人手一杯茶說著那些街上,單位發生的新鮮事,那茶是滾熱的,水是弄堂里老虎灶上買來的,幾毛錢一暖瓶,姑婆家案頭常年擺滿了這些暖瓶。若是冬天日短,外面早早就黑了,家裡人就會圍座在廳堂里一隻炭火盆前,烤着山核桃和五香瓜子花生,說著里弄人家的“杭城夜話”直到更深。那天實在寂寞了,還可以跑到徽州麵館前街上的鐵路文化宮去看電影,那是這一帶街上唯一可消遣的去處,那時候電影還很受歡迎,散了場滿街都是人。那些賣小吃的攤販把這時段的生意做得很紅火,沿街的叫賣聲直至深夜。

  因為離車站近,所以乘車也很方便,每當要離去時候,姑婆就會上隔壁在車站工作的阿姨家去說一聲,托她買張車票。然後,我就消停穩重不慌不忙,直等到臨開車前十分鐘,才去車站,上了車還要好些時間才開。如今,在城站的日子如同落日溶金一般永遠銘刻在我的記憶中了。姑婆家是在90年代末隨着整個城站大拆遷而搬遷的。那次拆遷是杭城車站根本性的戰役,拆遷前,沿城站向外,所有周邊的老街路、老房子,上面都寫着一個個大大的“拆”字,人去樓空的破敗景象,使人看了格外凄涼悲切。那一帶的居民都搬到離城站很遠的新建小區去了,姑婆家被遷到一個叫“三里亭”的地方,一家十餘口人分住到幾個單元,新房子要比舊房子漂亮乾淨得多,晚上無事,一家人坐下來搓麻將看電視,關起門再也聽不見外面的吵雜聲,但姑婆和舅、姨們仍然思念城站,思念老房子。逢年過節,一大家人在姑婆獨住的那個小單元里團聚的時候,回憶得最多的就是在城站的生活:“我們在城站的時候如何如何……”幾乎成了他們的口頭禪,但我知道,城站的舊居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永久的歷史了。1999年早春一個雨雪交融的日子,我和二舅打着傘走過城站老宅外面,只見一台台堆土機在雨雪中開向那些最後的殘垣斷壁,至此,城站的老街終於徹底消失了。背後,是一叢新豎起的樓群,那是新建的杭州車站。

  文/禾豆

您正在瀏覽: 城站憶舊
網友評論
城站憶舊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