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第一次見過食“竹筒飯”
(1953年冬)
農忙假了,我要回家去幫忙幾天。
我沿着峰市往上水的大路回家,過了牌樓石下,到了沙背岡轉入小路。忽然覺得眼前的景象完全變了:原來這裡是一片荒坡,現在正在開挖一塊地基,看樣子比我家大房子還要寬闊;不少人在那裡忙碌着,打土方的,抬石頭的,鋸木頭的……各做各的活,一刻都不閑着。我還看見幾個人,手中提着長槍,在附近慢悠悠的走動,好像在察看什麼。因為近兩個月一直都住在峰市街,這裡的變化我竟然一無所知,那些小夥伴也似乎沒有提起過。這裡到底在做什麼呢?我帶着疑問回到家裡。
晚上,我把路上所見和心中的疑問,一起對媽媽說了。
媽媽說:“聽說要在那裡建一座倉庫。”
我問:“寨上不是有個倉庫嗎?以前,你經常都要到那裡去礱谷做米呢。”
媽媽說:“聽說寨上倉庫不好保管,那地方離大路又遠,運送糧食也很不便利。”
過了兩三天的一個上午,我和幾個小夥伴相約到那裡去看熱鬧,比較仔細地打量起那些幹活的人來。他們都是男的,年齡都好像比較大,衣着破舊,頭髮鬍子都比較長,每人身上都系著一塊小白布,寫着些字(那時不知道那是他們的標記,上面寫有名字),幹活時都不說話。後來,聽到一聲哨子響,一個帶槍的人說了聲“休息”,他們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坐下,歇息,抽煙,但是還是彼此很少說話。過了會兒,又一聲哨響,他們又站起來繼續干各自的活兒。看了這情景,對那些幹活的人,我心中由於好奇而自然生出幾分同情。
中午,我回去又跟媽媽說了上午所見,還問:“那些人都是哪兒來的?真乖!”
媽媽說:“傻孩子,他們是勞改隊的。他們以前有的做懷事了,有的犯法了,被人民政府抓起來,關起來。現在讓他們勞動改造,有解放軍、民兵看守着,他們敢不乖嗎?”
媽媽還說,那些人天天都是排着隊來,排着隊走,每天的中午飯都有人給他們送來,在幹活的地方吃。
說到這裡,媽媽神秘地說:“你見過他們吃的飯是用什麼來裝的嗎?”
我搖搖頭說:“沒見過。”
媽媽說:“他們的飯是用竹筒裝的。那竹筒削去了外層的厚皮,壁比較薄,米放在裡面,添上水,放到大鍋里去蒸。蒸好的飯送到工地上,每人一個竹筒,誰也不要爭,還是很有秩序的。”
我問媽媽:“那飯好吃嗎?”
媽媽說:“是飯當然就好吃。不過,那竹筒太難看。要是吃上竹筒飯,就會被人家看不起。”
哦,原來如此:做壞事要勞改,勞改就要食竹筒飯,食竹筒飯就會被人家看不起——這是一條多麼可怕的鏈條啊!
農忙假結束了,我要回峰市讀書了。從那建倉庫的地方走過時,我正好碰上他們吃午飯。他們幾個人圍成一堆,一手端着盛飯的竹筒,一手往中間的大盆里夾菜打湯,吃飯動作也跟常人沒有兩樣,似乎已經很習慣了。我雖然並不知道他們都是些什麼人,也不知道他們從哪兒來,曾經做過什麼事,犯過什麼法,但是我對他們的同情似乎也變得淡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幾分不屑和自警。
後來,我們這一帶大人教訓小孩時總會說::“你再去做壞事,以後‘竹筒飯’有得食!”“吃竹筒飯”成了勞改犯的代名詞。
現在想來,那時勞改隊“食竹筒飯”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歧視,而是有着特定的原因:一是解放之初,糧食產量並不高,勞改人員不可能比普通百姓更優越而吃“大鍋飯”,必然是“定量供應”,為避免開飯時爭搶,最好的辦法就是一人一份;二是當時的陶瓷餐具主要是大碗小碗,用竹筒代替飯碗使用,既不易打碎,又容易製作;三是當時的陶瓷業還沒有大規模生產飯缽,用竹筒代替缽盂,既節約成本,又可以應急;四是蒸飯用大鍋(當時還沒有用飯架),大碗小玩都不好排放,竹筒整齊且佔用空間小,便於在鍋中擺放。這樣看來,用竹筒蒸飯實際上是一種發明,它本身並沒有特定的政治含義。至於文中所顯現出來的政治色彩,只是一種人們心中自然產生的象徵。
2010-9-23
相關範文
- ·第一次見過汽車搭渡船過江
- ·第一次去姐姐家“食新飯”
- ·見過綁架人的,沒見過綁架狗的
- ·第一次見習的感想
- ·第一次見到紅軍
- ·第一次見貓頭鷹
- ·一次見光死的約會?
- ·做”鹹食“理解到了無私的母愛
- ·第一次發表作品,第一次拿到稿費
- ·歡聚敬老院,共享“殺豬飯”
- ·“碗邊子飯”
- ·新任人大主任人大機關幹部首次見面會就
- ·和網友的三次見面
- ·再次見到你時的心情。
- ·誰見過我的狗
-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
- ·有些風景,總要見過
-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
-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
- ·再見過去,再見我和你
- ·你見過那棵樹嗎
- ·見過彼岸花
- ·遇見過,就夠了
- ·再見過去
- ·那個你,我再也沒見過了
- ·最早見過的街頭漫畫——《活捉張子亭》
- ·如果說從來沒有遇見過你
- ·你是我遇見過最難忘的女子
- ·你見過雨後的彩虹嗎?
- ·遇見過
- ·面試 一次不行再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