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第一次認識間作稻

第一次認識間作稻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第一次認識間作稻 標籤:守住第一次 認識方向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

  第一次認識間作(注1)稻

  (1952年秋,8歲多)

  我們這裡種水稻,歷來都是一年種兩季。不過,那時晚稻大部分都是“?子”。

  早稻經過第一次耘田,禾苗轉青,分叉越來越多,禾行越來越密。到第二次耘田,媽媽叫哥哥一起去“揳?子”(注2)。我因為要讀書,不能去,不知道?子怎麼揳。

  夏收時節,我跟媽媽到大路下割稻子,看見了長在禾行中間的?子。原來“揳?子”就是把?子秧苗插在早稻禾苗之間的空格里。因為陽光露水都被早稻遮擋着,?子長得很柔弱,只比秧苗時稍微高一點,很不起眼,而且還有稻稈纏繞着。那時我想,像這樣子也能有收成?

  哪知道稻子割完沒幾天,媽媽就叫哥哥和我一起去“打禾頭”。

  我們扛着鋤頭來到大路下。到了田邊,媽媽教我“揦田陔”(注3),就是鏟去田畻內邊的雜草。因為這種活不要費太大的勁,隨後媽媽就讓我專門“揦田陔”,她和哥哥就專門“打禾頭”。

  “打禾頭”,就是把早稻割完后剩下的根部除掉。“打禾頭”的確費力氣。一般要求一鋤頭就鋤掉一叢稻根,田裡有多少叢稻子,就有多少叢稻根,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快完成。如果要兩鋤頭才鋤掉一叢稻根,那就意味着時間要增加一倍。但是,往往稻子長得越好的,稻根也越發達,就越難做到一鋤一叢。要保證一鋤一叢,既要有力氣,還要有技巧。媽媽是老手,哥哥正年輕,對他們來說,並不太難。“打禾頭”還很費時間。鋤掉稻根了,還要除掉纏繞在?子身上的稻稈,摘去?子本身的老葉,鏟掉田裡的雜草,跟稻根、泥漿攪拌在一起,讓它們同時腐爛。

  再過半個多月,媽媽又叫哥哥和我去大路下耘田、插糞。到了大路下田邊一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來不起眼的?子,已經變得鬱鬱蔥蔥,熱風吹來,禾苗的新葉像嫩雉雞尾一樣冉冉飄動。我問媽媽禾苗為什麼變得這麼快,媽媽說:“?子不要很多肥,只要弄點渾水給它吃,就會長得好。打了禾頭,吃了渾水,它就會轉青。”

  我們先耘田。下到田裡,腳下“咕嘟咕嘟”直冒氣泡。媽媽說,那是禾頭、雜草腐爛時發出來的。我們每人手握一把六齒耙,在禾行里反覆推拉,再繞?子禾苗轉一圈,就把其間的雜草鋤掉了。媽媽說:“這樣不但能把雜草除掉,還給?子鬆了土,它的根能很快長起來,吃到渾水和肥料以後,禾苗就會越來越大,稻稈就會越長越粗。”媽媽還用了一句古話“耘田莫假,窿窿去一下”,告訴我們耘田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插糞的活,我已經干過,沒什麼稀奇的,不再多說。

  耕田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此後只有媽媽在“割田坎”和稻子吐穗揚花的時候來過兩次,就等秋收了。

  秋收時,我也去了。田裡的水早已排干,打穀場就在田裡。割稻子打穀子都比夏收方便快捷。稻草很長,谷穗也不短,但是一大堆的稻子,我攬起來也不覺得沉。媽媽總說今年的?子長得特別好,但是收到的穀子並沒有早稻多。這也許就是?子的缺點吧。

  ?子谷是赤殼的,糙米是紅皮的,新鮮米飯特別鬆軟可口,很好吃,但是過夜之後會變得很硬,俗話說“翻生”。

  我問過媽媽,為什麼我們要種?子不“打翻禾”(注4)。媽媽說:“一來沒有牛和犁鏵家私,二來自己沒有使牛的本領。都要請人,很不容易;不如種?子,一切都可以自己做。”

  長大后,我慢慢明白,“揳?子”就是間作稻,實際上是單幹戶無奈的選擇。

  【注】1、間作:一茬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生育季節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塊田地上成行或成帶(多行)間隔種植的方式。2、揳?子:讀作xiēcǎngzi。揳,原是把楔子、釘子等錘打到物體裡面,這裡指在禾行中間插入。?子,原是指稻田雜草,稗的變種,桿粗壯,穗直立,無芒,籽粒可作飼料。這裡指晚稻的一種。3、揦田陔:讀作lātián`gāi。揦,毀裂;使開裂。這裡指剷除雜草。田陔,田埂。這裡指田畻內側。4、打翻禾,指連作稻。

  2010-8-24

您正在瀏覽: 第一次認識間作稻
網友評論
第一次認識間作稻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