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別拿高考改革說事兒

別拿高考改革說事兒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小景

別拿高考改革說事兒 標籤:高考狀元

  別拿高考改革說事兒

  高考改革的風聲剛起,教育者們便聞風而動,反應之快令人措手不及。全國上下忙成一片,教育專家忙着解讀政策,各地教育部門忙着尋找對策,學校忙着改變應對戰略,教師忙着探索新的攻堅目標,忙來忙去,還是為了那次據說是決定人生命運的考試。

  這次高考改革究竟是否屬於教育改革,還真是兩可的事兒。一份試卷,滿分是120分還是180分,沒有本質區別,因為他仍然還是一份試卷。就好像一張人物照,4寸也好,12寸也好,他總不能改變這個人的形象,俊的依然俊俏,丑的依然醜陋。高考改革的決策者自然十分清楚這次“大膽”決定的真實意圖和現實意義。面對眼前不斷積累起來的教育弊端,民間已經怨聲載道,而高考制度則是禍端之源,千夫所指,萬眾所唾。可是鑒於我國教育現狀,他們在找到更好的選拔人才的途徑之前,絕沒有膽量撅斷高考這根指揮棒。所以他們只能改變一下棒子的長短或顏色,以此平息民憤,從而堵住悠悠之口。

  儘管改革沒有觸及高考本質,只在形式上做了做文章,但仍然一石激起千層浪。(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對高考制度下了手,那麼掀起的軒然大波絕對會淹沒中國教育)按理說,改變一份試卷的權重於實施了這麼多年的高考制度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為何大家會那麼忙亂呢?原來還是利益在作怪。

  通過高考獲利的絕不是學生,學生全是高考制度的受害者;同時,也不是國家,高考正讓國家面臨著人才缺乏的窘境。那還有誰呢?一是學校,二是教育者。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他的職責是教育與選拔。教育與選拔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的目的絕不是為了選拔,選拔的結果也並不能體現教育的成就。我們之所以忽略這個常識,是因為對“人才”定義的模糊。人才,應該包含三種人:在某一方面迷惑某一領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幹的人;具有某種特長的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而我們卻普遍認為,人才屬於精英,殊不知只要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都屬於人才。因為誤解,所以脫軌。當然,即使理解正確,也不一定行進在正軌上。大家都明白一個事實,對社會的貢獻,在一個學生身上是很難體現出來的,大多還是要等到他們走進社會才可以表現出來,可學校等不得,因為他們要辦學成績。

  如何體現自己的辦學成績呢?只有量化。在學生身上可以量化出來的無非是考試成績,無非是有着好成績的學生數,像那道德素質,身體素質,人文素養,無法量化的,就只能割捨了。量化,一直是通過考試進行的,小升初考試,中考,高考,名義上是檢測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質是衡量一個學校,一個地區的教學水平,而高考是決戰,高考成績決定了一個地區整體教育水平,是學校性命攸關的大事兒。所以教育只與考試成績相關,與培養人才無關。學校作為教育的載體,必須要盡最大努力為自己為本地教育掙得榮譽。他們關心的始終是考試,與考試相關的信息才會讓他們心動,至於教育,誰愛管誰管去。

  所以,當他們得知這次高考改革貶了英語升了語文,自然會忙着在教學上的做調整。語文,眼見着就要榮膺“國寶學科”稱號。不少地方,已經着手改革中考了,據說北京正在做小學一二年紀是否還要開設英語課的民意調查。這也算是“利益鏈”效應了。所以,要說這次改革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那就是自欺欺人了,只要是為了考試,就沒有一絲一毫弘揚的味道。

  另外,作為教育操作者的教師,特別是語文英語學科的老師,自然也會審時度勢,給自己重新來一次定位,估計會經歷一段很長的適應期。自今往後,他們或許會對自己的學科價值再認識,但絕不會放鬆自己的教學,因為高考的指揮棒從沒有從他的鼻尖上離開過。可以這麼說,他們已經習慣於這根霸道的指揮棒,沒有了他,教師或許就不知道怎麼去教育學生了。再者說,考試有什麼不好么,一方面他可以省卻教師過多的教育煩惱,另一方面它可以帶給教師立竿見影的教學成績。新星,能手,名師,專家,是怎樣練出來的,還不是看學生考試成績!有看不見的名譽不說,還有看得見的獎勵等着呢,你說教師為何要反對考試製度呢?

  忙來忙去,也沒見改革的成果,風起浪涌,風平浪靜,高考改革只起了一個話題作用,英語成了“改革”的犧牲品,其他一切照常。

您正在瀏覽: 別拿高考改革說事兒
網友評論
別拿高考改革說事兒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