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誰挽衰詩向天歌

誰挽衰詩向天歌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小景

  誰挽衰詩向天歌

  中國本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經》開源,《楚辭》成流,到了東晉,已呈初步的奔騰之勢,屈原翻騰着汨羅江的哀傷,曹操揮動着滄海的洪波,陶潛歸隱成鄱陽湖的沉靜。到唐代,寫詩就像今人唱歌,幾乎成了知識分子群眾性的活動了,光是流傳下來的,就有2000多人的近5萬首詩歌,浩瀚成遼闊的海洋(據史料記載,李白那樣在唐代就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保存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也僅占其全部創作的十分之一,可見流傳下來的五萬首實際是歷經劫難而倖存者,遠不是全部)。李白飛揚成豪邁奔放而又清新飄逸的千頃波濤,杜甫沉鬱成氣魄雄渾而又凝重悲愴的百丈深淵,成了唐朝詩海中最璀璨的壯麗風光。至於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常建的“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柳宗元的“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李賀的“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雨”。。。。。數不勝數的佳詞妙句如涌潮的浪花,靚麗了我們的文化視野。再後來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陸遊,柳永,周邦彥,范成大、楊萬里等等宋代詩詞大師,又以其高超的文學智慧進一步燦爛了中國詩海的飛騰浪花,1300多詞作者,2萬多首詞,萬餘詩人,20多萬首詩,使中國詩海更加波瀾壯闊,如萬堆白雪,際天而來。每每粗通文墨的國人提起這個話題,哪個不是口言敬佩,心感自豪啊?

  可是今天,中國詩海好像變成了西亞的死海,波瀾不起一片沉寂。本來現當代也出過許多好詩好詩人,可是還有唐詩宋詞那樣口口相傳的清詞麗句嗎?還有街頭巷尾茶樓酒肆到處演唱的名詩佳詞嗎?聽說過誰是當代的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嗎?沒有領軍人物,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些好詩也因為不便於流傳而湮沒無聞。詩歌的衰落,好像一潭死水,缺精少神地趴在那兒等着變臭,與時代高歌奮進的壯闊奔流極不協調。

  詩歌的生態何以陷此慘境呢?首先因為近代史以來,我們深受積貧積弱的壓迫,國家急需強大,國人需要改善生活,發展經濟成了戰略重點。老百姓也涌潮般地捲入了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直至中央關於大力發展文化的決策之前,文化建設遠遠擺不上戰略重點的層面,更未能強調內涵層面的文化創新,小小詩歌自然顯得無足輕重,有的考官甚至打壓詩歌。曾有些年,僅僅因為不好判分,中高考作文明令禁止寫詩,好像發誓要讓中國詩歌斷子絕孫。不好判分肯定不是當代問題,唐朝政府也同樣遇到過。可是唐政府在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在國家最重要的進士考試中,主要就考詩歌創作。雖然受考題限制,考場上很難產生打動心靈的好詩,但國家行為無疑極大地激發了全國學子學詩寫詩比賽創新的熱情。結果,千萬條唐詩的涓涓細流彙集成了輝耀中國文化天空的燦爛銀河,把唐詩打造成了響噹噹的文化品牌,為全世界所景仰。可當代中國還有叫響世界的文化品牌嗎?一個都沒有。今天當然不能照搬唐代的政策,因為它也有歷史局限性,但唐代力主文化創新的思想和措施仍有現實的價值。譬如今天的大學設有專門的文學院系,師生們讀詩研究詩,只能反覆咀嚼遠逝的絕響。全國成千上萬的文學教授、博士碩士所寫的詩加起來,有一首像唐詩那樣流傳廣遠的傑作嗎?何以至此?中國高等教育的設計者着力追求文化的研究傳承,卻不把文化創新確立為魂,即便寫詩,絕大多數也是自由詩。方向不對,智力浪費,詩歌的創新必然萎靡不振。

  其二是:有人認為,每個時代都應有獨創的文學體裁,譬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決不重複,重複或相似就不叫創造。可是清亡以來,除了引進西方的自由詩,我們至今創造不出一種新體裁。這樣,舊體裁廢棄,新體裁又創造不出來,而自由體又解決不了口頭流傳的問題。詩歌就這樣上不來下不去,被進退兩難卡得頭破血流,鮮紅的血液流進一潭死水之中,中國的詩歌就淪陷在這鮮紅的泥潭裡苦苦掙扎,詩人如鳳毛麟角,讀者更是寥若晨星。

  其三是魯迅先生說過“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佛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以魯迅先生的權威影響,這一句話不知改變了多少條詩歌的溪流投奔詩海的流向。詩海無源,蒸發大於流入,沉寂地守望成咸澀的眼淚。

  其四是自由詩移植到東方來,與漢語境水土不服,與中國人的欣賞習慣相抵觸。國人很少喜歡它,而紙質媒體偏偏執着地推廣它,漢語境默然無語,卻執着地以強烈的排異反應回敬之。

  其五是文化的價格太低。別說小小的詩歌散文,就是中長篇小說發表了,又能拿多少稿費呀?一千首詩的稿費比不上一次官場宴會的一瓶酒錢,全國文學家百萬富翁的總數遠遠趕不上一個中等縣的房地產開發商或礦主的數量,全國只有屈指可數的作家可用稿費養家。文化不值錢,誰願意干不值錢的事啊?

  其一的做法和其二其三的說法真的就對嗎?我們早已認識到,東方的復興不僅應該是經濟科技的巨大繁榮,軍力的不斷強大,百姓的快樂富裕,還應包括文化的繁盛,在兼收並蓄了世界上一切文化的精華之後,要創造出帶有時代特色的東方新文化。唐詩宋詞那種格律體就是一種獨特,歷經千年時光的審視篩選,至今仍被後人格外喜愛,說明那些內容和體裁的生命力仍然像常青樹,我們幹嘛要淘汰常青樹啊?所謂“一個時代要有一個時代的新體裁”的說法,雖然有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可算為局部真理。但它禁不住深入推敲。在文學體裁尚不完備的時候,確實應該創造新體裁來滿足新時代的表達需要。但是,從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來說,新時代將是一個無限的概念,一千個一萬個百萬個新時代,人類能創造出、需要創造出百萬種新體裁嗎?我斷定文學體裁的創造必有極限。文學體裁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只要它能適合新時代需要,舊體裁也照樣可用嘛!譬如穿褲子,自打趙武靈王從匈奴人那裡引進褲子以後,我們祖祖輩輩一直在穿。你可以在面料的質地。顏色。款式上更好地體現新時代服裝美學的審美理想,但是,你無法改變兩條腿的基本形式。不止是喜歡趨同思維的東方人跟着匈奴人學穿褲子,就是喜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西方人也跟匈奴人學穿兩條腿的褲子,三條腿的褲子至今沒創造出來,而兩條腿的褲子並沒有妨礙西方文明近現代以來層出不窮的發現、發明、創造,也沒阻斷偉大的東方復興。可見一種形式,只要合用就可用,何必在形式上過分強調創新而揚棄使用效果甚佳的舊形式呢?你要能創造新的體裁當然更好,創造不出來也不妨重新啟用唐宋已經成熟的舊詩詞體裁。

  至於魯迅先生說過“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以後大可不必動手”,我很不贊同。他自己就寫了不少舊體詩,而且頗有佳作傳世。譬如《自嘲》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別諸弟三首》中的“夾道萬株楊柳樹,望中都化斷腸花。”《自題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無題》中的“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答客誚》中的“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等等,寫得多好啊!毛澤東也反對寫舊體詩,說舊體詩束縛思想。真的束縛嗎?不見得。譬如李白第二次進長安尋求“願為輔弼”大濟蒼生的機會,可沒想到給皇上當了三年玩樂助興的御用秘書,如同當了三年的寵物狗。受寵時很得意,可之後想想自己失落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李白幡然醒悟非常氣憤,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大泄蒙羞受辱之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讚美李白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這三首詩都不約而同地蔑視了皇上,李杜是直接蔑視當朝的盛世皇上唐玄宗,毛澤東是貶低了自古及今最著名的皇上,表情達意照樣隨心所欲。那些舊體詩詞束縛他們什麼思想感情啦?都是鯤鵬展翅逍遙遨遊的精品傑作,可以千古傳唱。我們今天所謂的自由詩又能自由到什麼程度啊?若說舊體詩束縛思想,那舊體詩為什麼能誕生李白、杜甫、李煜、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陸遊、魯迅、毛澤東那一大群非凡詩人偉大作品?若說自由詩不束縛思想,為什麼自由詩出不來一個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為什麼中國自由詩沒有偉大作品可以廣遠流傳?束縛不束縛思想,不在體裁,而在於詩人本身思想藝術的高度,在於政治環境的約束程度。毛澤東心裡根本就不承認舊體詩詞束縛思想感情,口言反對舊體,行動照常熱愛無比。這是為什麼?第一因為舊體詩詞給他提供了靈巧好用的表達工具,第二因為時代背景使然。1915年為反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鬥爭鋒芒直指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它以猛烈的聲勢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掀起了一股強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對中國的進步功不可沒。但同時它也夾帶某些偏激元素,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古代詩歌一概歸入糟粕,直接影響了那些偉人的思想,毛澤東魯迅都曾發表了一些過激言論。發燒說的話,說說而已嘛,沒必要把偉人的過激言論當成教條吧?那也太僵化了!

  舊文化中的腐朽思想的確應該揚棄,可舊的文化品種不可能全都過時。現代作家柔石翻譯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一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就使用了唐詩絕句的形式,讀來過目難忘,這是在中國流傳廣遠的唯一一首西方譯詩。若直譯成自由體,散化的句式對中國百姓還會有親和力嗎?還可能廣泛流傳嗎?這等於說,西方的自由詩只有譯成中國的格律詩才能廣泛流傳。我不懂匈牙利語,也找不到此詩的原作來分析,姑且舉台灣詩人余光中的自由詩《尋李白》為例來加以說明。此詩48句,中有三句,從意象的個性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來說,妙可敵李白的傑作: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你看,只三句,就精妙傳神地濃縮了李白浪漫俠氣的性格和飄逸豪放的詩風,可稱當代絕唱。可是,如此絕妙的詩作有幾個人知道呢?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比,差十萬八千里了!想想哪個中國老百姓會背一首自由詩?可是中國任意一個僅有小學文化的家長,也會用“鋤禾日當午……”來教育孩子珍惜糧食,而孩子根本不等父母背下去,立刻就橫搶過來倒背如流“……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許多學齡前兒童都會背誦“床前明月光……”“朝辭白帝彩雲間……”“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乘舟將欲行……”“故人西辭黃鶴樓……”“春眠不覺曉……”“離離原上草……”“白日依山盡……”“兩個黃鸝鳴翠柳……”“黃河遠上白雲間……”“碧玉妝成一樹高……”“清明時節雨紛紛……”“遠上寒山石徑斜……”“折戟沉沙鐵未銷……”“月落烏啼霜滿天……”“西塞山前白鷺飛……”“水光瀲灧晴方好……”“橫看成嶺側成峰……”“竹外桃花三兩枝……”“生當作人傑……”“半畝方塘一鑒開……”我以為,成群的唐詩宋詞深深地植根於國人心中,歷久彌香,這就是13億中國人給唐詩宋詞頒發的諾貝爾文學獎,可是,享有瑞典文學院頒發的諾貝爾獎的那些煌煌的世界名詩,還有那些優秀的國產自由詩,哪一首能像唐詩宋詞這樣永遠活在10億人民的心中口頭呢?

  唐詩宋詞何以千古流芳?因為它句式整齊,短小精悍,合轍押韻,節奏明快,朗朗上口,有優美的樂感,易記易傳,這就是它的翅膀。靠着這雙翅膀,它飛遍了城市鄉村,飛越了國界海洋,飛成了千年的飄香。它飛到哪裡,就把真善美的淳樸光芒播撒到哪裡,把對假惡丑的針砭傳送到哪方,把荒涼坼裂的人生田園滋潤得綠意滿眼芬芳滿懷,讓千年的後人都能夠享用那不忍棄箸的珍饈盛饌。想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深刻地喚醒我們的人性良知,告誡自己要永遠體念勞動者的辛苦,珍惜糧食,珍惜一切勞動成果。想想“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總會提醒我們再忙也別忘了孝敬善良的母親。想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會讓我們永懷感恩之心做個厚道人。想想“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能啟發我們教育孩子要溫和耐心循循善誘。想想“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就讓我們一下子參透世事,擁有磊落的胸懷。想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們就能盪開豁達的性格,從容地化解人生苦難。想想“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我們就會暗暗地立志成才,追求人生價值的最大化,而不要讓平庸懶惰把本該高貴的人生埋葬了。想想“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巧妙地啟發後人改革政治體制和人才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免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廣泛悲劇在新時代重演。想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就會感動我們超越自我,做那種大胸懷的利他主義者。想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就警示我們在創造一種絕好佳境的同時,當儘力避免毀滅另一種絕好佳境。就連一位無名氏的愛情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也極為細膩傳神地表現了一對老少戀人情投意合而相見恨晚的深深遺憾,讓我們頓生惻隱之心。這類充滿哲理或人性光輝精妙絕倫的詩句,如果沒有精巧短小的格律體裁作為雙翼,怎麼可能飄飛千年而今還能積极參与21世紀中國人的人格構造,拓寬國人的心胸懷抱,增加我們的思想深度和智慧亮度,啟迪國人詩意的追求,歷久彌香呢?

  上述對比有力地說明,進口的自由詩其實就是進口了斷翅的小鳥,而唐詩宋詞的格律體裁雖然初學很難,一旦熟練掌握,表情達意照樣可以得心應手,你一撒手,它就會騰空翱翔,其矯健優美的飛姿,為西方的自由詩望塵莫及。而東方人一旦學用了西方的自由詩,雖贏得了寫作的自由,卻輸掉了遠翔的自由。而沒有遠翔的自由,那它就既不是雄鷹,也不是海鷗,只能是趴窩的母雞。

  想想是不是呢?一百年來,中國的文學家教育家下了多大的力氣來推動自由詩的發展哪,中小學課本及各種媒體大力推廣自由詩,可是,自由詩何時有過真正的飛翔?哪個老百姓會背一首自由詩?為什麼?因為它不合轍,不押韻,句式不整齊,沒有節奏感,沒有優美的樂感,讀起來太彆扭。可是,漢字有陰平陽平上聲入聲四種聲調的高低錯落,中國古人利用漢字的聲調變化,創造出富有樂感的格律詩,讀起來抑揚頓挫近似於唱歌一樣美好,外語那些拼音文字有這種優勢嗎?可以說,格律詩才是唯一符合漢語言特點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的成熟的詩歌體裁。跟漢語格律詩一比,自由詩應該放聲痛哭。

  可我們百年來所做的,偏偏是寵愛進口的自由詩,虐待國產的格律體,殘忍地撅斷它的翅膀,任它在滴血中抽搐成慘烈的痛苦。其結果,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舊體詩的作者日漸稀少,與中華書法一樣,再過百年,這兩個美好的文化品種可能絕傳。你看當代各種顯赫人物,乃至大學文學院的博士教授,還有幾人會用毛筆書法,按格律作舊體詩詞?如同自然界每年都有若干個物種從瀕危走向滅絕的生態災難一樣,中華文化的若干品種也正處瀕危的生態。作為渴盼東方復興的當代國人,你願意中國在經濟科技教育軍事日益興盛強大的同時,痛失中華文化的主要特色嗎?那中華文化豈不要被西方文化同化了?如果全世界都同化成了一種文化,文化還有多樣性嗎?沒有多樣性,還有百花綻放異彩紛呈嗎?如同把春天的萬花爛漫改造成一花獨放,那美麗豈不是被冬天沒收啦?

  換個角度說,毛澤東之所以沒進過軍事院校,卻以一個小學老師出身的軍政智慧,打敗了以蔣介石為校長的整個黃埔系科班出身的將軍們,成為舉世公認的偉大戰略家,固然與時勢造英雄和他飽覽哲學與軍事著作並靈活創造有關,但與毛澤東擅長浪漫主義的詩詞創作也是關係極大的。這項專長,使他在構想整個政治軍事戰略時擁有蔣介石望塵莫及的超凡想象力。而蔣介石即使在某些時段某些局域打過一些勝仗,但都沒有超越戰役戰術層級。在戰略上,毛澤東總是贏家。可以說,靈活機動的戰術策略,與浪漫主義的戰略構想,打造了毛澤東世界獨絕的軍事特色。如果沒有寫作舊體詩所培養出的浪漫主義的思維風格與他現實主義的思維方式珠聯璧合,恐怕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就很難成為世界一絕獨步天下。當代中國軍人難道不想傳承這個戰略特色嗎?

  再說偉人反對作舊體詩的事吧。我們有必要把哪個名人偉人的話打造成思想的枷鎖給自己套上嗎?名人偉人也是人,是人就都會有錯,如果以僵化的教條主義來對待名人名言,豈不是笨拙的災難?今天時代的物質文明比唐朝進步一千倍了,政治也有了相當的寬鬆,新生活新感受新思考新醒悟層出不窮,好詩怎麼可能寫完呢?宋代以來的無數事實早已證明,好詩到唐代遠未寫完,僅僅宋代的好詩好詞就燦若繁星,直至魯迅毛澤東,仍然佳作迭出嘛!如果我們今天重新起用舊體詩詞那種小巧玲瓏的形式創造性地表現新生活,難道好詩不會大量湧現嗎?難道著名詩人不會燦若群星嗎?當新時代的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繡口一吐,全球飄香的時候,中國詩歌不就可以從深深的紅泥潭中突破重圍,然後放聲朗笑了嗎?

  看今天的時代,一方面是經濟繁榮,人民享受了五千年歷史上最殷實的物質文明;另一方面,物質問題基本解決之後,精神的需求更加強烈,有日益增長的多樣的文化需求。舊文化中仍有現代生命力的經典內容需要不斷發掘重溫,但古代文學怎麼能充分地展示當代生活呢?更多的,還要靠當代創新,創造出表現當代生活的豐富的文化精品。我們都知道盛唐之盛,不僅在於經濟軍事教育外交之盛,也在於文化文學之盛。以李白杜甫為標籤的唐詩,成了當代國人永遠的文化鐘聲,永恆而溫暖的文學迴響。你看網絡上最常見的網民昵稱,“直掛雲帆”“長風破浪”“山銜好月”“奔流到海”“晴空一鶴”“敢引詩情”“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楓橋夜泊”“夜半鐘聲”“孤雲獨去”“春江月夜”“獨釣寒江”“暗香盈袖”“一蓑煙雨”“好竹連山”“春色滿園”之類,琳琅滿目,這些短語,都是取自於唐詩宋詞啊!五湖四海的文人網民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到唐詩宋詞中去挖掘昵稱資源呢?時隔千年,我們仍深切地懷念中華歷史上那個國力最強大文化最燦爛的唐朝,懷念那個詩人群星麗天的時代,渴望自己的人生充滿精緻的詩意,更期盼東方復興的進程中,強大的國力和璀璨的新文化同時光照人間。

  日益強盛的國家不該畸形進步,經濟強而科學文化弱的那種強大是難以可持續發展的,也難以滿足人民豐富的文化需求。充滿創新精神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滿足人民與時俱進的審美需求,讓人獲取審美享受,還能以美好人性引領和改善低劣人性,是人的方向動力系統的導航燈、助推器,可以重塑民族性格,積蓄精神能量,激發創新活力,維繫良性的社會心理,安穩正常的社會秩序,是國家強大的軟實力。我們常說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三個(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已衰亡,唯有中國古代文明薪盡火傳,至今仍然洋溢着吐故納新的強大活力,不僅可以勵志強國,啟迪智慧,滋養人心,而且成了海內外炎黃子孫辨識中華血統的文化基因。

  既然健康文化有如此巨大的價值,那就不該讓文化的價格太低,文價太低,知識分子的尊嚴和人格獨立性都受損害,文化創新就缺乏動力。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從1981年工農業總產值7490億元,到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71564億元,增長了63倍。而我國的稿費在千字30——100元人民幣之間,這是文革結束后制定的稿酬標準,30年來始終未變。而美國的稿酬千字在750——2000美元之間,差距一百幾十倍。雖然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不處在同一個檔次上,但也不該差距太懸乎了。記得美國第十六屆總統林肯好像說過“智慧之火澆上利益之油,就會燃起熊熊大火。”反過來說,智慧之火噴洒低價之水,智慧之火就難以熊熊燃燒。要想振興中國文化包括詩歌,復興詩國的美名,就應該儘快提高稿酬標準,切實表現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尊重。雖然古今中外的多數經典傑作都不是金錢刺激出來的,但這不能成為維持低稿酬的理由。30年來,物價漲了多少倍,各行各業的勞動報酬提高了多少倍,維持30年不變的低稿酬,等於稿酬不斷下降,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如果讓中國文化的領導者30年工資一分不漲,卻要接受物價不斷上漲的現實,他是什麼感覺?當然,完全可能是工作太忙,沒想到這個問題,我就提醒一下吧。其實我根本不是個有才華的作家,也不欣賞功利主義的精神境界,我只是覺得文化應該很值錢。

  余秋雨先生說,我一生走遍世界各國,發現海外的炎黃子孫不管走到哪裡彼此邂逅,只要一方吟出幾句唐詩宋詞,彼此就像見到了久別的親戚一樣,唐詩宋詞成了炎黃子孫的身份名片。就連外國名人政要到中國來講話,也以引用老莊孔孟這四大經典和唐詩宋詞為榮。它特別說明,獨特的民族文化,其實是一個凝聚人心的精神磁場,是贏得世人尊敬的軟實力。我們要傳承諸子百家以來中國古人所創造的各種文化經典中的精華,包括唐詩宋詞,將它發展創新。首先由政府來重視詩歌的發展,制定政策加以促進,包括適當擴大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像唐朝那樣,“唐詩無忌諱”,解放想象力、質疑思維和發散思維,也就是解放科學文化生產力,那樣才能誕生當代的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可以從中小學語文課本開始普及舊體詩的格律知識,按5%——8%的分數比例考試寫詩,各種媒體和文學界教育界都來培養舊體詩的讀寫賽風習,讓東方文化中最有特色的詩歌來一次蓬勃的復興,重現詩國詩海的壯美風光,不是正當其時嗎?

  也許有人要說,這是復古吧?表面看,廣泛恢復使用唐詩宋詞的舊體裁,好像是復古,但生活是新的內容是新的,本質是創新。若硬說是復古,那麼,我們每一個至今還在穿褲子的人不全是復古主義者嗎?再說,中外歷史上有些復古運動就曾產生了偉大的作用。譬如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等人,反對六朝以來只追求華麗詞藻玩弄典故的浮艷文風,藉助於儒學的復古運動,倡導並實踐恢復先秦兩漢文章的傳統,變駢文為散文,注重內容的充實,打破了駢文的一統天下,確立了古文在文壇上的權威地位,把中國古代散文推向了第三個高潮,並為後代散文發展開闢了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古文運動”,在文章的演變上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唐宋八大家”的許多傳世散文即源此而來。再比如14到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打着“回到希臘去”的旗號,要把久已淹沒的古典文化“復興”起來。其實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階級和神權統治的思想解放運動。恩格斯說“這是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名義是復古,實際是推動當世的進步,不是挺好嗎?

  復興東方詩國的美譽,創造遠超唐宋的詩歌大海洋,中華文化將煥發更大的生機和活力。那麼,繁榮的中華文化與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交相輝映,新時代的東方風景豈不是更加壯美迷人?

  全文9190字2012。03。01定稿

您正在瀏覽: 誰挽衰詩向天歌
網友評論
誰挽衰詩向天歌 暫無評論