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捶魚--越走越近的滋味

捶魚--越走越近的滋味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捶魚”是廣大客家地區深受歡迎的一種美食佳肴,主要烹飪方法為煮湯。取水適量燒開,放入煎制好的“捶魚”若干,加冬筍片七八,待水復開,用鹽味精適量入味,即出鍋;湯一般要用蔥調味提鮮,“捶魚湯”卻不放蔥,而是要放芹菜,因為芹菜的香味兒與魚的鮮味混合在一起,那味兒遠勝蔥花;最後,用食指和拇指捏上那麼一丁點兒手磨的胡椒末,輕彈於湯麵,一碗“捶魚湯”就成了。這湯鮮、香,再加上胡椒的微辣,食過後定然會令人食慾大開,久久不忘。若干年前,“捶魚”待客是比較排場的,若非家境殷實或重要客人到來,一般“捶魚”不上桌。

  武平桂坑墟就有過年捶“捶魚”的習俗。每到臨近過年,家家戶戶就開始捶“捶魚”過年;那時,一條古老而逼仄的小街上就會響起“篤篤篤、篤篤篤”捶“捶魚”的聲音,這聲音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匯聚成一派歡快祥和的樂章,迎接春節的到來。

  德財叔是桂坑墟上有名的捶“捶魚”好手。他家的“捶魚”塊薄、脆,久煮了還不容易煮糊。很多人要向他學習其中的秘訣,德財叔笑笑,說,沒秘訣,好好捶就是了。

  臘月二十四一早,德財叔來到市場,徑直奔向魚攤,先目測好選定幾條個頭均勻、活蹦亂跳生命力強的草魚,然後用“摟箕”(撈魚網)撈起;賣魚人掐住魚的鰓部,抓起早已準備好稻草繩,從鰓部穿進,魚嘴出來,再打個結;如是,把幾條魚串好,往秤勾上一掛,提起秤繩,那魚卻不聽話,不停地掙扎。賣魚人運氣提秤,好不容易抓住魚消停的瞬間,穩住秤稱好,卻已手臂酸痛,氣喘吁吁了。

  德財叔把魚提回家,開始殺魚。“捶魚”用料極為講究,魚去頭、去尾、去脊骨,背鰭腹鰭均需去除;德財叔還有一招與人不同,那就是連魚腩也去掉,因為魚腩煮熟了好吃,生肉卻很硬,不適合捶打。收拾好零零碎碎,一條魚就剩下巴掌大兩片鮮亮亮的條肉;然後,把魚肉均勻地切成二指大小的肉塊,撒上少許鹽腌制調味。

  捶“捶魚”的工具簡單,只需一小木槌;但這小木槌原料卻極有講究,松木杉木有油脂,樟木味重,荷樹木鬆脆質輕,唯有一叫“牛骨柴”的,質地堅硬,枝幹粗細適中。取約三寸一段,刨平創口,中間處鑿一小孔,做好一根樹枝或竹枝作柄,鍥入即成木槌。

  捶“捶魚”需佐以蕉芋粉或木薯粉,一定要用精細的、純粹的蕉芋粉或木薯粉,這樣的成品才有韌性,有嚼頭。德財叔喜歡在八仙桌上捶“捶魚”,大的舞台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功夫。他把魚塊沾滿薯粉,右手舉起木槌輕砸魚塊,左手一邊不停地翻動它,一邊添加一些薯粉;敲砸的力度輕重適度,重了砸不成型,輕了則半天也捶不出一塊。你看他左右配合,上下翻飛,不一會兒,一塊餃皮般的“捶魚”就呈現在你眼前。從“捶魚”外形可見製作者的能力,一要厚薄適中均勻,薯粉用量合適;二要捶成圓形意示圓滿。德財叔不停地敲擊着,“篤篤篤、篤篤篤”,這聲音猶如歡樂的鼓點,飛出他的大門,匯入小街喧鬧的迎春的步陣中去,然而,這陣勢已和他的年齡一般,越來越顯得羸弱。

  晚上,經過風乾的“捶魚”用油一炸,香噴噴、黃燦燦、油亮亮的“捶魚”就大功告成。

  聽說,毗鄰的黃坊村有個叫“猴哥”的年輕人辦了個生產“捶魚”的工廠,還註冊了個商標叫“猴哥捶魚”, 據說“猴哥捶魚”還遠銷到廣東、江西的客家地區嘞。過年時村裡有人不想動手做,就騎上摩托車去買,來回個把小時,省了不少事。德財叔摸了摸魚槌,有些傷感地說:“老夥計!明年你也該退休了!”

您正在瀏覽: 捶魚--越走越近的滋味
網友評論
捶魚--越走越近的滋味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