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散文】《途徑山南小井庄》

【散文】《途徑山南小井庄》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途徑山南小井庄》

  文/黃璜

  如今生活就是好。下午去山南鎮辦事,先是電話聯繫好,然後叫了輛轎車驅車前往,事情很快辦妥,便打道回府,途徑山南小井庄紀念館,自然要進去走走的,因為這裡有太多的故事和傳奇。

  小井庄位於肥西縣山南鎮西郊,距肥西縣城20km,有公交直達。因庄前有一口水井是在清光緒二年間建的,於是這個村莊就叫小井庄。1978年9月23日,肥西縣山南區山南公社小井庄生產隊率先在全國實行包產到戶,成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的發源地,這裡現在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不時地用相機拍攝着這裡的美景,在小井庄村,一棟棟徽式建築的農家,或聯排,或獨立,錯落有致。每家的庭前院后都有一塊菜地,種滿了蔥、蒜、青椒等各種蔬菜。在那我看到:村內路通、水通、公交通,農莊有衛生室、垃圾收集點和學校,真正是現代化的新農村。從村民那我知道,肥西縣山南鎮在美好鄉村建設中,提出了一種“微田園”式的發展模式,將農戶房前屋后的小塊地按照“豎成條、方成塊”的思路,實施統一整理,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小田園景觀,將現代建築與田園風格有機融合,使鄉村保持良好的生態田園風格。該鎮堅持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積極定位,努力打造文化旅遊型新農村,走旅遊興鎮之路。小井庄新農村共分為四大功能區:小井庄紀念館核心區。以原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同志與農民座談的會址和銅像、文化樂園為主要景點,在展廳中再現當年包產到戶的全過程,當年萬里書記和農民代表座談的茅草屋特別顯眼,那茅草屋反而成為歷史的寶貴遺產,坐落在粉牆黛瓦的徽派樓房之間了。這些再現的歷史用來教育遊客要珍惜改革開放、穩定發展局面的來之不易,突出紅色文化特色,給遊客以愛國主義教育,目前小井庄村已被命名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核心區的群眾文化廣場,戲樓、文化牆、文化柱和農民休閑公園相得益彰,既突出文化教育主題,又倡導現代文明生活的新風尚。新農村大約有200戶人家,全村由700畝現代農業、150畝苗木基地、200畝休閑垂釣魚塘組成,是遊客回歸自然、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小井庄將成為以文化旅遊為主體,集紅色旅遊、鄉村旅遊、新農村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基地。

  回想三十年前,我哥哥在山南中學任教,一輛自行車從老家金橋的鄉下,沿着通往山南的鄉村土路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才能到那,記得八三年哥哥結婚,兩位叔叔用平板車運傢具,四件傢具足足用了兩天。可見那時的生活狀況和現在真是沒法比較。我坐在涼亭下休息,過去的生活情節便一一浮現在眼前,我用“土八路”來總結那時的生活可謂是特別準確,那就是“土房子、土灶台、土炕床、土地窖(儲藏山芋)、土稻囤、土衣櫃、土衣衫、土文化。”說起“土地窖”,我想起小時候的冬天,媽媽說:“冬天不幹活,天短,我們每天只吃兩頓,你們小孩子少活動,免得晚上挨餓。”那時,我們每當到了晚上,總是圍着媽媽轉悠,媽媽也顯得無奈,有時媽媽就用鐵叉從地窖中叉一兩個山芋削幾片給我們充饑。記得三九天時,對里有個單身老人索性就在地窖中睡覺,他說地窖暖和可以避寒。那時我們都很懂事,也特理解自己的父母親,每當年底生產隊分紅,我都側耳傾聽,美其名曰“分紅”,其實就是算工分,那時農村的一工分也都在3角錢左右,我家每年的總收入也就300元樣子,加上我們兄弟姐妹多,每年都欠生產隊的錢。也就是在那時,山南公社的小井庄一般人率先實行了農田責任承包制度,國家推行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自那以後,農村樓房建起來了,樓房裡電燈亮起來了,人們的腰包鼓起來了,出行的道路寬起來了......家鄉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農民的溫飽得以實現,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繁榮。

  想到這些,我不覺此時已經來到了天上人間。短短的三十年,從山南的小井庄,到我們官亭鎮的豐祥農莊,再到國家貧困縣的金寨縣,中國農村的大地上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國家統計局肥西調查隊抽樣調查資料顯示,13年,肥西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544元,對比三十年前,農民的收入翻了百倍。如今的農民生活已經不再滿足於吃飽、穿暖的問題了,而是向著吃的健康、穿的時尚、住的寬敞、行的方便邁進了新生活時代。若用新的“五子登科”來形容再也貼切不過了,那就是“房子、車子、金子、杯子和票子。”回到家中,我打開數碼相機,一幅幅美景再現眼前,我不覺詩興大發,隨口一首打油詩以表達我途徑小井庄的心情:粉牆黛瓦新農莊,庭院深深百花香。空調私車自來水,城市鄉村一個樣。

  (照片為當時實行責任制會議的原地址)

您正在瀏覽: 【散文】《途徑山南小井庄》
網友評論
【散文】《途徑山南小井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