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西大街憶舊(上)——歲月划痕之四十二

西大街憶舊(上)——歲月划痕之四十二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西大街憶舊(上)——歲月划痕之四十二 標籤:十二生肖 歲月神偷

  西大街憶舊(上)

  ——歲月划痕之四十二

  我原來上的厚福盈小學離我們家較近,還不到1華里,而新考入的保定五中則遠了不少,穿小衚衕抄近路也得2華里半,如果走大路,就得3華里。

  一般早上我都抄近路,因為早上有兩節早自習,6點多就得到校(正課是8點上)。我5點多起床時間都緊張,所以能省一分鐘就省一分鐘。

  抄近路,我要穿過相府衚衕西口對面的那條無名小巷。這條無名小巷極窄還兩邊都是牆,走在裡面壓抑而無趣。出這條小巷進入紫河套,還要穿過私搭亂建的犬牙交錯的小房,也讓人煩心。出紫河套西口是市府前街,接着是雙彩街,雖然路寬了,但兩邊基本都是民房,依然無趣。所以下午上學時,只要時間來得及,我都走西大街。

  西大街是保定市最繁華的街道,基本保持着清末民初的風貌,可以說算是保定市的名片。我上中學的1963年秋後,正是保定百姓為此街驕傲的時候,因為那時上映了一部轟動全國的抗戰片,叫《野火春風斗古城》,故事發生在保定,拍攝的的主要街景就是西大街。

  發生在保定的事兒,拍攝的是保定的地兒,保定人都爭先恐後地去看。影片上出現西大街等街道時,下面就會出現一陣議論聲,有人還喊叫出來。

  在沒有上中學之前,我對西大街東段就非常熟悉,因為我住的相府衚衕離此很近,我經常由此去馬號或城隍廟街。從稅務角進入西大街東口,過了全興醬園,就是樂仁堂藥店。樂仁堂藥店和全興一樣,也在路的北側。它的店鋪向里凹進去一些,門前有一小片水泥地面,可以停放自行車,這在寸土寸金的西大街是少見的。

  樂仁堂是個老字號,據說,樂仁堂的創始人樂佑申是北京同仁堂“樂家老鋪”的傳人。他於1921年在北京開辦樂壽堂。1930年在天津開設樂仁堂總店。1932年在保定開辦了這個分號。另外他還在太原、石家莊、開封等地開設了分店。據說,保定樂仁堂的匾額是民國的大書法家馮恕題寫的。樂仁堂還建了小作坊,用以加工從天津總店運來的半成品,並製造一些急救藥品。該店經營的丸散膏丹在保定很有名。

  當時樂仁堂聘用的經理、大夥計和店員、工人有近50人。據說,樂佑申對業務骨幹非常重視,曾為3位大夥計在平嘉衚衕購置宅院。

  不知是不是因為樂佑申有留學法國的經歷,他建的保定樂仁堂有點兒西洋風格。兩層小樓的前部都做了水刷石,顯得很現代,窗戶裝的是可窗的通體大玻璃,看着很洋氣。我去樂仁堂買葯時,它已兼營中西藥,賣中藥的櫃檯在西邊,賣西藥的櫃檯在東邊。不知是歷來如此,還是公私合營后改的。

  2009年西大街整治之後,我發現樂仁堂變了樣,成了青磚外牆,木格子窗戶,完全沒有了西洋韻味。中西合璧是西大街民初建築的風格,改掉就失去了特色,為什麼要這麼改呢?

  由樂仁堂向西,在路北有一家書店,開始是新華書店,我經常在裡面買小人書。後來(印象是60年代初)改為古舊書店,主要經營古舊書籍。改為古舊書店之後,我還經常到裡面轉,因為它也經營字畫,它的櫥窗和營業廳總是掛着許多畫兒,而我喜歡畫畫,就總到裡邊觀摩。那時候名人的字畫大約是幾十元一幅,比如一幅齊白石的草蟲,標價就為40元。當時也認為很貴,因為都超過了一個人的月工資。可與現在相比,就不由讓人懷疑它是贗品,因為現在動輒都成百上千萬。

  由書店向西,在路北有一個熟肉店也很有名,叫六味齋,它加工的醬肉製品就是美味的代稱。可我只能在路過時看一看,享受不了,因為父母從來不買熟肉製品,有鄰居買了,他們還會笑話人家不會過日子。

  過了六味齋,就到了一個丁字路口,它向北的那條街道叫城隍廟街。此街因為北部建有城隍廟而得名,曾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道。但到我小時候街上的鋪面都已破落,且都是菜店、副食店、果品店、茶葉店、鏡箱店、土產雜品店等小商店。過年時家裡發了羊肉、雞蛋、豆腐、糖等副食票,都是我去城隍廟的副食店購買,要在寒風排長隊,等上兩三個小時才能買到。另外,1969年我去內蒙兵團時市裡給特批了被套票,我就是從城隍廟街北頭東側的土產雜品店買了被套做的新被子。它的對面也是一家土產雜品店,但主要賣煙囪、爐子、鍋碗瓢盆。

  正對着城隍廟街南口的是天華市場。天華市場是一個南北向的長條形市場,由北門進,從西南門出,可進入馬號。市場兩側是鋪面,中間是通道,通道上方建有頂棚。頂棚將兩邊的鋪面連為一體,而鋪面又基本敞開,讓人感覺它似乎是一個整體綜合商場。頂棚與房子之間設有天窗,能自然採光。市場內的鋪面經營的物品有布匹、百貨、文具等。

  在這個丁字路口的西北角是一家信託商店,我偶爾也到裡面轉一轉,看看有沒有我需要的無線電元件。裡邊委託出售的東西有舊首飾、舊照相機、舊手錶、舊懷錶、舊座鐘、舊風琴、舊自行車等,還有舊衣物,甚至有舊皮鞋。1958年我母親上班之後,就從這家信託商店買了一台舊座鐘。它棕色木質外殼的油漆還比較光亮,但白色的錶盤已有些泛黃,顯現出它是個老物件。上了發條,撥動鐘擺,它的錶針就會走起來,到了整點、半點,還會咚咚地報時,夜間也不休息。開始我總被吵醒,後來就習慣了。像人老了愛生病一樣,這台老座鐘也愛出毛病,好在我們的老鄰居心宅的父親就是修表的,他雖已搬走,但我父親還可以把他請回來。信託商店有時也受委託出售晶體管、雙聯、磁棒之類,我總盼着能淘到便宜貨,可一直未能如願。1975年我返城的時候這個商店還在。1977年我結婚的時候還在裡面買了一台三角牌的煤油爐。

  這家信託商店的西邊路北是一家科技書店。那也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我對所有科普讀物都有興趣,但真正花錢買的只有無線電方面的書。當時的新華書店還都是櫃檯售書,樣書都擺放在櫃檯或櫥窗,你想買還得麻煩售貨員拿出來才能細看,而這家書店不同,是開架售書,你可以隨意翻看自己喜歡的書。另外,這裡的售貨員對只看不買的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致總有好多人看蹭書,甚至有人拿着紙筆在那兒抄書。我喜歡這種寬鬆狀態,沒事時也到裡邊站着看。另外上學路過時也經常進去轉轉,主要是看看有沒有無線電方面的新書。

  科技書店的西邊是理髮館,叫甲級12館,印象中是樓房,有幾十個座位,是省內有名的高檔理髮館。1963年時我曾在這個理髮館理過發。

  我們院兒與理髮業有緣,全哥和他愛人是理髮的,北屋喜子的父母是理髮的,先後在我們院兒住過的謝叔叔、謝姑姑兄妹是理髮的。另外,還有一位叫張振華的也住過我們院兒,也是理髮的。張振華好像與喜子的父親、南屋小兒的父親是遠親,喜子及小兒的父親的名字前兩個字也都是“張振”。

  但小兒的父親乾的不是理髮,而是洗浴。理髮館和澡堂同屬服務公司領導,也算一個行業吧。小兒父親工作的澡堂也在西大街,印象是在中段兒南邊,萬寶堂附近,澡堂的名字叫什麼已忘了。小兒的父親是這個澡堂的主任。小兒的老家在定興縣。定興縣也有三宗寶:搖煤、搓澡帶修腳,據說定興的搓澡師傅是北派搓澡大軍的主力,以手法好聞名京津,我猜着小兒的父親從事這個行業,併當上領導,沒準與此有些關係。

  另外聽說,保定的理髮業最初發展時,就以饒陽人和定興人為主,而全哥老家是饒陽,喜子老家是定興,所以理髮師在我們院兒大聚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院兒雖有不少理髮師傅,但我基本不找他們理髮,要理髮都去沒有熟人的地兒,主要是覺得碰到熟人不自在。沒想到我不找他們,他們卻找我,1963年春天全哥非要給我理髮,原來市裡要通過比賽評選理髮業的技師,他要我給他充當比賽的“加工原料”。我不想去,可母親發話了:“你正好該理髮了,就讓全哥收拾收拾吧。”

  比賽就在西大街的這家理髮館進行。全哥拿出渾身解數,恨不能給我把腦袋理出花兒來。我理完一看,哈,真棒,感覺是有生以來最好的髮型。可4月底評選出了結果,全哥竟然沒評上,評上的是張振華。

  那次全市一共命名了7位行業技師,市裡還專門召開了命名大會,為他們佩戴光榮花,是當時的副市長給他們戴的。

  聽到這麼個結果,我覺得有點兒對不住全哥,他要是找個大人理,沒準也能評上呢,我知道全哥的理髮技術確實不錯。

  文化大革命中理髮館也受到衝擊,說它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先後有十幾家理髮館被關停。12館也難逃厄運,在西大街擴建中被改建為平房,營業面積減少三分之二。名字也不再叫什麼甲級多少,而叫“古城”。後來,全哥當了古城理髮館的主任。

  在甲級12館的西邊是稻香村點心鋪,這家點心鋪是保定有名的點心鋪,經營中、西、南、京糕點。它也是老字號,建於1917年。門店是中西合璧的二層樓,一層外牆帶羅馬柱,是西式建築風格,二層帶前廊、欄杆,是中式建築風格。門店的“稻香村”牌匾據說是民初的保定書法家張詩言寫的,不過已在1967年破四舊時被砸爛。我父母極少從稻香村買食品,所以吃一回稻香村的點心也是令人興奮的事。記得母親曾買過小八件,那種酥皮掉渣的最好吃。

  說起稻香村,似乎全國有許多稻香村,但創建最早的是建於1773年的蘇州稻香村,影響力最大的是建於1895年,停業近60年後於1984 年重新開張的北京稻香村。而最早持有稻香村商標的則是咱們的保定稻香村,它於1983年便註冊了糕點類別的“稻香村”商標。手握商標是多麼主動的事啊,可後來它竟給弄丟了。它先是與北京稻香村、蘇州稻香村合作,授權它們使用稻香村商標,后又於2004年以55萬元將商標轉讓給蘇州稻香村。轉讓的事被舉報后,保定市國資委很生氣,打官司追討,可已經晚了,最終因為時效問題敗訴。2013年底,北京稻香村和蘇州稻香村又為商標打起官司,也是鬧得沸沸揚揚,可保定稻香村就只有看的份了。

  在稻香村的西邊,有一條向北的小巷,叫秀水衚衕。稻香村是前店后廠,它的加工廠就在秀水衚衕南段東側。沿秀水衚衕向北走,就到了我早晨上學經常走的市府前街。市府前街解放前叫公安街,因公安局曾駐於此而得名。解放後市政府駐於此,名字就改成市府前街了。1955年市政府改為市人民委員會(簡稱市人委),這條街的名字沒再改。

  在秀水衚衕南口的西邊(具體位置已有些模糊),有一家樂器店。在西大街東口路南也曾有過一家樂器店,它們是由於搬家形成了兩個店的局面呢?還是本來就是兩個店,我已說不清了,反正東口那家叫史三和。我沒有在東口那家買過東西,但稻香村邊上這家買過笛子。

  我們班的邵同學在班上吹笛子,我看了眼兒氣,也想吹,就到稻香村邊上這家樂器店打聽行情,一問便宜的一支也得7角錢。這種消費母親一般都不支持,不像現在的家長都求着孩子去學琴。我跟母親蘑菇了幾次,她才不情願地給了錢。笛子買回后我怎麼吹也吹不成調兒,吵得同院的王大娘總提抗議。

  吹笛子要在笛子上貼葦膜兒(可以買,也可以從葦子中剝),開始我用吐沫貼,不結實。後來改用蒜汁。蒜汁雖然貼得結實,可那個蒜味兒太沖,總是臭烘烘的。後來我們衚衕的大寶告訴我,最好用白芨,貼的結實還沒味兒。他說,藥房就有買的,很便宜,一塊能用好幾年。

  我一聽大喜,第二天就去秀水衚衕對面的萬寶堂藥店買了白芨。那東西像乾薑而比乾薑硬實,在笛子孔邊上吐點吐沫,再用它在上面蹭,就能蹭出粘性把葦膜兒粘住。

  萬寶堂也是老字號,建於1876年。它是純中式風格,檐板房,木格子窗戶木格子門,刷紅油漆,門口掛着直隸總督李鴻章題寫的匾額,是典型老中藥鋪的模樣。

  萬寶堂也建了製藥的手工作坊。到解放初它的員工已達到75人。1958年保定市成立中藥廠時,依靠的就是萬寶堂和樂仁堂的技術力量,這也算是這兩家藥店對保定中藥業發展做出的貢獻吧。

  據說,西大街上還曾開過春和慶、鶴年堂等藥店,可我沒有見過這些藥店的印象。

  萬寶堂與樂仁堂及春和慶、鶴年堂等藥店相比,還是有自己特點的,那就是它不是外地藥店的分號,而是在保定發展起來的本土藥店。所以說起保定的老藥店,最令人自豪的還數萬寶堂。另外,萬寶堂還曾刊印了獨家藥典《萬寶堂葯目》,共輯良方635種,這在保定的眾藥店中也算獨樹一幟了。

您正在瀏覽: 西大街憶舊(上)——歲月划痕之四十二
網友評論
西大街憶舊(上)——歲月划痕之四十二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