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敢立潮頭唱大風

敢立潮頭唱大風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pp958

  從《悒鬱爽風》看胡彥江其人其文

  春夏之交,陽光不溫不火的漫溢在我的桌案上。胡彥江剛剛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悒鬱爽風》,散發著油墨的芳香浴在這片鮮亮的光影里。封面上迷茫的海天,洶湧的浪花,安詳的沙灘與幾枚落寞的腳窩,盡在流蕩的爽風中悒鬱的沉思、綻放、歌吟……

  這風景,這情境——蒼涼而不失活力,寂寥而充滿希望——彷彿人生的畫卷,人生的經歷,令人咂摸、品讀與點評。

  《悒鬱爽風》序作者、大慶油田報總編輯孫勇岐在《生命灘頭的激情歌者》中寫道:“行走在朝拜的路上,偶爾仰頭,是精神孤獨的星空;不免俯視,是物慾纏絡的谷底。寫作的人是寂寞的人、追夢的人、摯情的人,敢於捧出心來的人!與胡彥江交往,看胡彥江散文,我尤其有這樣的體會”。其實,胡彥江與文學結緣起步較晚。那時他在阿城縣一座小鎮中學任教。難能可貴的是他一旦愛上了,就執着地不離不棄,如痴如狂。於是一路上,我們就欣賞到了許多蒲公英小花般野趣芬芳的風景……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聲春雷,擊碎了那一代青年的大學夢。剛剛讀到初中一年級的胡彥江,看不慣東西南北大串聯的折騰,又憚於沒完沒了的批鬥會,就回家幹了兩年多農活。1968年在本村參加了教育工作。用他自嘲的話說,就是“只讀過一年初中的初中語文老師”。

  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此後,在缺少學習書籍、輔導材料的艱苦條件下,他開始了漫長的系統的自學攻關,終於在1978年拿到了黑龍江省廣播函授學院中文專業的大專文憑。這期間,他還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為日後的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後,他又和學生一起寫作文、記日記。直到1986年寫出近百萬字的十餘本日記和一本半詩歌時,第一篇習作才得以在一家市級報紙上發表。此時,他已人到中年整整35歲了。( : )

  在《與書結緣》中他這樣寫道:“有的人掙了大錢,撐足了面子,算是有錢緣;有的人世事練達,八面玲瓏,算是有人緣;有的人狡兔三窟,穴穴藏嬌,算是有情緣;而我只存幾箱書,敝帚自珍,算是有書緣。那一面面蔚藍的、金黃的、墨綠的封面在我看來,就是一張張扶搖直上的翅膀,強而有力地牽引着我的心靈與情感,在浩瀚的知識天空里自由自在地遠翔……”

  1989年,胡彥江踏上了他鐘情已久的大慶熱土。“如果說是故鄉的阿什河水養育了我,啟蒙了我孜孜以求的文學夢,那麼大慶精神、會戰傳統,才是催發我這粒種子開花、結果的物質與精神的源泉”。胡彥江到大慶的第一站是採油一廠友誼實業總公司,具體公司負責內外宣傳報道工作。這對新聞寫作與文學創作僅僅處於邯鄲學步階段的他來說,任務之重、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再加上初來乍到,周邊環境、公司及下屬18個廠站點都不熟悉,又沒有報紙、廣播等新聞媒體的人脈關係,打開局面談何容易!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白天他馬不停蹄跑廠站,熟悉情況,搜

  集素材。晚上就挑燈夜戰,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選擇切入點敲定主題。他不吸煙不喝茶,手寫累了眼犯困了頭髮木了,就在屋地上院子里轉悠,腳步伴着思緒一圈一圈螺旋式升騰。

  興春風,必得秋雨;陽光總在風雨後。上半年,他被評為採油一廠先進報道

  員,年底又被評為優秀報道員,公司也被評為先進宣傳報道單位。這一年,他累計發稿130多篇,平均兩天半就有一篇稿件發表。其中《成功者的後面》榮獲黑龍江省委宣傳部、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聯合舉辦的“精神文明建設成果展”優秀獎。現場見聞《禁賭者賭》由《法制日報》發表並收入《現場見聞大賽獲獎作品精選》集。

  兩年後,胡彥江又轉戰物探公司,在宣傳部、有線電視台、農工商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在海拉爾地震勘探一線,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多情的呼倫貝爾》(在《大慶日報》發表)、《國境線上》(在《黑龍江日報》發表)。後者還被收入了全國散文大賽獲獎作品精選集《五彩城》。由他撰稿的電視專題片《藏北勘探風流歌》、《找油人的足跡》,還先後在黑龍江電視台和中央電視二台播出。優美精闢、散文化的解說詞,浪漫獨特的高原風光,艱苦卓絕的勘探生活,感動了無數觀眾,也為風餐露宿的物探人、為創業奉獻的大慶油田贏得了榮譽。

  大段的抒情式的描寫是胡彥江散文的特色之一。在《中國教育》雜誌發表又經《山東教育》轉載的《老師,你好》一文中,有這樣精彩的描述:“13年來,你依靠一隻拐杖,一份忠誠,義無反顧的蹣跚在灑滿陽光或瀰漫風雪的征程上。每當你笨拙而沉重的身影披夕陽或沐晨光出現時,鄉親們都會情不自禁睜大眼睛,欣賞一幅畫,品讀一部書,提煉一種精神,感動一腔情愛。一行腳印無言,卻如帶血的詩行,把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吟得催人淚下,唱得嘹嘹亮亮……”這是記敘、是描寫、更是抒情,這不僅因為他也當過20年的老師,更在於他對主人公、對作品傾注了太多的感情。

  關注現實的冷暖與人生的跌宕是胡彥江散文的特色之二。他歌唱普通人、平凡人:“着眼未來,打工族的進退去留,將成為檢驗城市開放度、吸引力的重要標誌。打工族就是城市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城市因他們而年輕、而生動、而豐富多彩”;“沒有平凡乃至平庸的餵養,偉大就永遠長不大。”這不僅因為他也是個普通人、平凡人,更緣於他對命運、對人生,有着深刻的思索與精確的研判。

  為了寫好油田思想教育基地及其深刻內涵,教育、感染自己與讀者,胡彥江曾兩次去油田歷史博物館,三次去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三次去松基三井舊址,四次去大慶油田科技館。寫出了《讓歷史告訴未來》、《“清明”時節悼“鐵人”》、《匍匐在巨石上的守望》、《地火點燃的石油之光》等展館系列作品。有時為了和前來參觀的團隊一起聽一場解說,為了尋找一位合適的採訪對象,心甘情願在門廳里苦苦等候四五十分鐘。他還傾心創作了《永遠的鐵人》四章,其中二章已在《中國石油報》發表。在鐵人雕像前,他誓言:“我是你忠貞不渝的信徒。我要把你的精魂揉入血肉,再提純到骨髓里,然後和你、和井架一起拔節、升騰……我正匍匐在你寬厚的胸前,恭請你為我剃度——永不悔改!”

  文學中人,性情中人。胡彥江也不例外。他懷念《故鄉的月》,留戀故鄉的《嗩吶聲聲》;不僅牽挂故鄉“楊林”,甚至還包括歷經磨難、依然頑強活着的《麻雀》;他異想天開,竟然要《把小嶺摺疊成一本書的模樣》,揣在懷裡,時時捧讀。

  這幾年,胡彥江工作之餘遊歷了不少地方。他是走一處寫一路,寄情山水田園,留意民俗鄉風,關注社會民生。張家界林林總總的奇峰間,西湖散散漫漫的清波里,南京雄關漫道的閱江樓上,廬山神秘幽深的仙人洞中,都留下了他匆促的腳步,探尋的目光,繾綣的心動,激揚的文字。他去廈門鼓浪嶼登日光岩,也沒有忘記去看看賴昌星曾經興風作浪的“紅樓”:“我在樓前照了張相,明知已是墳墓,卻當作紀念碑一樣讓它立在了身後。”這是一座怎樣警世醒人的紀念碑啊!在廣東陽江沙扒灣,他並非一味沉溺於海浪、沙灘:“不僅讓我領略了海的品格與神韻,也讓我感知了海的兒女與子孫。”人們欣賞人妖表演,大都是看熱鬧滿足好奇心。而他的《人妖非妖》則側重探究人妖的演變過程,慨嘆人妖的不幸以及短暫的凄慘人生……

  2006年春天,胡彥江被查出身患結腸癌已中到晚期。難怪《悒鬱爽風》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癌歌”這樣一個欄目。既然“癌”了,又“歌”什麼,歌得出來嗎?“生命無常。人活着要樂觀的創造生活,更要平靜的面對死亡”。在被化療藥物磨折的日子裡,他孜孜不倦,勤苦耕耘,為鐵人影視製作中心、物探公司及2287地震隊寫出了3部10000字的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同時完成了2287地震隊展廳11部分解說詞、8個小故事、共9000餘字的撰稿任務。

  在海南三亞旅遊時,他給親戚朋友發了這樣一條短信:“天涯海角是一般的病人、老人、當官的,不敢輕易到達的地方,他們害怕生命或者仕途就此走到了盡頭,戛然而止。我來了,何懼哉!”其樂觀與豪邁力透紙背,令人嘆服。

  2009年5月,癌細胞再次集結成惡性腫瘤。第二次手術后,胡彥江依然沒有被癌魔擊倒,井然有序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忙裡偷閒的旅遊與寫作。彷彿一棵歷經了冰霜雨雪摧折的古樹,愈發堅毅,愈發從容,竭盡全力把蔥蘢的新綠伸向天空,伸向陽光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參差忐忑的文字,由於幾乎沒有康庄大道上正兒八經的採訪、採風,大都拾揀於艱澀灘頭或僻遠小徑,然後用心捂熱了,再在血管里、電腦中精魂般縈繞許久,才唱出來的”。期間多少真情真意,艱辛不易,苦澀心痛,難言之隱,可見一斑。

  因為有夢,因為有繆斯的招引,胡彥江仍將執着的傲立潮頭唱大風——哪怕前路曲折坎坷,荊棘叢生,癌魔當道,悒鬱在胸!由最初的亦步亦趨,到如今的收放自如,胡彥江的文學創作經歷了一個化蛹成蝶、浴火重生的過程。《寂寞歡歌》、《悒鬱爽風》兩個集子就是這漫漫長路上不懈求索的里程碑。他說這要感謝大慶,感謝油田,感謝給予方方面面支持、幫助的文學界、新聞界的朋友。

  (歡迎進入我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

您正在瀏覽: 敢立潮頭唱大風
網友評論
敢立潮頭唱大風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