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標籤:守住第一次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1953年冬)

  農忙假了,我要回家去幫忙幾天。

  我沿着峰市往上水的大路回家,過了牌樓石下,到了沙背岡轉入小路。忽然覺得眼前的景象完全變了:原來這裡是一片荒坡,現在正在開挖一塊地基,看樣子比我家大房子還要寬闊;不少人在那裡忙碌着,打土方的,抬石頭的,鋸木頭的……各做各的活,一刻都不閑着。我還看見幾個人,手中提着長槍,在附近慢悠悠的走動,好像在察看什麼。因為近兩個月一直都住在峰市街,這裡的變化我竟然一無所知,那些小夥伴也似乎沒有提起過。這裡到底在做什麼呢?我帶着疑問回到家裡。

  晚上,我把路上所見和心中的疑問,一起對媽媽說了。

  媽媽說:“聽說要在那裡建一座倉庫。”

  我問:“寨上不是有個倉庫嗎?以前,你經常都要到那裡去礱谷做米呢。”

  媽媽說:“聽說寨上倉庫不好保管,那地方離大路又遠,運送糧食也很不便利。”

  過了兩三天的一個上午,我和幾個小夥伴相約到那裡去看熱鬧,比較仔細地打量起那些幹活的人來。他們都是男的,年齡都好像比較大,衣着破舊,頭髮鬍子都比較長,每人身上都系著一塊小白布,寫着些字(那時不知道那是他們的標記,上面寫有名字),幹活時都不說話。後來,聽到一聲哨子響,一個帶槍的人說了聲“休息”,他們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坐下,歇息,抽煙,但是還是彼此很少說話。過了會兒,又一聲哨響,他們又站起來繼續干各自的活兒。看了這情景,對那些幹活的人,我心中由於好奇而自然生出幾分同情。

  中午,我回去又跟媽媽說了上午所見,還問:“那些人都是哪兒來的?真乖!”

  媽媽說:“傻孩子,他們是勞改隊的。他們以前有的做懷事了,有的犯法了,被人民政府抓起來,關起來。現在讓他們勞動改造,有解放軍、民兵看守着,他們敢不乖嗎?”

  媽媽還說,那些人天天都是排着隊來,排着隊走,每天的中午飯都有人給他們送來,在幹活的地方吃。

  說到這裡,媽媽神秘地說:“你見過他們吃的飯是用什麼來裝的嗎?”

  我搖搖頭說:“沒見過。”

  媽媽說:“他們的飯是用竹筒裝的。那竹筒削去了外層的厚皮,壁比較薄,米放在裡面,添上水,放到大鍋里去蒸。蒸好的飯送到工地上,每人一個竹筒,誰也不要爭,還是很有秩序的。”

  我問媽媽:“那飯好吃嗎?”

  媽媽說:“是飯當然就好吃。不過,那竹筒太難看。要是吃上竹筒飯,就會被人家看不起。”

  哦,原來如此:做壞事要勞改,勞改就要食竹筒飯,食竹筒飯就會被人家看不起——這是一條多麼可怕的鏈條啊!

  農忙假結束了,我要回峰市讀書了。從那建倉庫的地方走過時,我正好碰上他們吃午飯。他們幾個人圍成一堆,一手端着盛飯的竹筒,一手往中間的大盆里夾菜打湯,吃飯動作也跟常人沒有兩樣,似乎已經很習慣了。我雖然並不知道他們都是些什麼人,也不知道他們從哪兒來,曾經做過什麼事,犯過什麼法,但是我對他們的同情似乎也變得淡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幾分不屑和自警。

  後來,我們這一帶大人教訓小孩時總會說::“你再去做壞事,以後‘竹筒飯’有得食!”“吃竹筒飯”成了勞改犯的代名詞。

  現在想來,那時勞改隊“食竹筒飯”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歧視,而是有着特定的原因:一是解放之初,糧食產量並不高,勞改人員不可能比普通百姓更優越而吃“大鍋飯”,必然是“定量供應”,為避免開飯時爭搶,最好的辦法就是一人一份;二是當時的陶瓷餐具主要是大碗小碗,用竹筒代替飯碗使用,既不易打碎,又容易製作;三是當時的陶瓷業還沒有大規模生產飯缽,用竹筒代替缽盂,既節約成本,又可以應急;四是蒸飯用大鍋(當時還沒有用飯架),大碗小玩都不好排放,竹筒整齊且佔用空間小,便於在鍋中擺放。這樣看來,用竹筒蒸飯實際上是一種發明,它本身並沒有特定的政治含義。至於文中所顯現出來的政治色彩,只是一種人們心中自然產生的象徵。

  2010-9-23

您正在瀏覽: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網友評論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