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浦城的地名文化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解讀浦城的地名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
解讀浦城地名的文化特徵
福建省浦城縣文體局:甘躍華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借教育大講堂這個平台,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浦城的地名文化。
我們生活於滾滾紅塵中,奔波於碌碌世界里,每個人天天都接觸着地名,天天都使用着地名,可以說,地名,宛若一個頑皮的小精靈,穿梭於大千世界之間,與我們的生活共存,和我們的工作同在。
那麼,到底什麼是地名呢?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理解,簡單地說,地名,就是人類用來識別不同地區的語言符號,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開展社會交往的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就像我們人一樣,每個人都有姓名,如,張三、李四、王五等,每個地方也都有它的名字,如北京、天津、上海等。
我們說,每一個地名,都珍藏着獨特的社會信息,每一個地名,都記載着深層的歷史風雲,每一個地名,都體現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地名,代表着信息、代表着歷史,代表着文化。
浦城地名文化作為中華地名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浦城的諸多地名,絕對不是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一個個生動活潑並且內蘊豐富的文化載體。可以說,每一處地名的誕生都折射出浦城歷史的光芒,每一處地名的延革都演繹出浦城文化的絢麗。
概而言之,浦城的地名文化大致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特徵之一:地名的由來——歷史脈絡清晰
歷史像一條河,騰騰達達,從遠古流來,向前方奔去。在這麼一個漫長而悠久的發展進程之中,無疑要在地名這一獨特的文化載體中留下或深或淺的脈絡印記。
浦城縣從縣名的定名、鄉鎮(街道)的命名到其他相關地名的取名都標示着清晰的歷史文化脈絡,這些地名,或與歷史沿革相連、或與當地特徵相關、或源之民間傳說、或取之方位走向……它們的來龍去脈都有史記載、有案可查。
首先,縣名的取捨關聯朝代的更替。
浦城正式建縣是在東漢建安初年,大約在公元196年至205年之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是福建省建縣最早的五個縣之一。據《福建史稿》記載:“閩中因而有五縣,即候官、建安(也是今天的建甌)、南平、漢興(也就是今天的浦城),其一史闕書。”也就是說,還有一個縣名史書上沒記載。但是,也有一種說法是,還有一個縣為建平(也就是今天的建陽)。
在唐代,是以戶口的多少來定州縣的等級的,一共分為望、緊、上、中、中下五個等級,據《福建史稿》記載,當時,福建的閩縣(也就是今天的福州)為望縣,緊縣也只有侯官、南安和浦城3個,所以,當時,浦城為福建四大縣之一。
不過,浦城建縣時的縣名不叫浦城,而叫漢興,為什麼叫漢興呢?因為是漢代成立的,以國為號,所以叫漢興,至於興字就好理解了,不外乎是興旺、興盛之意。縱觀浦城建縣時叫漢興一直到定名稱浦城為止,都與朝代的更替有關。進入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鼎立,當時,浦城隸屬於吳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將漢興改名為吳興。到了唐朝,在武德四年(621年),吳興又更名為唐興。武則天當上皇帝的第二年,即天授二年(691年),又將唐興改為為武寧。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去世后,唐中宗李顯登基當了皇帝,當年就將武寧改回來稱為唐興。唐天寶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時,將唐興改名為浦城,並且一直延用至今。那麼,為什麼改名浦城呢?這又要追溯到西漢時期。
西漢期間,浦城這個地方屬歸閩越國管轄。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當政的時候,有一個叫餘善的人,被封為東越王。餘善對漢中央王朝貌合神離,羅織力量,追求霸業,在閩北割踞。餘善以浦城泉山天險為屏障,在浦城築三座軍事城堡,與漢王朝抗衡。其中有一座城堡建在臨近南浦溪的岸邊,叫臨浦城,浦,就是水邊的意思,所以,因為東越王臨水築城,所以改名為浦城,意思為水邊之城。
這裡,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餘善歷史人物。
楚漢相爭之時,閩越族首領無諸因幫助漢滅楚有功,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閩越王。惠帝三年(前192年),又分封閩越族另一首領為東海王。
建元六年(前135),閩越王郢發兵攻擊南越,南越王向漢王朝求救。漢武帝派王恢、韓安國率兵從豫章(也就是江西)、會稽(也就是浙江)兩面進攻閩越國。郢的弟弟餘善知道漢兵強大,閩越國肯定不是對手,於是,便以突然襲擊的手段把郢給殺了,並將他的首級送到王恢軍營中去請罪。漢朝廷為了控制閩越之地,便封閩越族首領無諸的孫子繇君丑為王。對於這一任命,餘善十分不滿,於是,便自立為王。見此情形,漢武帝為了權宜之計,於是便又封餘善為東越王,與繇王共處。元鼎五年(前112),南越反叛漢朝,餘善一面向漢王朝表示願意派兵幫助攻擊南越,一面又暗中和南越保持聯繫;漢兵破滅南越之後,有人向漢武帝建議乘勝攻擊閩越國。餘善得到消息以後,立即造反,並排兵布陣與漢軍對抗。元封元年(前110),漢兵派出多路大軍向閩越國進攻。當漢朝大軍風煙滾滾攻進閩越國地境后,最後,餘善也得到了和郢一樣的下場,他的部下屬將把餘善殺死後向漢兵投降。
據《浦城縣誌》記載,餘善是兵敗后在浦城的臨江被殺的,所以臨江錦城村(原稱舊城)漢代古城遺址內,後人曾經建有東越王廟,用以祭祀餘善。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詩人真山民游此,曾賦詩一首:“碑因苔蝕無完字,城為田侵失舊基。當日東甌知幾戰,如今贏得一荒祠。”這首詩不難理解,意思就是說,由於歲月的侵蝕石碑已經留不下完整的文字了,而舊城的遺址也早已淹沒在了茫茫的田野之間。遙想當年戰火紛紛,如今餘下的僅是一座荒草凄凄的廢祠。這首詩里,作者實際上是在對着歷史、對着餘善這個歷史人物同時也是對着某種社會現象發出沉重的感慨。
有趣的是,浦城不僅縣名很多,別名異名也很多,主要有南浦,柘浦、漢陽、漁梁等,這些別名異名也都同樣具有久遠的歷史淵源。著名文學家江淹在南朝元徽二年(474年)到吳興(即今浦城)任縣令,在他的名篇《別賦》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佳句,所以後來人們就將浦城的幹流稱為南浦溪,又因此溪發源於浦城縣忠信鎮的蘇州嶺,嶺上多柘樹,因而,南浦溪又稱柘溪。由於溪名的原因,浦城又別稱為“南浦”、“柘浦”。現今浦城縣境內的漢陽城,是福建見於正史的第一城。《史記·東越傳》記載: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用兵東越,“越衍侯吳陽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兵於漢陽”。因此,漢陽成為浦城古代又一別名。還有,當年,浦城是福建出入中原的要道,宋代時候便在漁梁設立了驛站,由於蔡襄、陸遊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此過往並題詩留字,另外,《洞天記》中稱:“天下十大名山,漁梁其一也。”所以,一時間,漁梁名滿天下,故而,漁梁又成為浦城別名之一。
這裡,我們講一講陸遊夜宿漁梁驛的故事。
據《八閩掌故大全》記載,陸遊曾三度宦遊福建,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任福建寧德主簿。次年,調任福州次曹。宋淳熙五年(1178年)他從蜀東歸來,受命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這年,陸遊已54歲,赴任途中夜宿漁梁驛。這時,正值天寒地凍,冷風颼颼,細雨飄飄,留宿在這“無衣無裳莫過杉坊漁梁”的驛館,他旅途勞累,筋疲力盡,長夜難眠,只好圍着篝爐取曖,並揮毫寫下一首《宿漁梁驛五鼓起行有感》:
漁梁驛在浦城縣北20公里的漁梁山下,是個僅有百餘戶人家的小集鎮,驛站靠近小溪,門面朝向街道,屋後有放馬坪和飲馬潭。仙霞嶺路開通后,經浦城出入福建的仕宦商賈多在此投宿。
憶從南鄭客成都,身健官閑一事無。
分騎霜天伐狐兔,張燈雪夜擲梟盧。
百憂忽墮新衰境,一笑難尋舊酒徒。
投宿漁梁溪繞屋,五更聽雨擁篝爐。
這首詩,前幾句是回憶作者金戈鐵馬的軍旅生涯,後幾句則是以寫實的手法,書寫了作者目前的處境與心境。此外,這次陸遊入閩是赴任一個閑職,這個閑職和詩人所嚮往的戎馬生涯大相徑庭,所以,憂愁不禁瀰漫上心頭。這是陸遊帶着一顆失眠的心寫出的一段無奈的人生感慨。
其次,浦城縣各鄉鎮(街道)的名稱也各有歷史來源。
現今浦城縣所轄的十九個鄉鎮(街道)之名稱,也都有着歷史的源頭。為了理解的方便和記憶的深刻,下面,我們從幾個方面給予簡單介紹。
其一,取義有韻,預示如意吉祥。
富嶺鎮的駐地在富嶺街。原來,在富嶺街的東面有一個珍珠潭,這裡出產石灰岩,這種石灰岩潔白如玉,大家知道,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白玉,象徵著富貴;此外,富嶺街的中段有一段石塊鋪就而成的台階,名為灣嶺下。因而,人們便取白玉的“富”、取地名的“嶺”, 寓義為“富貴之處所。”故名為“富嶺”。
石陂鎮的駐地在石陂街。由於古代的居民曾在這裡用整條整條的石塊砌成陂塘,以此用來蓄水。由於陂塘是用堅硬的石塊砌成的,人們便取其堅固長久之寓義,所以此地取名為“石陂”。
萬安鄉駐地在萬安。原名叫橋頭,為什麼叫橋頭呢?因為此地有一座浮橋稱為萬安浮橋,這座浮橋一頭連着村子,一頭連接縣城,取位於浮橋的那一頭之意,故名為橋頭。1981年9月,借用萬安浮橋之名,改稱萬安。寓義可以理解為“萬代平安”或“萬世安康”。
永興鎮駐地在永興。因地處縣城的西面,原名稱西鄉。西鄉原來所轄有永平里、新興里等,中華民國33年(1944年),取永平里的“永”字和新興里的“興”字,組合成新的地名“永興”,寓義為“永久興旺”。
其二,自然天成,充滿詩情畫意。
蓮塘鎮的駐地在蓮塘。古代時村裡的人為了防火,挖了9口水井、13口池塘,由於池塘橫貫串連,稱為連塘,意思為連接成一片的池塘。後來人們在池塘中種植蓮藕,取“連”字與“蓮”字的相諧音,故名蓮塘。試想,蓮荷開花時節,遍地鮮艷、極目清爽,怎不令人心馳神往?
古樓鄉的駐地在古樓。原來,因為村外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座寺廟,叫松林寺,寺內放置有一面大鼓,一旦大鼓敲起,全村都可以清晰聽到鼓聲,故稱鼓樓。後來,人們取“鼓”與“古”的諧音,將之稱為古樓。那麼,為什麼要用古老的“古”字來諧音大鼓的“鼓”字呢?也許是鼓樓,只不過是一個置放大鼓的場所,內涵單一;而古字,可以理解為古樸典雅或年代久遠等,所以用這個古字更能彰顯出地名深層次的文化氣氛。
楓溪鄉的駐地在楓溪。村落周圍種植有許多的楓樹,一條清澈如帶的小溪貫流村間,寫意成一幅恬淡靈動的鄉間風景畫,故稱楓溪。
濠村鄉的駐地在濠村。宋代時因建在境內北部的黃源山,故稱黃源街。明洪武九年(1376年),因失火被毀,此後房屋便沿着村中一條名為濠溪的溪流旁邊而建設,所以,改稱為濠溪村。明嘉靖七年(1528),又因水災被毀,後來新蓋的房屋便佔據比較高的地勢,沿着山邊建築,形成了依山傍水之態勢,並沿用濠溪中的濠字,所以,取名濠村。
盤亭鄉的駐地在盤亭。古名細泉村。原有古道自高頭山通向泗洲嶺,又名泗洲村。村子原來建在太平社之北的上毛處,後來隨着溪河改道,便往下游遷移,在一處叫黃金蓬的溪灘(因為溪灘盛產黃金柴,故稱黃金蓬)開闢建房。由於盤亭溪的溪水自東而西,曲折環繞,故取名為盤江;又因為隨着溪流的水勢作成攔水的堤壩,村子位於上游,亭立如盤,故又名盤亭。
官路鄉的駐地在官路。這裡,古代的時候為出入閩浙兩省的孔道,什麼是孔道?孔道指的就是通往某處必經的關口,也俗稱官道,故名官路。
其三,因人而名,寄託萬世敬仰。
忠信鎮的駐地在忠信。忠信村在太姥山西南麓,原來是大河灘,荊棘叢生,後有有邊村、齊村人到這裡開闢居住,因為荊棘叢生,故名黃荊蓬。據《延陵吳氏譜》記載,宋代的時候,這裡有一個叫吳廣一的人在京城做官,這個人為官為人至忠至信,也就是既十分忠心又無比誠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吳廣一,將此地改名為忠信。
管厝鄉的駐地在管厝。唐天寶二年(743年),有一戶姓翁的人家到此開荒闢地,傍山而居,名為翁塢際村;後來又有一戶姓范的人家來到這裡沿溪築室而居,又稱為范處。后因漲大水,村子被水沖毀,無奈而遷出。明洪武初(1368-1398)間,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從江西的豐城遷到此處定居,故改名為管厝。
九牧鎮的駐地在九牧。因為原來有一個叫林披的人生了九個兒子,他的九個兒子赴京趕考以及科場高中后往返福建,都經過九牧這個地方,並且他的九個兒子都當過州牧,九子之一的林藻還在九牧的高步亭留下《折桂詩》,九牧因之而得名。聽到這裡,有人會問,州牧到底是一種什麼官職?簡單地說,州牧就是一個地方的軍事行政長官,不一定很準確地理解,差不多是相當於現在省一級的軍事行政長官。
其四,依山傍水,指明方位指向。
山下鄉的駐地山下。村莊原來建在虞厝塔,後來遭到土匪洗劫,倖存者便遷到廊前,稱為廊前街。但是因為地處風口,不好居住,又遷到對面的龜山下,故名山下。
水北街鎮的駐地在水北。村舍原來建在南浦溪北岸,故名水北。
水南鄉的駐地在水南。因為位於南浦溪之南而得名。
仙陽鎮駐地在仙陽街。村南有一座橋樑叫揖仙橋,揖,是古代的一種拱手禮,拱手作揖就是這個意思。那麼,為什麼叫揖仙橋呢?因為這座橋的正對面有一座山叫榮華山,宋代的時候,榮華山上有一個叫周霞的道人曾在此修鍊,後來這個道人得道成仙,升天而去。所以,每當人們走到這座橋上時,都會朝着榮華山方向朝拜,稱為“拜仙”。所以,叫揖仙橋。而此地又地處漁梁嶺之南,我們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故名仙陽。
南浦街道作為縣城的所在地,取南浦之名,理所當然。
臨江鎮的駐地在臨江街。據相傳,永興溪和山下溪匯合后曾經流過麒麟山,到了水尾丘、旮旯隈匯入南浦溪,因名麟江。後來河流改道,從村中經過,流到觀前與南浦溪匯合,村民架橋橫跨東西兩岸,房屋沿兩岸建造,而名臨江。
再者,主要村落的得名各具特色。
浦城縣許多主要村落的得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漁梁村屬仙陽鎮,原來因為鄉民大多堰水養魚而得名。清代的時候,有一位官員從台灣帶來一條2米多長的魚脊骨,鑲嵌在此處的媽祖廟的正樑上,以表示漁梁之意。
觀前村屬水北街鎮,有一座名為金斗山(又稱小武當山)的山峰聳立於村子前面,金斗山上有一座道觀叫金斗觀,故名觀前。
毛洋村屬忠信鎮,因為村子的周圍有5座山峰,這五座山峰的形態酷像五隻毛茸茸的山羊,所以,諧音稱毛洋。
廟灣村屬盤亭鄉,古時稱梨嶺,因為村子在梨嶺下而得名。又因為村中有媽祖廟、奶娘廟、觀音堂,而要前往這些地方,需要經過彎曲的小徑、過了石橋才能到達,故稱廟灣。
舊館村屬石陂鎮,在江甌公路未通之前,為浦城至南平、福州水運的必經之地,當時,這裡設有碼頭,相當繁華熱鬧,並且這裡曾經飯館、酒館、煙館、妓館羅列於街市,因名舊館。
浮流村屬富嶺鎮,因為浮流溪環繞着村子,人們站在村旁邊的高竹山上鳥瞰,村居宛若船隻浮在水面上一般,故名浮流。
游村村屬忠信鎮,村內有一獨立的山墩,名叫香花墩,它的形狀很像一隻螃蟹,香花墩瀕臨柘溪,有如螃蟹游於溪水之中,故名游村。
特徵之二:地名的變更——時代烙印深刻
縱觀歷史,地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地名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也會隨之而數易其名。而這種種改變,絕不是空穴來風、無源之水,它無不接受着時代文化的巨大影響與制約,留下明顯而深刻的時代文化烙印。
浦城許多地名的變更就體現了這一文化特色。
首先,城關主要街道名稱變更政治色彩濃厚。
目前,浦城縣城關的若干轄區(街道、村、社區)的名稱,主要有解放、光明、愛民、勝利、民主、新華、和平、幸福、躍進、建設等。這些地名一看就平白如話——解放,象徵著全國解放、共和國建立;新華,象徵著新中華欣欣向榮;幸福,象徵著人民群眾生活美滿幸福……並且,這些地名也經歷了幾番歷史滄桑、幾度風雨變化。
據《浦城縣誌》記載,浦城在清代及其以前,境內地名大部分以所在方位、地形地貌、居民姓氏、一方典故命名。民國初年,基本上是沿襲舊地名。據《浦城縣誌》記載,原來,浦城城關的街名有直街、市心街、後街、前街、橫街、棋盤街等,這些街名不難理解,直街,顧名思義,筆直而不彎曲;市心街,市中心地點之街;前街、後街則是以縣城中心位置為座標而進行界定。
民國32年(1943),縣政府將城關12條主要街道分別更名為中山、中正、復興、建國、林森、恢先、西山、體仁、民族、民生、民權、中華路。顯而易見,這些地名的命名,較為強烈地展示了時代的文化特徵,體現了較為濃厚的時代政治色彩。我們知道,中山,就是國父孫中山;中正,就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蔣中正(蔣介石);而林森這個人,也許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其實,林森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是一個很有名的人物,他於1932年起接替蔣介石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你看,一個是國父、一個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一個是國府主席,如此命名,無疑體現了當時最大的政治需要。而民族、民生、民權大家就不陌生了,它不過是“三民主義”在地名的上的直接演繹。此外,西山,指的是浦城人、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理學家真德秀;體仁,則指的是浦城人、朱熹弟子、理學家詹體仁。以本土歷史名人來命名地名,充分體現了浦城人對歷史名人的崇敬和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1951年,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更改地名的指示,浦城縣城關9條主要街道分別更名為解放、勞英、愛民、勝利、幸福、民主、和平、新華、建設街。這些更改后的地名,平白上口,含義簡潔,直接標示着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嶄新的政治面貌與明確的文化走向。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開展所謂的“破四舊”、“立四新”活動,隨意地張貼政治標籤,毫無章法地更改本土地名。當時,浦城城關的10條主要街道分別被更名為滅資、興無、紅衛、東方紅、東風、紅旗、大慶、戰鬥、紅浦等。同時,還將原來的後街頭改名為防修路、將原來的上坑沿改名為反帝弄等等。這些地名的更改,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的含量,只不過是將一些帶着明顯政治色彩與時代燥動的政治口號,強行塞進地名的行囊中。但是,作為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歷史產物,我們後人沒有權力將之從歷史長河中加以割除,無奈的我們,也只能將之理解為一種畸形的文化現象、可笑的文化情態。
以上這些地名,溢滿着那個特定時代的特有氣息,時至今日,如果沒有經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讀懂其中的含義的。比如,滅資,是消滅資本主義的簡稱;興無,是大興無產階級的簡稱;紅衛,是紅衛兵的簡稱,也可以理解為紅色保衛毛澤東等意思;大慶,指的是當時我國工業建設紅旗大慶油田;防修,是防止修正主義復辟的簡稱;反帝,是反對帝國主義的簡稱……如此抽象的標語口號,被強硬地披上了地名的外衣,在歷史舞台上演了一出可笑、可嘆又可悲的歷史鬧劇。這樣的鬧劇,註定是短命的。所以,1979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的通知》,1980年,成立了浦城縣地名領導小組。1981年恢復了文化大革命前的街道名稱,如是,文革中更名的那些地名便和文化大革命一道走進了塵封的歷史。
其次,標誌性地名變更隨形勢而變化。
原先,在浦城有一個人所皆知的處所,叫添燈下,它位於今天愛民路與皇華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據《南浦賦》“添燈下十字街憶舊”一文中記述,清光緒年間,西鄉黃柏村有一個姓崔的人獨自在十字路口修建了一座添燈樓,添燈樓為兩層木結構,底層為十字街通道,二層,為仿古式樓閣建築,在中部上空,升高几米的圓型建築物上,懸燈一盞燈,燈架為木質圓型結構,燈分上、下部兩層,四邊有翹角雕刻,燈身塗上彩色,外面用綾羅裝飾,裡面裝琉璃碗一個,添燈油時,以木質活輪繫繩索升降。所以,人們將此處稱為“添燈下”。我翻閱了許多史料,所記載的名稱都是“添燈下”,其實,按照我的一家之言,除了稱其為“添燈下”之外,似乎還可以稱其為“天燈下”或“添丁下”。為什麼這樣說?一盞明晃晃的明燈,高掛於幾丈高的燈架上,不像是天上的燈光普照人間大地嗎?再者,在浦城話中,“燈”和“丁”是完全同音的,而添財添丁、人丁興旺,無疑是人們百姓美好的期盼。因而,稱其為“添丁下”應該也未嘗不可。後來,這裡建設成了一個圓弧,裡面有綠化景觀等,所以,人們又把它叫為“大圓弧”了。習慣成自然,而今,知道添燈下的人也不多,而提到大圓弧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從前,浦城還有一個叫天長社的地方,也是無人不知的。天長社和添燈下在一條直線上,相距數百米。原來這裡是一個名為“天長社”的所在地,所謂的社,大致類似於現在的社區吧,而天長自然是取天長地久之義了。也是由於後來在這裡建設了一個圓弧,為了區別大圓弧,人們便將這裡稱為“小圓弧”。現在,提到天長社好像沒有幾個知道了,代之而掛在人們嘴邊上的則小圓弧。
浦城還有一個很名的地方,叫做千里馬。可以說,這是“大躍進”的產物,我們知道,“大躍進”運動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一次極“左”路線的運動,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為了響應這次運動,1958年,浦城在現今千里馬這個地方築起一個高台,高台上豎起一匹高大雄壯的千里馬,以預祝社會主義事業像千里馬一樣,飛躍發展、一日千里。由於有了這匹千里馬,所以這裡也就稱為千里馬了。那匹千里馬早已不復存在,但地名仍在,不過,現在稱那裡為千里馬的人好像也不多的,更多的人則稱之為二九四路口,因為從那裡進去,曾經是核工業部二九四大隊的所在地。
浦城還有一個地名不得不提,那就一個叫“老車站”的地方,因為那裡曾經是浦城客車站多年的舊址,人們南來北往都必須由此上車下車。老車站早已搬走,這個地方現在稱它為老車站的人也已不多了,因為那裡建了一個叫安華的小區,所以人們習慣上都稱之為安華了。
再者,新地名的命名凸顯浦城本土文化特色。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洶湧澎湃。隨着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一些新的地名也會像雨後春筍一樣挺然湧現。近年來,浦城縣也命名了一些新的地名,比較令人關注的有,四賢大道、德秀路、方誌敏廣場、真德秀廣場、丹桂河等等。
四賢大道中的四賢,指的是史書中所記載的浙南四君子劉伯溫、章溢、宋濂、葉琛。這四個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元勛,其中章溢的祖籍在浦城,他曾在浦城的匡山隱居,其間,他的好朋友劉伯溫、宋濂等都到匡山探望,劉伯溫曾寫下著名的《苦齋記》,宋濂曾寫下《匡山看松庵記》。2012年浦城縣在東南門戶建設了匡山四賢大型雕塑,雕塑前那條通往城關的路便被命名為四賢大道。
德秀路中的德秀,指的是浦城人真德秀,真德秀為著名的理學家,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代表作為《大學衍義》。真德秀為官以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勇於直言、勤於吏治而蜚聲當世。真德秀不僅是一代賢臣,更是一代大儒。真德秀對於理學的最大貢獻,是確立了理學的正宗地位,以至影響爾後學術思想的發展達五六百年之久。
方誌敏廣場座落於仙樓山下,原來叫仙樓山文化公園。方誌敏是我軍歷史上的著名將領,1932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在隨軍黨代表方誌敏、軍長周建平、政治委員聶鴻鈞的率領下入閩作戰,閩北紅軍獨立團團長黃立貴、政治委員薛子正帶部參戰。盤踞在浦城的守敵,分別駐紮在城關、臨江、忠信各一團。19日,紅十軍由崇安縣(今武夷山市)轉戰浦城。這時,臨江的援敵在九秋村被擊潰,忠信的援敵聞風驚逃。城內守敵聶進龍團及民團,燒毀了城外民房,憑藉著高厚的城牆進行頑抗,紅軍強攻一整夜未克。次日凌晨,紅軍發起總攻,與敵激戰,6點多鐘全面告捷。紅十軍駐紮浦城3天,發動農工,建立工會、農會、赤衛隊,成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為了紀念方誌敏率紅十軍解放浦城,2012年在廣場中樹立了一個方誌敏率紅十軍解放浦城的紀念碑,所以更名為方誌敏廣場。
真德秀廣場是浦城縣新建設的一個休閑廣場,中間立有真德秀雕像,所以命名為真德秀廣場。
浦城將新修建的環城河命名為“丹桂河”。是因為浦城丹桂已經成為了浦城一張響亮的文化名片。丹桂,1989年經縣人大會議確定為浦城縣花。2007年1月,中國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浦城縣為“中國丹桂之鄉”。2009年省政府將“浦城丹桂茶製作技藝”命名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當今時代,以上這些地名的命名,表達了浦城人民打造底蘊深厚的文化高地的美好期盼與堅定決心。
特徵之三:地名的種類——自然與人文特徵凸顯
地名的命名是有着多方面要求的,是一項文化工程,也是一項科學工程,決不能隨意的信口開河或主觀臆斷。就像生孩子取名字一樣,雖然有的小孩子生下來,為了方便隨口取了個“阿狗”、“阿貓”之類的小名,但是,小孩子長大后,無不自行取個或文雅或響亮的大名。因為,不管怎麼說,小名總是上不了大檯面的。
地名也是一樣,取名時總需要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簡單概括起來說,浦城的地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其一,數字地名組合有序。
和許多地方一樣,浦城的地名命名有一個挺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地名是由數字開頭的,這些數字地名簡單明了、通俗易記,如一字開頭的有“一渡關”等;二字開頭的有“二九四”、“二度關”等;三字開頭的有“三里亭”、 “三角坪”等;四字開頭的有“四祖鋪”、“四擔”等;五字開頭的有“五里塘”、“五一三路”等;六字開頭的有“六處凸”、“六丘”等;七字開頭的有“七裡頭”、“七墩”等;八字開頭的有“八角亭”、“八佛殿”等;九字開頭的有“九牧”、“九秋”等;十字開頭的有“十里排”、“十字崗”等;百字開頭的有“百丈”、“百步嶺”等;千字開頭的有“千里馬”、“千家山”等;萬字開頭的有“萬安”、“萬壽橋”等。這些地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無所不包。
縱觀這些數字地名,各有來歷,各具特色,或有掌故,或有傳說,或有趣聞。綜合起來看,這些地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由地標物而得地名:如八角亭,由於此處有一個呈八角形狀的小亭,地名由亭而得。
2、由地形、地貌的特點而得地名:如百步嶺,由於此處有一條長達百餘步的山嶺,故此得名;如十字崗,由於此處地形如十字山崗,故此得名。
3、由某一景觀的面積大小或長短而得地名:如十二擔、十八擔、六丘等,指的農田的面積,由此得名。
4、由古建築而得地名:如萬壽橋,因古橋而得名。
5、由甲乙兩地距離而得地名:如十里排,因城關到達此地十里路程而得名。
6、由紀念某一歷史事件而得地名:如五一三路,浦城是1949年5月13日解放的,因而得名。因為,五一三路是浦城縣城的主街,所以,這裡我們不妨作個簡要的介紹。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17軍51師在政委崔子明、師長閔學騰的率領下越過仙霞關,進入福建。5月12日上午抵達浦城的九牧,當晚到達浦城的西郊,師部設在大名鼎鼎的夢筆山等覺寺內。因為國民黨棄城逃跑,13日凌晨,人民解放軍鳴槍放炮,震懾敵人,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兵不血刃解放了浦城。1959年,浦城開闢主街時,為了紀念這一勝利的日子,便把浦城的主街命名為五一三路。
7、由於某部門或單位的所處位置而得地名:如二九四,指的是此處原來是核工業部二九四大隊的所在地。
其二,姓氏地名淵源久遠。
中國人重視血緣關係,習慣於聚族而居。我縣姓氏族群居住形態同樣如此,一般都是同姓氏的人居住在同一個村落,儘管近些年來人口流動性較大,但這種形態仍然非常明顯。這一特徵從地名上就可以看出來,如蘇處弄、李家塢、祖處、盧家灣、徐村、高家、陳家山、鄭家源、王家莊等等。
這些地名,都蘊含了氏族文化信息,讓人一看就清楚這裡以哪個姓氏為主。同時,這些地名還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某個姓氏的脈絡淵源。如果翻開某個姓氏的族譜,我們更不難看出這個姓氏的歷史走向。
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章家嶺。
章家嶺在浦城仙陽鎮,是章氏的祖居地。講到章氏,必然要講到章仔鈞。章仔鈞,浦城人,祖父章及,曾任唐康州刺史,父親章修,曾任唐福州軍事判官。章仔鈞的祖父章及從南安遷到浦城時就居住在章家嶺。唐天祐(904-907)年間,章仔鈞向閩王王審知獻戰,攻,守三策,頗受賞識,王審知乃向唐朝薦舉,授予章仔鈞高州刺史,檢校大傅,西北行營招討制使,選步騎五千,屯駐浦城西岩山。章仔鈞坐鎮西岩山二三十年,面對南唐、吳越兩國的侵犯,為保境安民,立下大功。宋代時被追封為瑯琊王。
他的夫人叫練寯,浦城仙陽練村人,世稱練夫人。章仔鈞去世后,練夫人隨兒子寓居建州(今建甌),保大三年(945年),南唐派兵直逼建州城下,並將屠城。曾受過練夫人救命大恩的將領邊鎬、王建封得知恩人現居城中,城攻克之後,王建封拿着金帛禮品去見練夫人,拜謝當年救命之恩,並贈予旗幟作為標識,交待說,只要把這面旗幟樹在家門口,可保全家安全。練夫人不受金帛與旗幟,慨然應道說:“要殺,從我殺起,城中居民數萬,都是無辜百姓,將軍若要屠城,我一家獨活又有何意義?”邊鎬、王建封深受感動,於是下令禁止屠城,建州城十萬生靈乃獲得重生。練夫人去世后,為了表彰練夫人義救全城的壯舉,後人譽之為“芝城之母”(建甌別稱芝城)。
如今,浦城已經成為了舉世公認的章氏發祥地,“天下無二章,祖根在浦城”已成為天下章氏宗親的共識。每年回祖地浦城尋根謁祖的天下章氏宗親數以萬計。
其三,方位地名走向明晰。
用某些表示方向、位置的詞,與其它詞語組合而成的地名,稱為方位地名,簡言之就是指含有方位詞的地名。地名中常見的方位詞有東、南、西、北、中、上、下、左、右、前、后、內(里)、外等等。
在我們浦城,方位地名也不少,如衙前、西山下、后洋、村頭、官嶺下、水尾、坑頭、上西山、青山下、水東、水西、中村等等。
這些地名,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以一個具體方位作為參照物,然後以不同的方位來命名。比如衙前這個地名,“衙前”曾經是浦城一個代表性的處所,因為,那裡指的就是縣衙門的前面。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叫了,上了點年紀的人提到衙前還會有點印象,而年紀輕的一代,基本上沒人知道衙前在什麼地方。那麼,現在稱這個地方為什麼呢?政府前的那條路稱為府前路,而政府前面的那塊地方,地名上好像沒有明確界定,最通俗的叫法就是稱為“縣政府門口”,因為如今的縣政府仍在原縣衙裡面。
其四,動物地名生動有趣。
所謂動物地名,指的是以動物來命名的地名。這種地名各地可見,在我們浦城也不少。如以豬命名的地名,有豬背嶺、豬肚丘等;以牛命名的地名,有牛角灣、牛尾山等;以鼠命名的地名,有老鼠山、老鼠嶺等;以馬命名的地名,有馬山、馬蹄角等。其他的還有,螺螄地、鷓鴣壟、羊尾巴、龍根、虎頭山、獅子林、雞蛋崗、麒麟坂、金鳳、象鼻頭、狐狸峽、烏龜山、燕子岩、鷺鷥灘、老鷹岩、鳳凰尖等。
縱觀這些地名的命名,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由古代的動物養殖場而得名。如,牛場,應該就是指此地當年曾經是養殖牛的場所。二是由某種動物群聚眾多而得名。如,烏豬窟、野豬窩、鷺鷥灘等自然是指此地這些動物的繁殖地和生長地。三是因地貌形似某種動物而得名。如,牛尾山、老鼠山、象鼻頭、烏龜山等指的當然是這些地形地貌的象形特徵。位於九牧鎮渭潭村的老鷹山,就是因為山上有五座山峰,其火山岩形成的峭壁形似老鷹而得名。四是因古代建築而得名。如,虎哨橋、白馬亭等指的是地名因橋、因亭得名。
其五,植物地名千姿百態。
在我們這麼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度里,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態,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在我們浦城這種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梅林、、枇杷塢、苦楮樹壟、葡萄源、槐嶺、香菇鋪、桃林、菖蒲坑、葛山、苦竹塘、梨樹園、油麻壟、香菇山、葫蘆丘、芭蕉岩、棉花嶺、楓樹灣、木樨林等等。
這些植物地名多數是以某種植物的群聚生長為主要命名依據,如苦楮坑,自然是依據該地苦楮成片而得名;梨樹園,自然是以該地梨樹成林而成名。枇杷嶺,自然是指該地枇杷種植繁多。此外,還有就是以植物形狀命名,如香姑山,葫蘆丘、芭蕉岩等。
富嶺鎮雙同村有一個自然村叫楊梅山,這個地名頗有來歷。說的是,南宋的時候,浦城人、朱熹弟子、理學家詹體仁的兒子叫詹端願,他原來在京城做官。死了以後,埋葬在高泉里古竹寺前山,也就是現在的楊梅山一帶。他的兒子叫詹承懋,在此為父守墓,這個人很孝順,為了能夠永久陪伴父親,便在這裡墾荒種地。後來,他又想到,祖父、祖母等人的墓地都在外地,不便於祭拜守望,為此,他將這些先輩的墓地從外地遷回。後來,他又到江蘇、浙江等地,找回來許多上佳的楊梅樹品種,在山上廣為種植。所以,後人就把這裡叫做楊梅山了。
其六,典故地名底蘊厚重。
幾千年的文明史流傳着許多歷史典故,這些歷史典故沉澱着歷史的風雲,也積澱着地名的文化。在我們浦城,這種典故地名也不少。如,夢筆山、五顯嶺、折桂嶺、九十渡、仙樓山、大荊山、榮華山、清湖裡、傻婆橋、舊館、馬跡村等等。
這些地名的主要特徵是,每個地名都有着廣為流傳的歷史典故或民間傳說。如,浦城有一座橋叫傻婆橋。為什麼叫這麼一個名稱呢?據傳以前,當地有一個寡婦,她一生很勤儉,吃得節約、穿得樸素,天天做草鞋賣,長年累月積蓄了一些銀兩。為了使全村的老百姓來往方便,她把全部的錢拿出來,在本村中間的小河上,建了一座小石橋。她還在小橋上面建了亭屋,行人可以在上面休息。這麼一件善舉理所當然受到多數老百姓的稱讚,但是也有人不理解,說她是一個大傻瓜,有錢自己不知道享受,反而拿來做橋。為此,人們就把這座橋稱做“傻婆橋。”當然,這個“傻”字也可以理解為讚譽,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雷鋒,不就是被人們稱譽為“傻子”嗎?
再如,浦城仙陽鎮有一個叫做麒麟畈的地方。相傳從前有一天,有一位中年農民趕着一頭牛去耕田。中午吃飯時,他拴好牛就回家去了。午飯後,他來到田裡,看到自己的母牛旁邊有一頭小牛,他有點奇怪,快步走到牛跟前,一看,他愣住了,這頭小牛在吃鐵,把他的鋤頭、犁頭等全部都有吃光了。這時,他發現,這不是小牛,而是一頭叫不出來名稱的怪獸。這時,其他幾個農民圍了過來,三下五除二,用刀把怪獸的肚子破開,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原來怪獸的肚子里全是些白花花的銀子。人群中有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說:“這是一隻麒麟呀。它吃鐵就能排銀,吞銅就能泄金的。”後來,因為這裡曾經出現過這麼一頭排銀的麒麟,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麒麟畈”了。
其他的還有,夢筆山,就因着江淹的兩個成語故事“夢筆生花”、“江郎才盡”而得名;五顯嶺,就因着五顯大帝的傳說而得名;九十渡,就因着李三保一夜撐了九十回渡船的傳說而得名;仙樓山,就因着柳霖、黃子顛在清順治年間構築迎仙樓,欲求仙人來歸而得名;米坑,因着公雞吐米的傳說而得名。馬跡村,因有着張麒麟寶馬的傳說而得名。
……………………………………………………………………
地名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文化資源。上千年來,浦城的諸多地名雖然幾易其名,但是,卻呈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文化含量高的地名儘管因某一特殊歷史時期而改名,但國泰民安之後,很快便恢復其原名;而有些沒有文化含量明顯帶着特殊時代特徵的地名,都延續不了多長時間,成為了短命的時代產物。
從這個角度而言,無論任何事物,只要與文化結緣,只要與文化聯姻,必將爆發出強勁的生命力、親和力、創造力,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3-8-21
相關範文
- ·淺談浦城的地名文化
- ·解讀浦城的閩派古琴文化
- ·解讀浦城山水的文化魅力
- ·甘地名言
- ·寫名勝古迹或者地名的詩句
-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宣傳標語
- ·峰市古地名攬勝之二硿頭
- ·峰市古地名攬勝之三上水、下水
- ·恩施地名速記歌
- ·峰市古地名攬勝1汀江
- ·用甘肅地名命名的和政化石標本
- ·房縣地名聯賞析
- ·文化局公共文化場所和文化活動突發事件
- ·解讀企業文化演講稿
- ·解讀黃忠傑文化大散文集《西行探幽》
- ·紫色:花園裡的地丁花、山野上的地丁花
- ·描寫讚美長城的句子
- ·我是太陽城的小公民300字
- ·讚美長城的句子
- ·讀《雙城的創傷》有感
- ·描寫長城的優美句子
- ·城的燈讀後感
- ·長城的導遊詞
- ·北京八達嶺長城的導遊詞2篇
- ·描寫長城的段落
- ·關於長城的演講稿
- ·顧城的詩讀後感
- ·關於長城的導遊詞
- ·長城的導遊詞300字
- ·介紹長城的導遊詞
- ·小學生長城的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